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五项修炼
释义
1 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

《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21世纪的管理圣经”。作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学习型组织之父,十大管理大师之一。首次出版:1990年。全书名:《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20世纪屈指可数的几本管理经典之列、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近百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 。

同名书籍 中信出版社

出版信息

中文名:第五项修炼

外文名: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作 者: (美)彼得·圣吉 著,张成林 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8616827

定价:¥58.00

编辑推荐

这本由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撰写的著作,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20世纪屈指可数的几本管理经典、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并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还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企业管理趋势、管理理念也顺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新世纪全新扩充修订版,本书其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圣吉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15年前,许多《第五项修炼》的核心理念都曾显得很激进。但这些理念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本书对前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版书中的领导力案例故事揭示了这些经历。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实践中的反思,为企业、个人读者更准确理解最新管理理念,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对建设学习型组织所面临的新疑惑提供了新的思维。

内容简介

彼得·圣吉这次重新修订畅销经典《第五项修炼》,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圣吉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15年前,许多《第五项修炼》的核心理念都曾显得很激进。但这些理念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新版书中的领导力案例故事揭示了这些经历。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如何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

这本工商管理经典著作的增订扩充新版,包含了100多页新增内容,这些新内容是基于对几十家公司的实践者的访谈,这包括: BP、联合利华、英特尔、福特、惠普和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组织,如:波士顿社区组织罗卡、牛津乐施会和世界银行。新增内容里有一篇特别的新序言,描述了圣吉自原版书出版以来在学习型组织研究方面的成果,还增加了关于“推动力”(开始起步)、“战略与策略”、“领导的新工作”、“系统的公民”和“未来的前沿”等新章节。

内容体系

第01章 重圆破镜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发展自身,而不是除掉什么。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发掘内心世界的图象(假设、成见等),使这些图象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整合个人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注意是“整合”,是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的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否则会产生反效果。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l Learning)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第0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智障吗?

组织的七项学习智障

一、局限思考:将自身与工作混淆,或是将自己的责任、思考、学习局限于职务范围之内。

二、归罪于外:仅仅专注于本职,而以片断方式看待外在世界,无法认清存在于“内”与“外”互动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三、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proactive):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除了正面的想法之外,还必须以整体思考的方法与工具深思熟虑,细密量化,首先考察除了我们最初极佳的立意之外,还会造成(产生)哪些我们极其不易觉察的后果。

四、专注于个别事件:专注于某些片断或短期事件,使我们不能以较长远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更无法了解其真正原因。并且目前很多事件实际都是因为复杂原因而缓慢形成的。

五、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学习放慢速度,察觉构成最大威胁的细微、渐进过程。

六、从经验学习的错觉:延时造成的错觉;各组织间存在巨大鸿沟。

七、管理团体的迷思:争权夺利和害怕承认无知,造成团体中人人避免真正学习,不敢互相追根究底的质疑求真,往往作出表面和谐的妥协意见。绝大多数组织不会奖励深入质疑复杂问题的人,尤其在所有人都无法确定时。

第03章 从啤酒游戏看系统思考

啤酒游戏的3方面启示:对行销系统,对个人思考方法,对系统结构建设。

养成结构性思考的习惯,掌握结构层次的洞察力,才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切实解决问题。

第04章 第五项修炼的微妙法

即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整体运作的微妙特性。

一、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有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当事者不能察觉,可能是因为系统中解决第一个问题者和承接新问题者经常不是同一人。

二、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三、渐糟之前先渐好:不良后果延时产生前的短暂改善假象常使我们错估决策的有效性。

四、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不寻求真正的原因,而固执地推动熟悉的解决方案,不可能产生根本改善。

五、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舍本逐末,干预产生的短期改善可能导致长期依赖,任何长期解决方案必须增强系统肩负自己担子的能力。

六、欲速则不达:违反规律的求快不可取。

七、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易误判诱因。

八、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以小而专注的行动,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观察变化的全程,而非以静态方式、或固定点的思考。

九、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许多看似进退两难的矛盾(如低成本与高品质)往往是由于我们以静态片段的方式思考造成的印象,以动态流程思考,深入洞察变化,往往可以找到同时改善两者的“杠杆解”。

十、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系统边界原理(Principle of thesystem boundary),我们应该研究的互动因素,应该是跟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以组织或系统中因功能而划分的人为界线为出发点。

十一、没有绝对的内外:解决之道有时隐藏于你(内)与你所归罪的外部原因之间的互动和整体系统之中。

第05章 新眼睛看世界

动态性复杂(dynamic complexity)不是细节性复杂(detail complexity),所要分析的不在于诸多的变数和细节,而是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关键在于环状因果的互动关系和一连串的变化过程,而非线段式的因果或片断地事件。因此了解行动的回很重要。 “增强的回馈”、“调节的回馈”与“时间滞延”是构成系统语言的基本元件。

