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秦、汉亦有赤帝、白帝等。均指天帝。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简介

帝 拼音:dì部首:巾,部外笔画:6,总笔画:9

五笔86:UPMH 五笔98:YUPH 仓颉:YBLB

笔顺编号:414345252 四角号码:0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E1D

基本字义

dìㄉㄧˋ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玉皇大~。

君主:~王。皇~。称~。~制。

汉英互译

emperor God

English

supreme ruler, emperor; god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字部】帝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6

〔古文〕𢂇𠫦【唐韵】都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丁计切,𠀤音谛。【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记·高帝纪】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 又諡法。【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左传·僖三十一年】衞迁于帝丘。【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

考证:〔【书·尧典传】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谨按此系书序文。传改序。〔【周礼·春官·小宗伯】【注】黑帝曰叶光纪。〕 谨照原文叶改汁。

说文解字

【卷一】【丄部】帝

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𢂇,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𠄞,古文上字。䇂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丄。都计切

详细字义

帝 dì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2)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the supreme Being]

帝,上帝,天之神也。——《字汇》

帝命不时。——《诗·大雅·文王》

(3) 又

在帝左右。

兆五帝于四郊。——《周礼·大宗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4) 又如:帝乡(传说中天帝居住的仙乡);帝君(古人对神的尊称);帝江(传说中的神名。居于“天山”)

(5) 君主,皇帝 [monarch;emperor]

帝,王天下之号也。——《说文》

帝,君也。——《尔雅》

帝乙归妹。——《易·泰》

安帝雅闻衡善求学。——《后汉书·张衡传》

争强为帝。——《战国策·赵策》

揣帝无杀瑞意。——《明史·海瑞传》

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帝王州(帝王居住的地方);帝世(帝王的世系);帝储(皇太子);帝祚(帝位);帝典(帝王的法制)

(7) 天 [sky]。如:帝宫(天宫);帝青(青天)

(8) 帝国主义的简称 [imperialism]。如:反帝反封建斗争

帝 dì

[动]

(1) 称帝,为帝 [respect oneself as emperor]

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后汉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汉·贾谊《过秦论》

(2) 尊奉为帝 [respect as emperor]

不敢复言帝秦!——《战国策·赵策三》

常用词组

帝都

dìdū

[imperial capital] 帝王所居的城。也叫“帝京”

帝俄

Dì-E'

[tsarist Russia] 指沙俄,即沙皇统治的俄国

帝国

dìguó

(1) [empire] 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国家

罗马帝国

(2) 虽没有帝王但向外扩张的国家,有时也称“帝国”指版图

一则曰老大帝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比喻机构庞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报业帝国

金融帝国

帝国主义

dìguózhǔyì

(1) [imperialism]∶指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

(2) [imperialist states]∶指帝国主义国家

帝号

dìhào

[title of an emperor] 帝王的称号

帝王

dìwáng

[emperor]帝国的君主或最高统治者,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清·黄宗羲《原君》

帝乡

dìxiāng

[place where God Lived] 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

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帝业

dìyè

[emperor's achievements] 帝王的事业或功业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诸葛亮传》

帝制

dìzhì

[autocratic monarchy] 君主专制政体,以一人担任终身职世袭的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小至有名无实,大至绝对专制

帝子

dìzǐ

[princes and princesses] 帝王的子女

古人对帝王的尊称一览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华夏帝王一览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嬴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纘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叡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追尊)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湣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初谥中宗景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后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太祖武元皇帝 讳 忠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炀皇帝 讳 广

成皇帝 讳 昭

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一说为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旻(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晟(1123-1135)

(3) 金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初谥闵宗武灵帝) 完颜亶(1135-1149)

(4) 海陵王完颜亮(1149-1161)

(5) 金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完颜雍(1161-1189)

(6) 金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完颜璟(1189-1208)

(7) 金卫绍王完颜允济(1208-1213)

(8) 金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完颜珣(1213-1223)

(9) 金哀宗完颜守绪(1223-1234)

(10) 金末帝完颜承麟 (1234)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乾隆追谥为恭闵惠皇帝)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谥太宗)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宪宗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纘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以海谥为质宗续天继道庄愍敬肃昭文康武惠悼懿孝赧皇帝) 讳 由崧

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讳 由榔

文宗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 讳 聿鐭

敬宗忠天隆道昭义钦成靖文襄武奋仁睿孝和皇帝 讳 常清

平宗揆天显道知仁贞信德文奋武靖肃敦康元皇帝 讳 本铉(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议)

(监国)明义宗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 讳 以海(朱一贵谥,原为鲁王,但其并未称帝,故此谥号并无意义)

(监国)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帝 讳 术桂(朱一贵谥,原为宁靖王,但其并未称帝,故此谥号并无意义)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永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非官方):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袁氏(非正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

帝之最

最长命的皇帝:南越武帝赵佗,享年100岁以上。(非正统皇帝)

最短命的皇帝: 东汉殇帝,不到一岁就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 东汉殇帝,出生才100天。

在位时间最长: 清康熙皇帝,跨61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 金末帝 完颜承麟,即位仅仅半天就被杀死。

嫔妃最多的皇帝: 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皇帝: 北宋徽宗,子三十二,女三十四。

“帝”字的网络含义

网络含义:形容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比如擅长文学的网友,会被称为文学帝,擅长物理的网友,会被称为物理帝,意指在某个专业领域称帝。冠以“帝”字是网友调侃的说法,一般有达人,强人的意思,比如真相帝、推理帝、悲剧帝、猥琐帝、游戏帝

来源:电锯惊魂6台词:解剖帝 来源人:水浒三国金刚(电锯惊魂吧吧主)

还有一些比较特别,属于被网友冠名的,与哥,姐的意思差不多,比如纯情帝,朦胧帝。

恒星名

帝,同时还是天空中的一颗恒星的名字。

帝,又名北极二,小熊座β星,全天第57亮星,视星等2.08等,绝对星等-0.3等距离84光年,是颗K4III型橙红色巨星。

帝星是一颗2等亮星,位于小北斗七星的第二颗,是小熊座最亮星,比同星座的北极星稍微亮0.1个星等。北斗七星的勺子口正对着帝星。

古中国该星是象征帝王。

恒星数据

中文名:帝

西文名:Kochab

所属星座:小熊座

bayer编号:β

弗兰斯提德编号:7 目视星等:2.06

绝对星等:-0.89 距离:127光年 b-v颜色指数:1.47

颜色:橙

表面温度:3565K

半径:186太阳半径

光度:5026太阳光度

位置(公元2000年赤道坐标系)

赤经:14h50.704min

赤纬:74°9.332'

自行(赤经方向):-0.0320″/年

自行(赤纬方向):+0.0116″/年

扩展阅读:

1

百度帝吧:http://tieba.baidu.com/f?kw=%B5%DB

2

汉典: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8Zdic9D.htm

3

http://www.zdic.net/

4

http://www.shaoerflash.com/shaoerketang/yuwenketang/di_93730.html

开放分类:
文化文学字典
“帝”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a ruler; a monarch
2.a title of reverence for some of the deities in the Taoist religion
“帝”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2次
最近更新:2012-03-13
创建者:chenxizibd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C_robert 

friend37 

amweeqwfg 

51450683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