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线积冰 |
释义 | 1 概述?雨淞、雾淞凝附在导线上或湿雪冻结在导线上的现象,称为电线积冰。附着在导线上的霜、干雪花和沾附的雨滴,因气温下降至零下而冻结少量的冰,都不作为电线积冰。 从积冰架上的导线开始形成积冰起,至积冰消失止,称为一次积冰过程。 有电线积冰观测任务的气象站,须视机测定每一次积冰过程的最大直径和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整数。 当所测的直径达到以下数值时,尚须测定一次积冰最大重量,以克/米(g/m)为单位,取整数: 单纯的雾淞 15mm 雨淞、湿雪冻结物或包括雾淞在内的混合积冰 8mm 电线积冰观测,应在电线积冰架上进行。 2 电线积冰架和观测辅助工具 2.1 电线积冰架 电线积冰架一般由两组支架组成,一组成南北向,一组成东西向,两组之间距离以互不影响、方便操作为宜。 每一组支架,包括两根支柱和两根导线。支柱采用50mm×50mm×5mm规格的角钢,采用直径约4mm(又称8号)、长100cm铁(钢)丝作为导线,两端在距端点5cm处弯成直角。两根导线分别水平横挂在支柱的上下绊钉上,上绊钉拧在支柱上部的一侧,下绊钉拧在支柱下部的相反一侧,导线两端须能自由地插入绊钉孔中并容易取出,但在插入绊钉孔后,导线应不产生移动或滚动。 北向支架和东西向支架上的上导线,合称为“第一对”导线;两个方向上的下导线,称为“第二对”导线。应有两根备份导线,供测定积冰重量时调换使用。 在积冰比较严重,设置两对导线不够使用的气象站,可在两个方向上再分别增设一组支架,架设要求同前述。增设的两组支架的上导线合称“第三对”导线,下导线合称“第四对”导线。 在积冰严重地区,积冰架上有发生上下两根导线上的积冰过于靠近、甚至相连情况的气象站,可在两个方向上多设置几组支架,并将每组支架改为只挂置离地220cm高的一根导线。 2.2 观测辅助工具 ⑴ 合页箱:用以截取导线上的积冰物。它是一个25cm长,两端封闭的金属圆筒,筒分开上下两半,一边用合页连接。筒的直径,一般有15cm和25cm两种。每种规格的合页箱应各配两个,一个供东西向导线用,另一个供南北向导线用。为避免记录发生混淆,箱外应标明方向,定向专用。 冰严重地区,配有25cm直径合页箱还不敷使用的气象站,可以再配置直径为40cm的合页箱两个。 3 观测和记录3.1 积冰过程的观测 ⑴ 进入积冰季节,应注意积冰架导线上有无积冰形成。当积冰开始形成时,要在观测簿当日的电线积冰“记事”栏,分方向记载冻结现象符号和开始时间;积冰完全消失,应记下终止时间。冻结现象为雾凇者,记∨符号;为雨凇或湿雪冻结物者,均记?符号。前后两者同时形成时,则并记两者符号;两者先后相继形成时,其符号和起止时间的记录方法均同“天气现象”栏的规定。当积冰延续至次日时,当日终止时间记至20时止,并于次日“记事”栏再一次记上冻结现象符号(如前一段积冰是∨和?混合者,两种符号并记),开始时间为20 时起。 ⑵ 开始积冰后,应注意观察“第一对”导线上积冰的变化。为便于观察,可在这一对导线的一端随时清除掉一小段冰层,视这段光裸导线有否冰层形成,来判别它的变化状况。当积冰积聚相当数量,结合天气条件估计已达本次积冰的最大程度,如果再保持下去有可能发生大崩塌的情况时,即应在“第一对”导线上进行该次积冰最大直径、厚度的测量。当直径达到规定标准时,还应测量最大重量。记录分别填入相应栏。 积冰的形成和变化是复杂的,有时会出现一个方向导线上有积冰,另一个方向上没有;或两者起止时间早迟不一;或一个方向达到测重标准,另一个方向末达到测重标准等等。遇到这类情况,对两个方向的积冰应分别按测量规定照实记载。 在积冰严重,一次积冰过程持续日子较长的情况下,要做到一次测量即能获得本次过程的最大值是困难的。很可能在第一次测量后,积冰并未发生大崩塌,或在崩塌之后(未崩塌完)又开始了新的增长。此时,须在“第二对”导线上对冰层状况继续观察,方法同“第一对”导线。当“第二对”导线积冰直径、厚度已超过“第一对”的测量值时,须作出判断,选择适当时机再在“第二对”导线上进行测定。该次测量的各项数值,也应记入观测簿中有关栏。 若一天内进行了两次测量(不论是一次积冰过程还是两次积冰过程),应将第二次记录按照电线积冰栏的格式记入该日备注栏。 若第二次测定仍未达到要求,则应继续对“第三对”导线上的冰层进行观察和测定,具体要求同“第二对”导线的使用。“第四对”导线的使用法同此。 ⑶ 一次积冰过程,一般可以包括积冰的发展、保持、崩塌或消融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可能顺次出现,也可能反复交错出现,时间长短不一。