企业中的变革不能推行或感到难以改变往往就是受到一个或多个隐藏的调节回馈的作用。企业本身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就是其中一种。

时间滞延影响了对真实效果的认识,易造成波动乃至震荡(国家宏观调控的很多真实效果就有待时间滞延结束后考察)。

第06章 以简驭繁的智慧

九种主要的系统基模(archetype,系统的基础模型)。

第07章 纵观全局掌握重点

专注于寻找“杠杆点”——即可引起结构重要而持久改善的点,而非压力最大或症状最明显的点。透视现象背后的真正结构。

采取正确的措施,使根本解的环路成为主导环路。

系统思考的艺术在于能够看清复杂而微妙的结构。事实上,以熟习系统思考作为管理修炼,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作出反应之际,自己已经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关键。

第08章 见树又见林的艺术

面对成长上限情况时,如有必要(投资不足时)甚至要踩一脚刹车,降低成长增强环路的加速度,以免整车解体(绩效的降低导致成长困难甚至下滑)。

即有两种解决策略,根本的是解除成长上限的限制因素,辅助的是减慢成长速度(或控制成长进度)。

兼具深广与精微的方式来看事情,看到整体的运转结构,同时发现影响发展的根本因素(比如限制因素)。对于组织,关键在于个人、团体与组织都能以整体的方式来看事情及采取对策。

第09章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但是自我超越不是你听拥有的某些能力,它是一个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这显得矛盾吗?只有那些不能看清过程重要性的人才会觉得如此。

真正成熟的人能建立和坚持更高的价值观,愿意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努力,有开阔的胸襟,有主见与自由意志,并且不断努力追求事情的真相。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盟约”(covenant)跟传统“契约”(以一天的劳力交换一天的报酬)的不同。“契约是一项关系的小部分,一个完整的关系需要一项盟约。盟约关系建立在对价值、目标、重大议题,以及管理过程的共同的誓愿上面。” 员工可以在企业中不断寻求自我超越、提升能力和建立自信,并因此对家庭、公司、社会有了更大的抱负。

许多组织支持员工个人的成长,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够强化组织。“我们鼓励员工从事此项探索,因为对个人而言,健全的发展成就个人的幸福。只寻求工作外的满足,而忽视工作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将会限制我们成为快乐而完整的人的机会。”

自我超越在组织中的三个障碍:1、轻视自我超越的贡献;2、对人性过度理想化的人性管理人士受到严重挫折;3、如果组织的领导者缺乏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共有心智模式,以指导其下各阶层决策者的能力,鼓励人们各自追求愿望只会增加组织的困扰,以及管理阶层维持凝聚力的负担。

自我超越的修炼

一、建立个人“愿景”

负面的愿景只是不断地去摆脱困扰的事情,并不会促进成长。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把次要的目的看作手段,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愿景”是“上层目标”(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愿景不是竞争性的,是内在的而不是相对的。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愿景与现况的差距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我们称作“创造性张力”。 创造性张力的负面是情绪张力,就是差距带来的负面情绪产生的。二者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消除情绪张力并不难,所付出的惟一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愿景。只要不坚持愿景,把它降低一点,创造性张力松些,就能够解除情绪张力。常因对情绪张力的容忍不够,而让目标受到侵蚀。英国作家毛姆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视愿景是否明晰正确。 创造性张力能培养毅力与耐性。精熟创造性张力可使我们看待现况的心态产生根本的转变:真实的情况成了盟友而非敌人。“我们习于依赖自己心中认知的现况,甚于自己的观察。因为假设现况的真 相类似我们所认知的想法,比重新观察眼前的现况方便得多。”如果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要件是忠于自己的愿景,那么支持自我超越的第二要件便是忠于真相。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这种限制创造力的负面力量与创造性张力之间的矛盾系统,称为“结构性冲突”(structural conflict)。

一般人对付“结构性冲突”力量常见的三种策略,每一种都有其缺失与限制。消极的让愿景被侵蚀。其次是“操纵冲突”(conflict manipulation),利用害怕失败的情绪张力,结果是使人相信只有透过连续的焦虑与害怕状态才能使自己成功,即使达成目标也没有喜悦,因为他们马上开始烦恼已经得到的会失去。 第三种常见的策略是“意志力”的运用,也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击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击败阻力,达成目的。但是意志力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可能它所造就的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成功,达成目标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与资源,成功时已精疲力竭,并怀疑这是否值得。坚信意志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 己找寻障碍或塑造敌人来显示神勇。此外有些成功的人将这种使自己事业成功的意志力运用在家庭中破坏了婚姻及与子女的关系。最糟的是,意志力的运用并未改变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是潜在的无力感并没有真正去除,许多成功的人仍然觉得生命中有一种没有说出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譬如个人及家庭不和谐关系,或是心 灵的不安宁。

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我们如何开始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当我们发现自己为了某个问题在责怪某件事或某个人时,便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处于结构性的冲突中。

