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翟虎渠
释义

男,汉族,1950年8月生,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3月参加工作(入伍),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系应用遗传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遗传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兼院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文名:翟虎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 涟水

出生日期:1950年8月

职业:科学 遗传学家

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特色农业丛书》

人物简介

男,汉族,1950年8月生,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院党组副书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东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务。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任教于南京农业大学。专攻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数量遗传方面取得一系列成 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的《群体遗传》、《应用数量遗传》和《农业概论》等研 究生、本科生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研究成果“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遗传研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 学一等奖、“高产、优杂总质抗病中熟中梗新品种‘镇稻88'的推广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 还在宏观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研究方面发表论文20多篇,在农业部产学研合作、农业产业化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之实践。其成果"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的策划规划与实施推广"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7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以来,带动全校师生励精图治,积极改革。1996年学校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立项评审。1999年学校作为全国少数大学之 一,率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审。作为大学校长,他十分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运行质 量,五年内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校内综合改革。其改革经验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并在部属科研、教学等 事业单位中推广。南京农业大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 校园等,他本人多次受到农业部、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自1993年起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1997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7月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后,为应对加入WTO以后对农业科技的新挑战,响应"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要求,他提出了农科院“十五”及长时期内的新的工作思路并开始组织实施。在制度创新方面,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国家级科研单位良性的运行机制,以学科调整为切入点,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营造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氛围。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重点培养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的创新型人才和不仅是合格的就业者、更要成为成功的就业者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开始实施“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工程”,加大力度从国内外引进学术造诣深、在科研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对本学科的建设和科研工作有创新构想、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充分发挥已取得的科研优势,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和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六年多的真抓实干,多项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

个人履历

1969.03——1973.03 空军场站战士;

1973.03——1973.09 江苏省涟水县黄营公社务农;1973.09——1977.01 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77.01——1978.12 江苏农学院农学系育种组教师;

1978.12——1982.03 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应用数量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2.03——1984.06 南京农学院(1984.07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师;

1984.06——1987.10 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系应用遗传学专业硕士、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

1987.10——1988.10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88.10——1993.0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1990.07—1992.08 挂职江苏省东海县科技副县长;1992.09—1992.12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2002.10更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期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3.01——1994.12 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2.05更名为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分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4.12——1995.07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5.07——2001.07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院长(1999.09—2000.01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2001.07——2008.04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08.04——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011.11不再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兼任职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

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印度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江苏省烟草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

学术论文

黄花烟草的遗传型和环 境的互作Ⅰ线性模型分析。作物学报,1989。

自花授粉作物杂交育种结合潜势的预测和比较。遗传学报,1990。随机交配群体中连锁对世代平均数和方差的影响及其测定。遗传学报,1990。

水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阈性状和剂量效应假说。遗传,1990。

Effect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on generation Mean and Variance and its Detection in the Random Mating Population. GENETICA SINCA,1990。

一次选择的计算机模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

自交群体中连锁对世代平均数和方差的影响及其测定。遗传,1992。

不同交配设计估计遗传参数的可靠性。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between tabacco and herb。17届国际遗传学会,1993,英国。

红花烟草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

农业新技术革命及其对植物遗传育种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

农业高效主动面向市场的实践与思考。农业经济问题,1998

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校创新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01

学术专著

应用数量遗传(研究生 教材)

群体遗传(研究生教材)

农业概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

中国特色农业丛书(11本)

研究课题

籼稻新矮源筛选研究 1996年~2000年 国家攻关大丰海涂现代生态农业研究 1996年~1998年 省科委攻关

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研究 1996年~1998年 省科委攻关

优良籼稻新品种选育 1996年~2000年 省科委攻关

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研究 1997年~1998年 农业部

全国科教兴海示范基地建设 1997年~2000年 国家科委

获奖成果

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 位和遗传研究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 第三主持人)

高产、优质抗病中熟中梗新品种"镇稻88"的推广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 主持人)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的策划、规划与实施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主持人)

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江苏省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1996 主持人)

江苏优质烤烟适宜区域的划分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 主持人)

主要荣誉

国务院表彰的优秀回国 人员(国务院 1993)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 1993)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农业部 1997)

农业部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农业部 1994)

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 1995)

农业部干部培训先进工作者(农业部 1996)

