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蝶鱼
释义

蝶鱼(butterfly fish)属于蝴蝶鱼科,除了隆头鱼之外,蝶鱼是色彩最艳丽的海水鱼之一。它们是典型的珊瑚礁鱼类,有着侧面压缩的体形和稍微突出的吻部。蝶鱼科鱼类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姿态高雅,是海水观赏鱼类中最主要的成员。由于蝶鱼是终身单一配偶,因此经常看到蝶鱼是两条在一起。如果两条蝶鱼面对面很像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

分布

蝶鱼的种类超过200多种,分布在全世界珊瑚礁海区或浅海一带。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种类超过60种。在南海,包括台湾岛、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已发现有蝶鱼48种之多。蝶鱼大部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但也有一些品种只生长在某个较小的海区里,如红海红尾蝶(C·paucifasciatus)等,盐度较高(至少是1.025)。

特征

蝶鱼的体色变化小,在生长过程中最多失去一点一线而已,不象棘蝶鱼类幼鱼和成鱼的形态完全不同。而且这一科鱼每种蝶鱼都有自己的体色,属种鉴定或潜水辨认比较容易。蝶鱼中的许多种类在背鳍后端靠近尾巴处有一个黑色眼状斑,称为伪眼,而它的真眼常有一条横纹穿过,遮盖了眼睛。

常见种类

月光蝶

月光蝶(Chaetodon ephippium)是一尾迷人至极的鱼,在自然海域中,它以珊瑚虫为食,也吃丝藻及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如果施予耐心,它会接受大部分的水族箱食物。对同种的伙伴易发生口角。它是一条大鱼,体长可达20cm。

黑镜蝶

黑镜蝶(Chaetodon argentatus)是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中色彩唯一朴素的鱼,虽然它不具什么吸引力,不过这是一种非常适合饲养在水族箱中的鱼。其体长只有13cm,最棒的是它对每种东西都吃得津津有味,它也是最具疾病抵抗力的蝶鱼品种之一。

网蝶

网蝶(Chaetodon rafflesi)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的鱼,有时又称为“马赛克蝶”,其特色如下:它有着令人愉悦的黄色图案,会适度地和同种相处融洽,体长约可达到16cm,适应良好,会接受大部分的食物,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罹病的蝶鱼。

澳洲珍珠蝶

澳洲珍珠蝶(Chaetodon miliaris)是一种分布于夏威夷群岛以及其附近海域,大小可达16cm,而且是非常喜爱和同种群居的蝶鱼。它适应快速,会吃所有食物,丰年虾、红血虫、贝类是它的最爱。

曙光蝶

曙光蝶(Chaetodon melannotus)它散布于整个印度洋及红海,非常适应水族箱的生活。它什么都吃,喜欢丰年虾,最大体长达13cm。

红尾蝶

红尾蝶(Chaetodon xanthurus)此鱼美丽、普遍、健壮,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体长可达15cm。它有一些吵闹,不过不至于太坏。它会吃各种食物,疾病不会成为主要问题。

人字蝶

人字蝶(Chaeton auriga)是一种最受欢迎、最普遍的鱼,来自印度洋及红海。只有成鱼在背鳍后有长长的细丝般的痕迹,此品种最大体长达20cm。在自然海域中,常集体活动。属杂食性鱼,较偏好水底的甲壳类动物,所以多变化的虫类及昆虫幼虫是较适宜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中等。

黑白关刀

黑白关刀(Heniochus acuminatus)可用浮游性的甲壳类生物为食,即使是许多蝶鱼看了均会扭头就走的薄片饲料,它们也会甘之如饴。一旦适应之后,不易罹病,但它们很吵,而且是少数会攻击其他鱼种的蝶鱼之一。它们活力旺盛,就像雀鲷鱼类一样,天性喜打架争斗。

月眉蝶

月眉蝶(Chaetodon lunula)产于印度洋,在自然海域中是成双成对地摄食各种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它喜食贝类和乌贼肉,其体长可达23cm。

黄火箭

黄火箭(Forcipiger flavissimus)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红海海域,在水族箱中总是像帝王般地巡游之中。它们对任何食物都很贪婪,小食物还没什么,但如果是大而厚的食物,它们会试着将食物拉扯撕裂成一片一片,再大快朵颐。它们对同拌会喋喋不休,所以最好一次饲养1或6只。它们体长达25cm。

繁殖

受精卵

受精卵长径为2.6—2.9毫米短径为0.9—1.0毫米,卵呈长椭圆形,系沉性卵,在长轴的一端有纤维状的附着丝,附着在卵床上,卵膜无色透明,呈橘黄色。当水温在27-29度C时,受精卵3小时内进入8细胞期,大约5小时后进入32细胞期,并继续增长,至10小时,胚胎即进入桑葚期。在受精后第二天,大约19小时,原肠胚形成,至第28小时后,胚胎的身子开始成形,小鱼的头部向下,接着可以看到眼睛,而身体上也出现了6—14体节。第三天的胚胎,眼睛有最显著的发育,而体节也已大致全部形成。这时候,在解剖镜下,可清晰看到心脏每分钟跳动约140次。脑脊椎也相继出现,胚胎的卵黄已稍为减少,由原来的粉红色成深橙色,在头部更出现放射状的色素细胞。第四天,脑

眼睛和心脏有更进一步的发育,黑色的眼睛尤为突出,这时候心跳加速,增至每分钟200次,在身体主要血管内可以看到血液循环的情况。至于色素细胞,则开始在下腹部成两行排列。到了第五天,身体的鳍条已形成,循环系统更为复杂,而心脏也由原来淡淡的颜色变为鲜红,至于卵黄到这时就显著减少了。第六天,可以看到口及鳃盖。第7天,胚胎与前一天没有太大分别,已经可以看到鳃的构造,而仔鱼的卵黄已接近消失,也就是说已经接近卵出的阶段,鱼卵内眼睛部分有虹彩,会闪烁发亮,从眼睛部分有光亮程度可以预测孵出日期