发现在暗中运作的结构,结构本身就会变成“真实情况”的一部分,诚实地面对真实情况的意愿愈强,所看见的真实情况也愈接近它的真相,创造性张力也愈有力量。诚实地面对真实情况会变成一股创造性的力量,对这些结构做更有创意的变革,而不是去跟结构缠斗。

五、运用潜意识

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时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认清你潜意识中的真正“愿景”,追求对一个人真正重要的事情,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让心灵处于平静的状态,让潜意识浮现出来,学习更加清楚地把焦点对准想要的结果。一项有用的起步练习是,只将“愿景”中的一项特定目标或某一方面纳入思考。 首先想象这个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然后问自己:“如果我真的得到这个,它将带给我什么?”许多人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揭开了在目标背后更深的渴望。事 实上,目标是为了达成一项更重要结果的、必要的中间步骤。 诚实地面对真实,对发展潜意识也同样重要。运用潜意识来形成创造性张力,也是在焦点明确对准“愿景”与目前真实(认清差距和方向)的情形下最为有效。

自我超越中的系统思考

一、融合理性与直觉

直觉并非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猜想,可能是对时空上不接近的因果关系在潜意识中的一种联系判断,或是无法用简单的直线式因果语言来说明。系统思考的一项重大贡献便是,重新整合了理性与直觉,很多直觉能够以系统思考作为语言加以说明。

“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不会在一开始就着手整合理性与直觉。而是因势利导、掌握契机,将它们当做可利用的资源之一。他们不会武断地在理性与直觉、脑与心之间作选择。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不断将事物的互动关系“衔接成环”;即不断发现我们原本视为外部的力量,实际上是与我们自己的行动互相关联的。

三、同理心(Compassion)

对于身在其中运作的结构而言,我们既不是被害者,也不是囚犯,而是尚未学会如何察觉及控制自身力量的人类。同理不仅是一种情绪状态,也奠基在一个洞察的层次上面,当人们对于在其中运作的系统看到的更多,对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也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再经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后,他们也自然会发展出更多同理心,改变怪罪他人和自责的态度。

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经由与外在整体连成的一体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更宽阔的“愿景”,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

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

我们必须谨记,走上任何一条个人成长的路都是一种自我的选择。太过积极推动内部人员的自我超越,可能会和自我的选择相冲突,反而会妨碍组织中自我超越的发展。

领导者可以鼓励一种员工可在其中锻炼“自我超越”的公司气氛。具体就是指建立起一种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在建立愿景的时候有安全感,“追根究底”与“诚 实面对真相”变成一种文化,挑战现状是一种期望。这可以以两种方式增强自我超越。首先,它将持续强化个人的成长对于组织是真正有益的理念。其次,由成员们 的回应,组织将可提供对发展自我超越有所助益的在职训练,使发展自我超越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一个组织为了培养自我超越所能采取最积极的行动,在许多方面都与发展其他四项修炼有关。 至于核心的领导策略则很简单:以身作则。

第10章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所作所为具有巨大影响力是因为心智模式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我们所想的往往都是假设而不是真相。我们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看这个世界,而心智模式总是不完全的。心智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对或错,而在于不了解它是一种简化了的假设,以及它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与检视。

不论是在为人还是在管理方面,如果心智模式不能改变以适应现实和需要,就会阻碍发展和进步。所有新的管理理念或方法都会踢到“心智模式”这块隐在暗处的顽石。

学习如何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的修炼重新训练我们的自然倾向,以使我们从交谈中可以产生真正的学习,而非只是强化原有的看法。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言,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传统威权组织的信条是管理、组织与控制,学习型组织的信条将是愿景、价值观与心智模式。健康的企业将是一个能够以整体的方式,把人们汇集起来,为现在所面对的任何状况,发展出最完善的心智模式的公司。

培养组织运用心智模式的能力,必须学习新的技巧,和推动组织方面的革新,以利这些技巧能够经常练习与应用。首先,他们必须把隐藏在企业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 出来。其次,要发展面对面的学习技能。这一训练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企业生产力和解决人际问题,用反思和探询的技巧去处理人际问题,变适应性的学习为创造性的 学习。管理者必须运用反思和探询的技术,使组织内每个层次的人,在外部情况逼迫他们重新思考之前,摊出以及挑战自己的心智模式。

第11章 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不是一个想法,甚至像“自由”这样一个重要的想法,也不是一项共同愿景。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你我以是在心中个别持有相同 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地分享过时方的愿景,这并不算共同愿景。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

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adaptive learning),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s)。

今天,“愿景”对公司领导而言,是个熟悉的概念。然而,大部分的愿景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强加诸组织上的。这样的愿景,顶多博得服从而已,不是真心的追求。一个共同愿景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

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愿景被公司各个阶层的人真诚地分享,并凝聚了这些人的能量,在极端不同的人之中建立了一体感。