主要成就

翟虎渠长期从事数量遗传及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首次从遗传学上证实部分水稻品种在雄配子不育位点上同样存在中性亲和基因,可消除配子体部分败育现象,提高籼粳亚种间杂种结实率,并进行了育种学验证。利用分子标记对水稻籼粳杂交种不育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通过标记选择,克服了亚种间杂种在相应不育位点的半不育性,为开发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创造了条件。率先在国内开展选育耐储藏水稻新品种和功能稻米新品种工作,选育了我国第一个耐储藏性水稻新品系W017。组织培育的水稻新品种镇稻88,在长江流域推广达6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0亿斤;宁粳1号2006年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协优107于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当年在云南永胜创造亩产1287公斤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领导课题组先后发现并精细定位了水稻广亲和基因9个、休眠性基因4个、耐贮藏基因3个、抗倒伏基因1个、新的谷蛋白基因3个,向国际植物基因命名委员会申请登录成功。

翟虎渠上任中国农科院院长以来,提出要把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并以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学科群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实施“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工程”,优化配置资源,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显著提升中国农科院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禽流感疫苗、转基因三系杂交棉、矮败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成果,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翟虎渠对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超前战略远见。在2002年,就组织倡导成立了由各省级农业科学院和高等农业学校为主体的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并于2003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为核心内涵的新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略。其核心内容写入了2005年中央1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翟虎渠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8篇,其中SCI论文24篇。主编有《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参编《试验统计方法》等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农业丛书》(共11本)。

人生经历

从一名老三届毕业生到农民、军人、洋博士、科技副县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大学的校长、中国农科院院长……这一连串身份的变化,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外人眼里,似乎颇具传奇色彩。然而在翟虎渠看来,更多的是感受到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更多的是感受到政府和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关心。

上大学之前,翟虎渠曾是一名军人。1969年3月,珍宝岛上战火连天,硝烟弥漫,年仅18岁的翟虎渠毅然踊跃报名参军,坐着闷罐车,长途奔波好几天来到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马兰村基地,在沙漠窝里,一蹲就是整整四个年头。1973年,翟虎渠退伍回乡,成了一名普通农民。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灰心丧气,而是积极投身农业劳动,白天在农田辛苦劳作,晚上秉灯夜读。

1973年9月,他跨入了大学的殿堂,成了江苏农学院农学系的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对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有切肤之感的大学生,翟虎渠深深地认识到科学与教育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翟虎渠有幸成为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师从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马育华教授,从事数量遗传学的研究与学习。随后,又成为改革开放后学校首批派往国外进修学习的留学生之一。

1984年,翟虎渠被选送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留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遗传育种教授J·L·Jinks博士,攻读应用遗传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在繁重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之余,翟虎渠还担任了英国中部地区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协助使馆做好留学生的有关工作。三年多寒窗苦读,他圆满地完成了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时值大批中国学者到海外学习与进修的时期,学成后回国工作还未成潮流。导师再三挽留翟虎渠继续留在英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一些英国的大学也邀他任教,但他始终觉得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己应该回到中国。

1987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一星期内,翟虎渠按期回国,回到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1990年7月,组织上安排翟虎渠赴江苏省东海县任科技副县长。当时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一个回国不久的留洋博士,正值教学科研的黄金年龄,撇下已经着手的研究课题和教学任务去当科技副县长,太可惜了,这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啊!

同事和朋友们也劝阻翟虎渠,但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翟虎渠深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小康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科技工作者真正成功的喜悦在于他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能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出任科技副县长,将更有助于为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于经济建设寻找最佳结合点。

在东海工作期间,他深入各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制约东海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人才问题,促成南京农业大学和东海县共同签订并实施了东海县人才培训的五年计划,为东海县培养了300名“下得去、留得住”的具有大专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500名村级干部普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达到了中专水平,并使该县被列为全国“绿色证书”试点县之一。翟虎渠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东海县建立了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统一供种网络,提高了东海县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5年7月,翟虎渠走上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岗位。这又是工作角色的一次重要转换,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重点高校,当时的南京农业大学,正处在积极争取“211”工程部门预审之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如愿以偿。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立项评审,2000年6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通过“211”工程建设,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本专科生招生规模增加了1.5倍,研究生规模增加了两倍,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9个,博士学科专业增加到33个,硕士学科专业增加到50个。科研实力、科技产出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建立了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发展总经费累计达1.8亿元,共获得了155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7项,学校各类科技产业累计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4388万元。