往往积冰在总的增长过程中,会夹杂出现一些较小的崩塌现象。只有当积冰增长至本次过程的最大程度时,在随之而来的崩塌之前,是进行积冰最大直径、厚度和重量测定的时机。这个时机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天气条件和实践经验来具体判断。某次若因估计不足等原因,造成在积冰发生较大崩塌前未能测定最大直径、厚度和重量时,可在发现崩塌时,立即进行测定。同时,在备注栏注明情况,及崩塌前的积冰直径、厚度的大概状况。 ⑷ 每次测定积冰重量之后,随即还应观测气温和风向风速(2分钟平均)一次,记录在观测簿当天“南北”向的相应栏中。若遇上只测定积冰直径、厚度而不测定重量的情况时,此项观测应在测定厚度之后进行。若两个方向导线上的积冰不是一次相继测定的,则在每一个方向积冰测定后,都须观测气温和风向风速,并区别方向填入观测簿。 3.2 测量方法 ⑴ 积冰直径和厚度的测量:测积冰直径是指垂直于导线的切面上冰层积结的最大数值线,导线直径包括在内;积冰厚度是指在导线切面上垂直于积冰直径方向上冰层积结的最大数值线,厚度一般小于直径,最多与直径相等。 测定时,先把外卡钳两脚尖张开,对着冰层选定的部位,再慢慢收拢到脚尖刚好挨着冰层,使两脚尖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冰层的直径。然后把卡钳放在米尺上,读取两脚尖的距离, 定时,先把外卡钳两脚尖张开,对着冰层选定的部位,再慢慢收拢到脚尖刚好挨着冰层,使两脚尖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冰层的直径。然后把卡钳放在米尺上,读取两脚尖的距离, 准确到1mm。随即再依此法测量冰层的厚度。测量时应小心,不要触落冰层。 冰层的表面往往不很整齐,因此导线上各点的冰层切面不完全相同,测量时应区别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在导线的中央部分测量。当冰层上有较大的降突部分,但隆突部分数量很少,分布稀疏,测量时可不予考虑,而按多数冰层的切面测定;若隆突部数量较多,分布较密,测量时应按隆突的大小适当地加以平均。 ⑵ 积冰重量的测量:积冰重量是指1m长导线上冰层的重量。 测量松脆冰层(例如雾淞)的重量时,应先把张开的合页箱的下半部分,从选定的冰层下方伸过去,让导线能嵌入合页箱横壁上适当的缺口位置,再将合页箱上半部分合拢扣上,导线上的冰层就有25cm长的一段进入箱内,让合页箱连同冰层暂时挂在导线上。然后,用刮刀、喷灯等着手除去导线两端绊钉上的冰层,再用两手握住导线两端,把导线连同挂在上面的合页箱一起水平地取下来。假使冰层很坚硬(如雨淞),则应在套上合页箱之前,用锯在选定的冰层上锯两个切口。切口彼此距离25cm。每个切口应分别向导线端点方向适当扩大(可用钳子将冰夹碎),使合页箱能在导线上扣合,并恰好将25cm长的完整冰段扣在箱内。把导线连同合页箱从积冰架上水平地取下来,随即把备份导线挂到积冰架上。然后将合页箱带回室内,待冰层融化后,取出导线,把水注入毫升量杯,量得的数值就是25cm长的冰层重量值(g)。再将此值乘以4,即得一米长导线的冰层重量。若有台秤,也可将带回室内的合页箱直接称量,然后扣除合页箱和导线的重量(应事先称好,并标明重量值),即得25cm长冰层段的重量;再将此值乘以4,便是1m长导线上的冰层重量。 积冰严重的地区,每当取下导线十分困难,或积冰直径已超过所具备的合页箱直径时,在测定积冰时也可改为只取冰层,不取走导线的做法。其方法是:将合页箱张开置于选定的冰层下方,用锯、刮刀、钳子仔细地直接取下25cm长的冰层,再将盛冰的合页箱带回进行称量。取冰时应小心操作,不要散失应取下的积冰。事后,应随即刮去这根导线上多余的冰层。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从导线上测定的完整冰层段的长度不足25cm时,则应按下式换算成一米长导线上的冰层重量。 4 注意事项 ⑴ 每年非积冰季节,应将绊钉、导线和合页箱等金属器械、工具擦干净,适当涂油,防止锈蚀。在积冰季节临近前,再把积冰架等各项用具检查擦拭一次,并安装好导线。 ⑵ 为防止积冰时导线在绊钉孔中冻住,可事先在绊钉孔内外和导线两端的插入段上,涂上一些油脂(用机械油和凡士林油等量混合配制)。但要注意切勿把油脂沾到导线的水平段上,以免影响积冰的形成。 ⑶ 在积冰过程中,为了勿使支柱上的积冰影响导线上积冰的发展与变化,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刮除附着在支柱上的积冰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