只想保持第一的心态难以唤起建立新事物的创造力和热情。真正的功夫高手,比较在意自己内心对“卓越”所定义的标准,而不是“击败其他所有的人”。这并不是说 愿景必须是内在的或是外造的,这两种类型的愿景是可以共存的,但是依靠只想击败对手的愿景,并不能长期维持组织的力量。

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工作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含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之中,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这种更高的目的深植于组织的文化或行事作风之中,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

企业中的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间的关系。它不再是“他们的公司”,而是“我们的公司”。共同愿景是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的第一步,它产生一体感。事实上,组织成员所共有的目的、愿景与价值观,是构成共识的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从事于杰出团体的研究,发现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共同愿景与目的。马斯洛观察到,在特别出色的团体里,任务与本身已无法分开;或者应该说,当个人强烈认同这个任务时,定义这个人真正的自我,必须将他的任务包含在内。 共同愿景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勇气,这勇气会大到令自己都吃惊的程度。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勇气,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

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学习可能是困难而辛苦的,但有了共同愿景,我们将更可能发现思考的盲点,放弃固守的看法,和承认个人与组织的缺点。

策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原本应该是公司长期前瞻性的思考,但它却经常是反应式与短期性的。典型的策略规划过于强调分析竞争者优劣势、市场利基,与公司资源等,却无法培育出长程的行动所需要的一种“值得全心追求的目标”。没有共同愿景的引导,根本不可能说服人坚持长期观点而非采用症状解。

第12章 团体学习

组织内部团体学习的三个关注面:1、深思复杂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习消除抵消和磨损力量,使得团体智力高于个人智力;2、需要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3、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进而培养其他学习型团队。

团体学习要精于运用“深度汇谈”和“讨论”,避开“习惯性防卫”(要么妥协要么争得你死我活,而不是建设性的探讨)。 系统思考就是寻求问题的真正原因,特别容易让人觉得是要遭到追究责任的指控,挑起自我防卫,影响团队学习。

第13章 掌握修炼的进阶

五项修炼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演练——具体的练习,原理——指引的概念,精髓——修炼纯熟的人所处的境界。

初学者因为还不习惯这种演练,所需要的是严格的“自我要求”,才能专注与持续。熟习任何一项修炼,需要在了解原理和笃实地演练这两个方面都下功夫,我们很容易只了解一些原理,就自以为已学成该项修炼,误将知识上的了解当作学习。学习必须产生新的了解和新的行为。这正是将原理与演练加以区分的理由,二者缺一不 可。

第14章 超越办公室政治

要对付内部政争,必须从建立共同愿景开始。如果未真诚地拥有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就无法鼓励人们超越只图一己之利的私心。我们可从建立一个重视“实质贡献”(merit)而非政治支配的组织环境开始;在其中,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是谁想做的重要。但是一个非政治性的环境之建立,还需要“开放”(Openness)——在这种组织文化中,公开和真诚谈论重要课题,以及不断挑战自己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可称为“参与式开放”(Participative Openness),后者可称为“反思式开放”(Reflective Openness)。如果没有开放,深藏在大多数组织内部、或明或暗的政争很难消除。愿景与开放的结合,是化解内部政争的第一步。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比如诚实),有助于削弱内部政治化的气氛。

第15章 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

往往,无法改变生存环境的无力感,或相信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遥控我们行动的想法,都会逐渐侵蚀学习的诱因;相反的,如果知道命运是操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就会 努力不断地学习和应变。因此当我们对自己的行动有真正的责任感时,学习的速度也最快。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型组织将日益成为以“地方为主”(localness)的扁平式组织;这种组织会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展延至离“最高”阶层或公司总部最远的地方。

实施“地方为主”的组织,有两项难题:第一项是管理者,尤其是高阶管理者,在将决策权交给地方时,惟恐失去控制的力量。第二项是如何使“地方为主”有效地运作和协调一致。

第一个难题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就是认为一定有人能够由上面管好一个组织中的动态性与细节性复杂的错觉。解决方法,需要中央决策者改变心智模式,认清无法完成这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充分的将决策权延伸至基层,转而承担学习型组织中更重要的角色——推动组织内的五项修炼。

对于第二个问题,没有人在控制,并不意谓没有控制存在。事实上,所有健康的组织体(organism)都有控制的流程,然而,它们是分散的流程,不是集中在任何一位权威决策者手上。这种景象就是地方控制:无数的地方决策过程,不断对改变作出反应。身体之维持稳定与成长的健康状态也是如此。

第16章 不再与时间为敌

时间与注意力的管理,是最高管理当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影响的方式并非下达命令,而是以身作则。如果最高管理者一个工作天需要处理二十个问题,他不是花了太多时间在原本应 由组织较下层来处理的“收敛性”问题,就是对于复杂问题花的时间太少。两者都是管理工作欠佳的讯号。