自然授精

蝶鱼雌雄并无明显的差别,唯有在繁殖时期,雌雄两鱼在水中往上游并排出卵子和精子,才看出差别。受精后会漂浮在水面数日。幼鱼沉箱底前以浮游生物为主食。

人工授精

繁殖海水观赏鱼,如果能够像繁殖热带淡水鱼那么简单,将是所有海水观赏鱼爱好者的一大喜讯。到目前为止海水观赏鱼的供应还是依赖人工绝大多数的捕鱼者用毒液和电,不管鱼大小尽量捕捞。这种情形使自然资源得到严重的破坏。如此下去,终有一天我们将感叹无鱼可养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采用更多的科学方法成功繁殖海水观赏鱼。人工授精的方法一般是干导法和湿导法: 1、干导法:把挤出的卵子放置在盘中或其他容器中,然后加上雄鱼的精液,用笔搅拌并加入水分。大粒的卵子施用这种方法较好,细粒的卵子用此法则受精不高。2、湿导法:用一个的容器,装入少量的海水,然后把卵子挤出,再加上雄鱼精子,这样的受精效率显然比干导法稍低,但施用于小型的海水观赏鱼上却十分方便。以上两种方法,都要选择成熟的卵子,并要在第一时间内把卵子挤出,人工挤卵时,有时要伤到母鱼,如大鱼要剖腹取卵,小鱼要用吸管从肛门吸出卵了。因此,进行人工授精繁殖是比较困难的工作。

选购

首先在选购之前,必先预定意欲饲养的先后次序,考虑鱼缸的设置和客观条件先决,选出合适的蝶鱼品种,在购买时细心观察,注意下列数个挑选范畴:

呼吸

优:在没受惊吓情况下,呼吸正常;劣:呼吸异常急速或单鳃呼吸;

眼睛

优:眼睛清澈透明,精神且四处张望;

劣:眼睛混浊不清,目光呆滞;

鱼身

优:鱼身表面光滑,鱼鳞紧贴;

劣:表面发红或鱼鳞松散;

鱼嘴

优:鱼嘴没有红肿;劣:嘴部明显红肿发炎;

腹和背

月眉蝶

优:腹部及背部线条平衡优美;

劣:腹部肿胀,背部下陷;

鳍及尾

优:背鳍、胸鳍及尾鳍完好无缺;

劣:鱼鳍溃烂,有刷身现象;

泳姿

优:泳姿稳定,众鳍活动正常。

劣:泳姿飘忽而且不平衡。

饲养

环境

先决条件必先达到稳定水质环境,这虽是老生常谈的说法,但亦是成功饲养的基本条件。水温方面, 恒温在摄氏26—29度(个别品种除外),使用冷水机及暖管恒温,每天的温差不可多于2度。

1、酸碱度(ph值)应保持在8.0~8.4之间,过酸或过碱也会影响蝶鱼健康。

2、硝酸盐(NO3)含量保持在50ppm以下,硝酸盐含量太高,会增加蝶鱼压力,食欲大减,也缩短了蝶鱼的寿命。3、氧化还原值要求稳定在250mv以上,不应大起大跌。

注意

1、避免把同种及同样大小蝶鱼饲养在一起。不同种属的蝶鱼则没有这一顾虑。水族箱里饲养时间较长的蝶鱼,不喜欢新鱼迁进,彼此会相互冲撞、攻击。有此情况要注意隔离。水族箱里要设置供鱼藏身之处所。

2、初学饲养者和工作忙碌的人,不适宜饲养体型大小不一的蝶鱼。因为小型蝶鱼口小,进食缓慢,食饵往往会被大鱼 或吃食快的鱼抢去。3cm以下的小蝶鱼,一天必须喂食数次细饵料。

3、小型蝶鱼喜欢以嘴啄食其它鱼只体外的寄生虫。如果被啄食对象是受伤的鱼,很可能促使对方的病情加重。此外,弧茵病具有传染性,一旦啄到此病菌,鱼本身也会患病。因此,最好把病鱼加以隔离。

4、由于种类不同,有些体型大的蝶鱼,往往无法立刻适应由海中移至水族箱的环境,尤其是无法适应食饵的改变。 此时饲养者在极有耐心地对鱼进行诱饵和驯饵。

5、饲养蝶鱼要尽量投喂多种食饵,避免使用单一饲料。6、小型的海葵、珊瑚等无脊椎动物,不可与蝶鱼一起饲养。因为蝶鱼在海中以这些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7、要提醒白吻双带立旗鲷的饲养者,这种鱼在黑暗中喜欢倒卧,肚子朝天。这是它们的习性。遇此情况,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有充足的光线,几分钟后它们就会恢复正常的游泳姿态。

喂食

蝶鱼的嘴既尖又小,这是有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啄食的习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作为饲养者,唯有投其所好,给它们多一点的天然营养,偶尔给它们一些虾肉、墨鱼碎、蚬肉等饲料,一旦发现蝶鱼有厌食情况,更要给它们多一些的选择。尽管如此,为免破坏水质,这些东西还是不要喂食太多。最令人感叹的是,蝶鱼很喜欢啄食其他鱼的伤口,这会令受伤的鱼带来更严重的感染,使伤口恶化。因此,若有受伤鱼儿,应尽快跟蝶鱼分隔。

疾病防治

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0.05—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