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震走时 |
释义 | 地震走时是指地震波从震源传到观测点所经过的时间。地震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距离传播时间也不同。传播时间的长短,还受到所经之处的物质组成情况的影响,准确地测出走时,对研究地震有重要意义。 多项算法当前,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技术仍是研究地壳的几何和物理结构的重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因此,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是理解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的重要前提。 随着近年来地震勘探设备的发展和新的采集方法的应用,地震采集的道数也增长很快,大偏移距下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大偏移距情况下的多层反射地震波运动学特征即时距关系不满足双曲线规律,因此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非双曲线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由于此种条件下时距关系可以通过Taylor展开成为一个只有偶次项的多项式,因此多项式的拟合与逼近算法可以相应地用于处理宽角反射地震数据。传统的T<2>-X<2>处理方法在多层反射情况下,尤其当偏移距较大时拟合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采用Taylor展开多项式的较高阶的非双曲型多项式代替T<2>-X<2>法用于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资料处理。 算法优势将该算法应用于三维地震透射成像时,由于该算法采用了更加合理的分层地壳模型而取得相对较好的成像结果,给出的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验证了这一点。而该算法用于直接计算地壳参数一地壳层厚度和层速度时,较T<2>-X<2>法也有很大的优势,算法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稳健性。 地震走时表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地震波从震源到达观测点所需的时间称为走时。震中距愈大,所需的走时愈长。在走时表中,按照不同的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顺序,给出了各种震相的走时数据,其中走时以分、秒为单位;震中距以公里或球面大圆弧的度数为单位;震源深度以公里或剥壳地球半径 R=6371-33(公里)的百分之一为单位。同走时表中给出的数据相对应的坐标曲线图称为走时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称时距曲线)。 走时表中载入的各种震相的走时,是根据地震图(即地震波形的记录)中各种震相的到时来编制的。为了准确地编制走时表,需要汇集大量的地震图,并对各种震相作出正确的识别和鉴定。在走时表编成之后,它就成为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 为了获得足够的地震图,可以利用天然地震,也可以利用人工爆炸。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放在不同地点的地震仪记录到的某种地震波的到时和粗略估计出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间,画出初步的走时曲线;用这一曲线更精确地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从而画出更精确的走时曲线。如此反复迭代,最后得到的一个稳定结果,就是这种地震波的走时曲线。根据这样的曲线计算出对应于不同震中距的走时表。 相关历史最早的走时表是19世纪末由英国地震学家奥尔德姆(R.D.Oldham)作出的,它包括纵波P,横波S,以及面波L的走时表,当时只给到走时值的零点几分,精度很低。20世纪30年代,各国学者相继编制较为精确的走时表,其中以1939年Sir H.杰弗里斯和K.E.布伦合编的走时表 (简称J-B表)和B.古登堡的走时表最为完整,它们基本上是相同的。表中包括了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绝大多数地震波的走时。J-B表在当时也最为精确,因为它利用了当时国际上较多的地震观测资料。又采用了严格的数学方法做了大量的统计计算。J-B表所采用的全球平均地壳模型为:上层花岗岩层厚15公里,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分别为5.57公里/秒和3.36公里/秒;下层玄武岩层厚18公里,纵波和横波速度分别为6.50公里/秒和 3.74公里/秒;地壳总厚度为 33公里;地幔顶部的纵波和横波速度分别为7.76公里/秒和4.36公里/秒。J-B表作为标准的工具为过去的国际地震资料汇编 (ISS)和现在的国际地震学中心(ISC)通报所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震观测的精度有很大改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编制走时表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为此,美国于 1968年重新编制了全球平均的P波走时表。但J-B表在国际地震机构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仍然是查对地震波走时的主要依据。作为全球平均的走时表,J-B表不能反映各地区的特殊性,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的不均匀性。为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还编制了能够反映本地区特点的地区性走时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