对所有管理者而言,检讨自己用在思考的时间有多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起点。如果不够充足,原因何在?是工作压力使我们无法排出时间?或是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 不该做的事情上?不论是属于哪一种情形,能够改变的杠杆点在哪里?对某些人而言,可能需要改变个人的习惯;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可能需要缓和组织对不停工作 以达“最高效率”的要求。自己以及工作伙伴管理时间的方式,将对团体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第17章 工作与家庭之间

在工作与家庭不均衡的背后是一个“富者愈富”(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的基模,两个增强回路在争夺一个共同的资源,工作和家庭在争夺时间,越是表现出色的一方越可以争得更多资源而更加出色,从而向一方倾斜。因此,不打破这个模型(环路)无法改变现实。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项时间的冲突,也是价值观的冲突。从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所学到的价值观与习惯,可以养育家庭也可用于企业。如果组织所培育 出的价值观,能够与大家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调和,这些价值观就对工作和家庭具有同样的意义,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也将大为减少。惟有如此,管理者才可能不再 过着双重标准的日子,而开始成为“一个人”。 (书中并没有提出什么有效改变的办法,只是强调企业和个人要认识到背后的原因,正视并且主观愿意改变现状)

第18章 微世界:学习实验室巡礼

微世界试验一:过高销售目标与增加销售力量(人员)间的非必然联系,销售人员增加后总体水平的下降和培训能力的降低,销售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潜在矛盾,以及潜在可能造成的人员挫折感和流失问题……探寻潜在可能的模式突破。 微世界学习依赖的不是延伸历史资料,而是了解背后的系统互动力量,当大家模拟一些决策时,常可以类推发现以往未曾想过的组织运作方式。

微世界试验二:改善服务品质(支持分销商服务力量)的良性循环与提高价格折扣的恶性循环,均为增强环路。任何服务品质导向的策略都必须是长期性的策略。 事后他们四个人读谈话记录时,都觉得很好笑。经由谈话内容的反省,小组找出几项密多兰公司管理团体运作方式的特征:每个部门都认为在系统中,自己的部门最重要;当看到政策产生负面的效果时,咬定别人应对此负责;一味为自己的看法辩护,不深入探讨其他人的推理。

微世界试验三: 服务业中工作产能的考核不能单纯的依靠工作量,要考虑结合品质的综合工作产能。 实际上,整个产业比单独一家公司更易于朝着不重视品质的方向漂移。如果顾客没有选择更好公司的余地,市场回馈的讯号就可能很微弱或根本不存在。 打破习惯成自然的“感觉”。通过微世界观察到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衡量的、在办公室中看不到的互动关系,在脑中画出一个内容更丰富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图象。

微世界对组织学习的作用:微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整合(探寻、改善假设),加快或放慢步伐(扩大管理者认知的“时间窗口”,使他们对于缓慢、渐进的组织与企业变 动,以及快速的人际互动与思维的过程,都有更高而敏锐的知觉),压缩空间(管理者能够得知自己的行动对于系统中其他遥远部分的影响),控制变因(简化或增 加外部干扰变数,帮助管理者,学习解开在实际状况中复杂的交互作用),从实验中学习(多次重复,使管理团体,更加敞开心胸考虑和检验范围广泛的假说,并且 较不被封闭在某种成见之中),停下来反思(学习详细说明所作的假设,对微世界里的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养成将反思的结果纳入实际决策的习惯),以“理论” 为基础的策略(提供一个评量政策及策略的新基础,形成企业中互动关系的重要“理论”,以明辨各种可能政策和策略真正的涵意,导致一种策略发展的新方式,而 使企业不致于落入只得接受平庸产业标准的景况),制度化的组织记忆(成为或创造一种组织记忆的新方式:组织的记忆必须依赖制度化的机制,而不是个人,不然 你将冒着当人员由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时,便失去辛苦累积得来的教训和经验的风险)。

第19章 领导者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复杂性、厘清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

设计师

学习型组织领导者重要的设计工作包括整合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以及心智模式这些项目;更广泛地说,就是要整合所有的学习修炼。能使组织在学习上有所 突破的,是那份从整合各项学习修炼所获得的综效。领导者必须小心不要滑入仅依赖某些修炼的一种安适的“沟槽”,因为单独运用各项修炼都会造成自我限制。

仆人

三位领导者,每个人都显现有相同的激励自我及团体的来源。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愿景背后,都有一个在内心深处的故事和使命感,我们称之为“使命故事”(purpose story)——阐明这个组织为什么存在,以及要迈向何处的理由;它使领导者能够对他个人和组织的愿望赋予独特的意义。

