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笛鲷科 |
释义 | 笛鲷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的一个科。 笛鲷科 Lutjanidae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 |__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纲 Pisces__硬骨鱼系)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__鲈形目 Perciformes |__鲈亚目 Percoidei |__鲈总科 Percoidea 分类:鲈形目鲈亚目 种类:全世界共有5亚科21属125种,台湾现有13属51种 生态多底栖,卵生,多肉食 体延长而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略侧扁。口中大或大,端位,前颌骨稍能伸缩;颌齿尖细,外行齿或前端齿有时扩大成犬齿状;锄骨和腭骨通常具细锥齿。主鳃盖骨一般无棘;前鳃盖骨缘具锯齿或光滑。体被小型或中型之栉鳞或圆鳞;颊部及鳃盖骨亦被鳞,上颌骨被鳞或无;侧线单一且完整。背鳍连续,硬棘部及软条部间具一缺刻;背鳍及臀鳍等之基部具鳞鞘;胸鳍尖长;腹鳍胸位;尾鳍截平、凹入或深叉形。 本科种类繁多,一般为沿岸中上层或近海底层鱼类。独居或小群巡游,亦有多种种类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鱼种具有底栖穴居之习性。食性依种类而不同,有滤食浮游生物者(乌尾冬及拟乌尾冬类)或以小型甲壳类、小鱼等为食者(笛鲷及滨鲷类)。一般为夜行性鱼类,昼间大都群聚于独立礁石四周之礁和砂泥交界处活动,夜间则分散出外到砂地上觅食。幼鱼多半在较浅之珊瑚礁区成长。有些鱼种之体色在日夜间会有所变化。有些鱼种之成、幼鱼体色会不同。有些笛鲷在其它热带或副热带地区曾记录具有鱼毒,且致人于死;但台湾则未闻曾发生过中毒事件。 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可生活于淡水及汽水域。 如: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 、五带笛鲷Lutianus spilurus、金带笛鲷Lutianus vaigiensis、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黑带鳞鳍梅鲷Pterocaesio tile 马拉巴笛鲷 Lutjanus malabaricus 听过“赤笔仔”吗?这是不少笛鲷科鱼类的俗称。笛鲷是极具经济价值的底栖性食用鱼,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型像鲷,但腹部平直,身体较厚,体色也比较丰富。一般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浅水域,可深达550公尺;少数种类,特别是幼鱼会进入河口或淡水生活。 俗名“乌点仔”的黑星笛鲷是笛鲷科中较常见的种类,但外形和黑斑笛鲷(L. johnii)及火斑笛鲷(L. fulviflamma)不易区分。这三种鱼在幼年时身上都会有明显的四条纵带,其中分布在西南太平洋区之族群,第三条纵带后段还有一椭圆形圆斑,成长后纵带逐渐消失。 乌尾冬是笛鲷的后裔乌尾冬是笛鲷科中的一亚科,由于体型小(体长不超过60公分),身材圆筒流线,与体型大、体高侧扁的其他笛鲷相较下,不仅在形态上,连生态习性都差异很大,例如多数笛鲷为底栖肉食性鱼类,而乌尾冬则为中层巡游,并以浮游动物为食,因此原本分成两个不同的科。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仔鱼形态十分相似,例如鳍棘上之小刺,再加上一些其他相似的特征,因此推断觅食浮游动物的乌尾冬应是由底栖食性的笛鲷所演化而来。 笛鲷的一生笛鲷虽是雌雄异体,但雌雄体色相同,只是雄鱼之体型略小于雌鱼。当鱼体生长到约该种最大体长的一半时,即开始成熟,通常一季可产卵多次,产卵时会成群,且雄鱼会去摩擦或碰撞雌鱼之腹部,然后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随海流飘送1天左右,即孵化为仔鱼,此时卵黄囊尚未被完全吸收,仔鱼营养仍靠卵黄囊,称为早期仔鱼或卵黄囊期仔鱼;但当卵黄囊消失,鳍条形成,体型均明显改变(变态),且可自行觅食浮游生物时,称为后期仔鱼,此时期行漂流生活,可长达25~47天,待鳞片开始出现,形态似成鱼时,进入所谓的稚鱼期,此刻开始沉降回礁区成长,寿命可达4~21年。 体型不同食性不同笛鲷是夜行性鱼类,大多数具有群游及底栖穴居的习性,白天都群聚在独立礁四周交界处休息,夜间则分散外出到沙泥地上觅食甲壳类、头足类或小鱼,所以是人工鱼礁最常聚集的鱼种。体型较大较高、尾鳍较平、有较大犬齿的笛鲷鱼类,多半在礁区或泥地表觅食;而在礁区水层中快速成群穿梭的乌尾冬,体型呈纺锤型、尾鳍分叉深、犬齿小,则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 炸鱼的牺牲者由于笛鲷和乌尾冬多半有成群活动的习性,白天在礁区四周盘旋,因此过去常成为渔民炸鱼的对象,以致于壮观的笛鲷群游景观在台湾的海底已不复见。炸鱼的结果不但会让四周的海洋生物不论大小悉数死亡,而且经年累月才孕育出来的珍贵珊瑚礁栖地也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数十年后都很难再恢复旧观。 传统渔业的最爱笛鲷由于习惯在礁区附近活动,并具有领域性,因此体型大的笛鲷常无法以底拖网或围网大量渔获,多半只能在沿岸利用传统的渔具、渔法,如一支钓、笼具、刺网、小型网具,或潜水镖射等方法来采捕。不过因其肉多、味美、数量少,所以在所有笛鲷分布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地消费鱼种。根据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每年全球产量约在15万公吨左右,大多属于笛鲷属的鱼类。在台湾,银纹笛鲷及川纹笛鲷等已可以人工来繁殖,成为海钓池或水族馆的蓄养对象。 水族新宠 ──羽鳃笛鲷幼鱼羽鳃笛鲷的幼鱼或未成年鱼体背上具有明显的白圆斑,胸鳍旁之白色条纹直达尾鳍,因黑色腹鳍大,身体黑白分明,当它停留在海百合羽状触手附近时具有拟态作用,不易被发现。因幼年时模样可爱,常被捕作观赏鱼。但随着鱼体成长,黑白对比的颜色会逐渐调和成一致的暗银灰色,因而失去观赏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