2001年7月,翟虎渠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针对中国农科院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翟虎渠明确提出要塑造农业科研“国家队”的新形象,制定了中国农科院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并得到中央三部委的批准。根据这一方案,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把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和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上任伊始,翟虎渠便以多年养成的雷厉风行的作风,深入基层搞调查,重大事件和棘手事件现场办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农科院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得到大幅提高,累计达到10亿多元;取得了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以及近百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翟虎渠推出“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计划”,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院工作,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海归”派中的一员,翟虎渠对于优秀留学人才非常看重。当社会上对“海归”议论纷纷的时候,农科院加大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度。他们坚信,大多数海归人才,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

翻开中国农科院的史册,从1980年至今,他们先后选派和接收、引进各类学科领域留学、短期进修、合作研究的科技人员20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460人。但是翟虎渠认为:作为有5000多农业科技人员的国家队,精英人才仍然短缺。

翟虎渠每次出国访问,几乎都会找机会和当地的留学生交谈,希望他们回国服务。万建民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万建民在日本待了9年,博士毕业后,成为日本农业水产省的主任研究员。翟虎渠4次邀请他回国,万建民终于感动了,回到南京农业大学,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归’越是以爱国之心干事业,我们就越要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翟虎渠坦言:国内许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前景,也能赚大钱,这是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所无法享有的。经过严格筛选,中国农科院首批聘任83位一、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外获博士学位的有33人,占40%,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8个国家。到目前为止,首批招聘的一、二级杰出岗位人才都已到岗工作。

留日博士李世访在日本12年间,先后在5个大学和公司作过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到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因为没有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使他在日本已经有很好基础的研究不得不搁置下来。看到日本人以他的工作为基础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给新上任的翟虎渠院长写信诉说苦衷,院长当即从不多的院长基金中批给他10万元。一年后,李世访做出成绩,并引来了“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100万元的资助。

2003年11月28日,李世访再次给院长写信,诉苦变成了道谢:“我的科研工作走上了正轨,这和院长当初特批给我的10万元经费分不开,那是我科研工作的重要转折点。”

科研转折往往从不起眼的启动费开始,对于“海归”而言,这是科研重生的救命钱。“一线科研人员的困难就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困难。我们当领导的是干什么的?”翟虎渠召集其他领导和管理部门负责人说:“我们科技局、后勤处是干什么的?就是要为科技人员服务,就是帮他们排忧解难,帮他们选人、找钱、找项目;帮他们立项、申请、搞公关。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样,人才才能一心一意搞科研。从今后,农科院立下规矩,要把为科技人员服务当作管理者的第一要务。”

现在,中国农科院把为不同级别人才提供的几十万到400万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写进了农科院“杰出人才工程”计划,并已全面落实。

回国之后

回国十多年来,无论管理工作有多忙,翟虎渠在“数量遗传”及“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过。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863”、“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8”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水稻和烟草新种质及有利基因挖掘、鉴定、定位和克隆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持的“‘镇稻88’的推广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推广种植约50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首次从遗传学上证实部分品种在雄配子不育位点上同样存在中性亲和基因。率先在国内开展耐贮藏水稻新品种和糖尿病专用稻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已获得一批水稻新品系,其中W017品系为我国选育的第一个耐贮藏性水稻新品系,进入大规模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数10亿元以上谷物贮藏费用。成果“耐储藏水稻的筛选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人物性格

当我们与翟虎渠谈及人生成功的体验时,他信口吟诵了宋代学者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自己回国后十多年的工作与学习经历,翟虎渠深深感到,禾苗的成长离不开好的土壤和环境,个人的奋斗必须融汇到社会大变革的洪流之中,奋斗的目标必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他说:“成就和荣誉就像天光云影一样令人赏心悦目,可追根求源,我们之所以能拥有它,就是因为我们对事业的执著和领导、老师们多年悉心的栽培。成就与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的事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

参考资料

1.翟虎渠改任党组副书记 

2.院党组副书记翟虎渠 

扩展阅读:

1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5359/88455/88464/6003523.html

2

http://www.caas.net.cn/caas/Leader/ZhaiHuqu.asp

3

http://www.caas.net.cn/caasnew/ysxw/ydhz1/58248.shtml

开放分类:
人物江苏科学家现代个人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9次
最近更新:2012-04-25
创建者:杨俊1981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wfhuan 

百科老狼 

安徽苏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