领导者的使命故事既是个人的,也是全面的,它界定领导者生命中想做的事,使他全力以赴,却仍能保持谦卑,而不致把成败看得太重。它带给领导者的愿景一种特别 深的意义;因为领导者的目标与理想,就像在一片广大的地理景观中、长长的旅途上所矗立的一些宏伟地标。但最重要的是,这类故事是他领导能力的核心。由“我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的内涵中,点出组织的最终目的及其存在的理由。而这里的“我们”,超越组织本身而广及全人类。就此意义而言,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 组织视为带给社会学习和改变的工具。这是使命故事的力量,因为它提供一套整合成一体的理念,来使领导者工作的每一面向都具有意义。 从这种深层的理由和生命意识之中,领导者发展出与自己个人愿景的独特关系。他变成愿景的“仆人”——永远忠于自己的愿景。

教师

领导者能够在四个层次影响人们对真实情况的看法:事件、行为变化形态(趋势)、系统(整体)结构和使命故事。现今的机构领导者大多把焦点放在事件和行为变化 形态上面,这是何以当代的组织绝大多数只是反应,或顶多是顺应,而很少有所开创的原因。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兼顾这四个层次,但焦点主要放在使命和系统结构 这两个层次上面。他们并且“教导”组织中所有的人也都这样做。领导者借助系统结构帮助人们看清更大的图象;领导者借着把焦点放在使命故事,使组织中人人都 具有大于个人的目的意识,共同的使命感会把他们连成一体,使之具有其他方式无法做到的那种认同感和连续感。

具有整合使命故事与系统结构(说故事的艺术,将系统结构寓于使命故事之中)才能的领导者很少见。这无疑是学习型组织仍然罕见的主要原因。

“有愿景的危机管理者”往往变成悲剧人物,他们往往真正献身于崇高的愿望,但是崇高的愿望不足以克服与愿景反其道而行的系统力量。有愿景的策略家也发生类似的 问题,只在行为变化形态和事件这两个层次运作,只是在亦步亦趋地顺应,而不是开创新局。许多“愿景策略家”对改变的原因有丰富的直觉,但他们无法解释这类 直觉。这样的领导者最后会变成权威须导者,强制推动他们的策略与政策,或不断干预决策;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中是反对权威领导,但是由于“只有”他们能够看到 必须如此决定,以致不得不用权威来推动。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有能力将他们策略性的洞识概念化,使其成为大家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并可以公开接受挑战和改 善。

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教的并不是如何形成愿景,而是如何促进每一个人学习,帮助组织的每一个人培养对于系统的了解能力。“忠于真相”则是帮助领导者达成此项责 任的不二法门。许多被自己的愿景所击垮的领导者几乎总是因为其失去了看清目前真实情况的能力,他们虚构个人及组织的希望,以缓和焦虑不安和规避不确定的事 情,假装一切平安无事。他们变成演说家,而不再是领导者;变成自己愿景盲从的信仰者,而不再是学习者。

能将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三个角色都扮演好的领导者,以创造性张力重振组织。“自我超越”的创造性张力是由坚持一个愿景,并同时诚实说出相关于愿景的目前实际 情况而产生的,领导者的创造性张力并不是焦虑——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张力,领导者的方向必须是由使命故事、目的意识、价值观和愿景建立而成。由于他严格要求 自己忠于真相,以及不断深入探询影响目前状况背后的那些力量,使愿景与现况的差距更加显著。领导者借此创造并管理这项创造性张力;不仅个人如此,整个组织 也如此。当整个组织精熟于运用创造性张力,对于真实情况的看法将大为不同。大家会开始看到真实情况的各种可能面貌,而将现况看作在他们通力合作下能够加以 影响的事情;这不是指设法相信自己很有力量的那种空泛的“信念”,它是一种领悟——根源于体认现况的每一个面向,包括事件、变化的形态,甚至于系统结构本 身,都可以透过创造性张力予以影响。

第21章 重写思考法则

系统思考指出复杂有两种,一种是包含许多变数的“细节性复杂”;另一种是“动态性复杂”。系统思考工具,是为了了解动态性复杂而特别设计的。而对于细节性复杂,则要依靠“潜意识”,在潜意识的层次我们具有意识层次所没有的、处理细节性复杂的巨大能力。 所有的学习都可透过有意识的心,和由其所训出来的潜意识交互作用,而产生效果。潜意识被“程式化”的方式很多,文化、信念、语言,语言是对潜意识内容组织的方式有所影响,而内容的组织方式,往往比内容本身还重要。

从熟习系统语言开始,潜意识将在不知不觉中,被再训练将资料架构成环状而不是直线的,会发现处处都“看到”回馈环路与系统基模,从此成为一位系统思考者,当 潜意识同时吸收几百个回馈关系,它也一并整合细节性复杂与动态性复杂。这也就是为何演练是如此重要,演练对任何有意义的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光练习概念是不够的。

