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叠蔗塔
释义

叠蔗塔是福建莆田延宁民间艺人祖传的“绝活”。是当地人庆祝元宵节的一种方式。

历史来源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莆田,湄洲妈祖的后代携带妈祖神像到涵江延宁避难,并暂时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延宁宫内。后来,延宁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一座“灯塔”(航标塔)来祭祀妈祖。

经过几百年来民间能工巧匠的不断创新,现在的蔗塔是利用延宁宫中的天井,在天井地上置木制的八卦形底盘,然后用新鲜的甘蔗片在底盘上垒叠成一座高约3.5米,下底直径约60公分,上端直径约30公分的八角形塔。前面嵌“上元祈福(用染成红色的蔗片镶嵌成的)”四字,后面嵌“囍”字,里面放置了小彩灯,使塔身透着一闪一闪的七色光,十分迷人。据介绍,目前延宁只有谢玉章和陈文龙两位师傅会这项绝活,且是祖传的,每年从正月十一早上开始,他们两人就日夜加班叠蔗塔,一直到十五傍晚才完成。

延宁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基是在中间天井(上下殿之间的大天井,长4米,宽2.7米)上排放一个特制的带底托红漆八角形果盒。底托是黑漆正方形,边长67厘米,高19厘米;果盒八边形,边长一大一小相间,高34厘米,下小上大,顶上边长为28厘米和22厘米,果盒顶上边缘有一圈高1厘米的护圈,果盒身上有五道黄色玄纹,整个果盒盒高63厘米,顶面直径65厘米。

塔顶部分是一块八角形木板(在制作过程为参照物,制作后成为顶端盖板),木板上叠4只福桔(下3只上1只分两层),插上带有吉祥语花样的红色剪纸(俗称“纸花”),再插上“三春”(纸扎的一种,中间两胖孩儿,上有华盖,下有红花绿叶,莆田民俗冬至节时家家要插在果盒水果上,象征迎春纳福)。

塔身是主要部分,全部用甘蔗节搭叠而成。蔗节很有讲究,早年专用荔埔甘蔗,挑选糖分高,质地硬的,因为糖分高有粘性,使蔗节之间相叠更牢固。在甘蔗放置时间久后失水,但质地硬仍不至于变形而使蔗塔倒塌。荔埔甘蔗越来越少,后来改用“黑鬼蔗”(“黑鬼蔗”甜,质地相对硬)。新鲜甘蔗挑选出,如果糖分不够高,还得用糖水浸,后来用喷射器喷射糖水,再用刮刀削皮。削光皮马上用特制的轧刀把甘蔗轧成1厘米、1.2厘米和1.5厘米三种高度的蔗节(俗称“蔗头箍”)。这把轧刀底座是硬木制成椅子,已经黑亮又斑驳,很有些年头。椅面上靠轧刀处有3道浅沟,各长1厘米、1.2厘米和1.5厘米,用以限制伸出的甘蔗头,轧刀下去就能得到标准的枚枚蔗节。蔗节(蔗头箍)要进行精心挑选,挑出平正的才能用,有虫蛀或缺陷就取缔。

搭叠蔗塔首先放正底座果盒,在天井上方平正地挂上八角形顶板。顶板中间垂下千金坠与果盒中心相对,再把顶板8角用线与果盒8角相连。这9条线就作为搭叠塔身时的标准线,如泥瓦匠砌墙牵线一样。

开始搭叠,最底层沿果盒护圈放上44枚蔗节,中间留空,再一层一层沿果盒边相错搭叠。塔身整体净高4.2米,分为3段,中间一段比底段减少8枚蔗节,上面一段又比中间减少8枚蔗节。这样底大上小,渐渐卷刹,使蔗塔更牢固,又美观。蔗节叠至顶时一般是在300层左右,每层要求平衡,其间就靠眼力调整,用1.2厘米或1.5厘米高的蔗节加以调整。在搭叠中要错以颜色,一般用红色,以示喜庆。红色蔗节是先准备好的,先把水烧开,加入食品红(番仔红)溶解又烧开,放进挑选好的蔗节再煮开。这样颜色才能保持久不掉色。塔身底部要叠3条红色玄纹,再在塔身叠红色吉祥语,常是“上元祈福”“庆赏元宵”“世界和平”“吉祥如意”“抓纲治国”等字样。

在搭叠中要预埋照明。早年是用竹木制作十字架,中间带有烛针,十字架四端架在蔗节间隙之上,中间烛针上预插红烛。一般整座塔中放9支烛,当要点烛或换烛时,在蔗塔背部轻轻地掏一个洞,容一支手进去,这是慢工细活,既要技术,又需特别小心。后来有了电灯,就方便多了,预排一串红色电灯,在塔外可以控制开关。

蔗节叠到顶板时用顶板压住蔗节再放福桔、纸花与“三春”,最后拆线完工。

延宁蔗塔一般2人要叠3天才能完成,用新鲜甘蔗350斤左右(要除去不合格蔗节)。延宁蔗塔能存在7天左右,一旦蔗节失去水分,就会倾斜倒塌,所以要不断巡视,喷糖水,以延长时间。

元宵夜,涵江人总要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到延宁一睹蔗塔的风采,并且当晚各个社区乡村的车鼓、腰鼓、十音八乐等民间文艺队也都赶来表演助兴,煞是热闹。图为已叠好的蔗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