本书观点

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因此,《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不仅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研读,只要是从事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人都应该了解和深入研读。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判断。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 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修炼时需要培养耐心、集中精力,对于学习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地投入进学习型组织。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价,沉积在自我心灵深处的印象等;我们通常不易察 觉。心智模式影响自我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在刹那间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这就是心智模式在发挥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把自己工作组织看成学习的场所,把自己工作组织看作是转向自己的镜子,这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潜在能力,使这些能力浮在表面,并严加审视。它还包括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的、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的内在的动力,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组织都在设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作为个人要建立善于将领导的理念融入到自己心里,在组织中为实现共同的愿望而努力,通过努力学习,产生追求卓越的想法,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发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并在组织中获得鼓舞,使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望的能力。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团体的集体智慧高干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dialogue) 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较个人深入的见解。以有创造性的方式察觉别人的智慧,并使其浮现,学习的速度便能大增。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这显得非常重要。团体的智慧总是高于个人的智慧。 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其个别成员的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企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思考修炼。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

彼得·圣吉同时认为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十分重视第五项修炼,并认为它高于其他四项修炼。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

《第五项修练》的核心是强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 思考和静止思考,并通过了解动态复杂性等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第五项修炼》涉及个人和组织心智模式的转变,它深入到哲学的方法论层次,强调以企业全员学习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在共同愿景下进行长期而终身的团队学习。

第五项修炼的微妙特性

一、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有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当事者不能察觉,可能是因为系统中解决第一个问题者和承接新问题者经常不是同一人。

二、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三、渐糟之前先渐好:不良后果延时产生前的短暂改善假象常使我们错估决策的有效性。

四、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不寻求真正的原因,而固执地推动熟悉的解决方案,不可能产生根本改善。

五、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舍本逐末,干预产生的短期改善可能导致长期依赖,任何长期解决方案必须增强系统肩负自己担子的能力。

六、欲速则不达:违反规律的求快不可取。

七、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易误判诱因。

八、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以小而专注的行动,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观察变化的全程,而非以静态方式、或固定点的思考。

九、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许多看似进退两难的矛盾(如低成本与高品质)往往是由于我们以静态片段的方式思考造成的印象,以动态流程思考,深入洞察变化,往往可以找到同时改善两者的“杠杆解”。

十、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系统边界原理(Principle of thesystem boundary),我们应该研究的互动因素,应该是跟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以组织或系统中因功能而划分的人为界线为出发点。

十一、没有绝对的内外:解决之道有时隐藏于你(内)与你所归罪的外部原因之间的互动和整体系统之中。

2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图书

同名书籍 上海三联书店

新版信息

书 名: 第五项修炼

作 者:(美)圣吉,张成林 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508616827

开本: 16开

定价: 58.00元

98版信息

·作者:彼得·圣吉 译者:郭进隆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430 页

·出版日期:1998年

·ISBN:9787542608314

·市场价:28.0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分类:图书 > 经济与管理 > 企业管理 > 商业评论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史丹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读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JayForrester)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彼得·圣吉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在思维中,人类总是习惯于将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断来理解,但是无形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彼得·圣吉认为,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至今十余年来,彼得·圣吉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

图书目录

第01章 重圆破镜

第0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智障吗?

第03章 从啤酒游戏看系统思考

第04章 第五项修炼的微妙法则

第05章 新眼睛看世界

第06章 以简驭繁的智慧

第07章 纵观全局掌握重点

第08章 见树又见林的艺术

第09章 自我超越

第10章 心智模式

第11章 共同愿景

第12章 团体学习

第13章 掌握修炼的进阶

第14章 超越办公室政治

第15章 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

第16章 不再与时间为敌

第17章 工作与家庭之间

第18章 微世界:学习实验室巡礼

第19章 领导者新角色

第20章 第六项修炼?

第21章 重写思考法则

第22章 不可分割的整体

社会影响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出版后,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阵学习管理的热潮,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由于其创新价值,并由于其已在无数美国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

这本书被评为“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而该书的作者彼得·圣吉被《经营战略》杂志誉为“20世纪对商业战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人之一”,《金融时报》评述他是“顶尖管理大师”,《商业周刊》将其列为“十大管理大师之一”。现在彼得·圣吉被誉为继彼得·杜拉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被称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

《第五项修炼》出版后迅速席卷全球,被各个行业的大小企业所认同,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壳牌石油、福特汽车、克莱斯勒、摩托罗拉、苹果电脑等都随即以 “五项修炼”作为操作方法,在企业内建立起了学习型组织。可以说,《第五项修炼》给组织管理带来了一个全新理念,而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管理制度与行为,就可能引起管理方式的大变革。

意义及贡献

《第五项修炼》帮助人们重建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式,从习惯看世界、看环境、看别人,改变到向里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从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统。从 而能看到存在与内的智障,寻求到克服它们的可能。 《第五项修炼》的成功和杰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理论,而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性。它可能帮助你在弄清为什么的前提下,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能 力;自我开发、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心智、提高认知的能力;团队学习和团队建设的能力;系统思考、掌握未来的能力。

《第五项修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大潮,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完全符合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的发展目标。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这部巨著便是他们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Award),以表彰其开拓管理新典范的卓越贡献。美国商业周刊也于同年推崇他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美国《财富》杂志也由此认为,彼得·圣吉所致力探讨的管理科学新技术,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技术,因为“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和一整套修炼单位的确立,使得整个管理范式已经发生了转移。由于其创新价值,并由于其已在无数美国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该书也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目录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图书信息

书 名: 第五项修炼:

心灵篇

作 者:彼得?圣吉(PeterSenge)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9日

ISBN: 9787508623597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元

内容简介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是对学习与变革的理论新进展的一次深入探索。彼得.圣吉、奥托.夏莫、约瑟夫.贾沃斯基、贝蒂苏.弗劳尔斯是组织学习运动的先驱,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涉猎范围广泛的对话,深入探究了“有转化力的变革”(transformational change)的特性: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给严重失衡、危机重重的当今世界提供了哪些全新的可能性?《第五项修炼:心灵篇》针对商业、教育、政府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问题,介绍了“体悟当下”(presence)的概念;这是个源于自然的概念,即整体中的任何局部都能完全呈现整体的全部。作者们发现,我们往往陷入旧的观察和行动模式,不能自拔。但通过促进深层学习实践,我们就能提高对更大的整体的意识水平,形成能够帮助整体发展并塑造未来的行动。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凝聚了150多位科学家、社会领袖和企业家的经验和智慧,这包括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谢尔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老子和荣格(Carl Jung)。本书的探究是革命性的,同时其观点积极向上,是一部完全原创性的著作。它令人惊叹地阐释了我们观察、感受和实现新的可能性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包括我们个人应具备的能力,也包括我们的组织机构和社会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

作者简介

(美国)彼得.圣吉(Peter Senge) 奥托.夏莫(C. Otto Scharmer) 约瑟夫.贾沃斯基(Joseph Jaworski) 贝蒂苏.弗劳尔斯(Betty Sue Flowers) 译者:张成林

彼得.圣吉(Peter Senge),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讲师,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和索奥中国(SoL China)的创始主席,多部畅销书的作者或合著者,著有《第五项修炼》、《必要的革命》、《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五项修炼:变革篇》等。

奥托.夏莫(C. Otto Scharmer),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高级讲师,同时也是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创新与知识研究中心客座教授,《U型理论》一书的作者。

约瑟夫?贾沃斯基(Joseph Jaworski),杰纳伦顾问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全球领导力计划(GLI)的共同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和高级研究员,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的创始成员之一,《共时性》的合著者。

贝蒂苏.弗劳尔斯(Betty Sue Flowers),IC2研究院的高级院士,英国研究领域的荣誉院士,普罗.本内.曼里提斯奖的获得者,美国宇航局的咨询顾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愿景构筑网络”的成员,海军部长的客座顾问,现为约翰逊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馆长。

图书目录

2010年中文版序 IX

引言 1

局部和整体 5

有生命的组织机构的出现 7

关于学习的新思考 8

未来之势场 11

体悟当下 12

关于本书 13

|第一部分| 学会观察 17

|第1章| 安魂人类 19

|第2章| 观察我们的观察 25

悬挂观点的容量能力 27

一起悬挂观点 29

建设容器 30

采用新视角的勇气 32

悬挂观点的内功 33

整合内功 35

|第3章| 从整体观察 39

再引导:观察生成过程 40

直面真实的整体 42

从组织内部观察 45

再引导的内功 47

|第4章| 观之以心 51

|第二部分| 深入静默 65

|第5章| 生成的时刻 67

|第6章| 生成中的理解:U型理论 77

一个理论的种子 77

第二种学习实践 79

感知 81

呈现当下 82

实现收获 84

|第7章| 骆驼过针眼:放得下,拿得起 87

内心的疑惑 88

舍弃控制欲 89

本原觉知 90

陌生的自我 93

服从于承诺奉献 95

|第8章| 婚礼 97

|第三部分| 成为自然之力 105

|第9章| 在梦的走廊中 107

|第10章| 高远之志 119

清晰意向的结晶 121

种子很小 125

意向的工作 127

觉醒 128

|第11章| 与宇宙的深度对话 131

形成原型 132

创造和调整 134

聆听反馈 137

重新发现志向目标 139

保持连通 142

共时性:自我觉知的场 142

|第12章| 掌握建设组织机构的技能 147

|第四部分| 直面未来 157

|第13章| 领导力:修身成人 159

|第14章| 用内心智慧作科学研究 169

测量 172

不可分割的整体 174

盲点 176

生命系统的反身性科学 177

用内心智慧作科学研究 180

我们的浮士德交易:转移负担到现代科技 182

新路径 187

|第15章| 体悟当下 191

尾声:“人类消失后,猩猩就有希望了吗?” 211

注释 223

致谢 237

作者介绍 239

组织机构介绍 243

读者评论 245

译后记:中华之当下——觉醒、回归和跨越 24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