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低碳股 |
释义 | 低碳经济延伸到股市,就是低碳概念股。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概念股概述低碳经济延伸到股市,就是低碳概念股。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 主要股票目前,两市涉足上述领域的公司众多,无法详细论述,只简单提及一些。 (一)风电领域: 主要有金风科技(002202)、湘电股份(600416)、东方电气(600875)、中材科技(002080);华锐铸钢(002204)等;核电领域主要有上海电气(601727)、哈空调(600202)、中核科技(000777)、自仪股份(600848)、华银电力(600744)等;光伏发电领域有天威保变(600550)、南玻A(000012)、拓日新能(002218)、孚日股份(002083)、金晶科技(600586)等;生物质发电领域有华光股份(600475)、泰达股份(000652)等;氢能领域有同济科技(600846)、中炬高新(600872)、科力远(600478)等。 (二)节能减排: 而节能减排板块中,涉及智能电网的有国电南瑞(600406)、特变电工(600089)、长城开发(000021)、思源电气(002028)等;涉足新能源汽车的中信国安(000839)、中国宝安(000009)等;涉足建筑节能的有泰豪科技(600590)、双良股份(600481)等;涉足半导体照明的有方大A(000055)、联创光电(600363)、浙江阳光(600261)、佛山照明(000541);涉足CDM的三爱富(600636)、巨化股份(600160)、天富热电(600509)等等 低碳经济主要板块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目前环境压力较大,为了支持绿色革命,环保产业必须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固定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迅速成长的产业,合加资源将此产业作为奋斗方向。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龙净环保、华光股份、海陆重工。 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比如说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以及节能材料,也包括建筑节能,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均可归结为这一产业路线。另外,汽车节能也可包括在节能产业中,比如说混合动力汽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节能产业,只是能源的替代产业。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泰豪科技、烟台万华、北新建材、南玻A、智光电气、荣信股份、置信电气、中科三环、思源电气;其四,照明节能。涉及的重点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浙江阳光、佛山照明、雪莱特、三安光电。 减排这其实也包括余热余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但为了表述的方便以及考虑到提升传统能源的效率和碳减排的重要性,故单列一个产业路线,其涉及到清洁燃煤、IGCC、CCS、农业减排增汇等。 四是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更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相关个股包括:平高电气、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孚日股份、湘电股份、东方电气、中信国安和丰原生化。 背景2012年是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在一场太阳大爆发引起的灾难面前,人们必须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浩劫。这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推出的最新灾难大片《2012》的基本设定。在这部史无前例的灾难巨制中,令人惊奇的是片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元素,甚至可以说“中国拯救了人类”。虽然影片情节均为杜撰,但不得不承认,灾难片让人们反省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确有独到之处。恰巧,中国在这场“碳与气候”的战争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2012》如火如荼上映的同时,奥巴马中国之行同样引发了中国对“低碳经济”的热烈讨论。2009年11月18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大会发表了《南昌宣言》,宣言提出各国及全球企业共同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以应对资源和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全球变暖等严峻挑战。另外,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草案已经出台,只是在等合适的时机公布,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可能成为规划正式公布的一个契机。规划将明确新能源各个行业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资本市场上,低碳概念股成为市场焦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相关个股走势强劲,风光无限。低碳概念股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具有增长潜力呢? 中国近二十年逐渐成为全球工厂,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也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根据IEA统计,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60.7亿吨,而同期美国的排放量为57.7亿吨,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鉴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潜在威胁,全球多数国家已经加入到了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列当中,而部分国家则走的更快;通过征收碳税节制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减排部门资源投入。2009年6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不久之后,法国宣布于明年1月1日起征收碳税,其标准为每千克二氧化碳14欧元,按照这一标准,中国一年排放61亿吨二氧化碳的碳税为854亿欧元。按照目前汇率折合人民币8600亿元,相当于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三分之一。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而言,有着强大的经济动力为减排作出努力,相关技术设备的需求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与此同时,减排问题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对华施压的重要工具。欧美国家由于其自身已经过了二氧化碳高排放的阶段,减排对其有利无害。而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后工业化阶段,减排的难度远远大于欧美。如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无法达成共识,碳关税将给中国出口型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从国家角度考虑,减排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要务,政策上对相关技术研究和行业支持倾斜是必然之举。一方面,如果不能降低能耗和排放,不但会继续加剧国内的环境污染,也有可能变成西方谈判的攻击工具,另一方面,在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果利用得当,中国则有可能实现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型。 从大方向看,减排不外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着不同的细分领域。开源即开发新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目前主要是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他能源形式。从现有规模看,核能和风能是毫无疑问的主角,短期内的减排主要依赖这两种能源形式。但从长期看,太阳能无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太阳能行业来说,2010年最大看点在于需求的超预期增长,美国、中国、意大利的增长值得期待,这是所有太阳能子行业投资逻辑的基础。我们预测2010年太阳能终端产品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340亿美元增长到480亿美元,增速将达到42%。其中成本具备优势的行业龙头值得关注,如川投能源(600674)、通威股份(600438)、乐山电力(600644)等。风电方面,中国陆上风电的高增长已经基本结束,未来风电增长潜力将主要来源于海上风电。其资源密度更高、年利用小时更低,且基本不存在占地问题,不过海上风电仍然存在安装、维护、并网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我们更看好具有技术和研发优势的整机龙头企业,如东方电气(600875)、金风科技(002202)。 节流方面,主要是对现有高排放部门进行低碳改造,主要是火电行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工业部门。对于火电行业来说,低碳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燃烧前处理,即洁净煤技术;二是燃烧后气体的吸收与存储,即碳捕捉与碳存储技术。其中,煤炭洁净技术大约可减少5%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且相关技术已在欧美开发成功并投入商业化运作,国内也在加快此方向的研发工作。而碳捕捉与碳存储技术还存在成本过高等问题,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以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代替目前的汽油、柴油车可以减少相当大比例的排放,这也是目前全球努力的方向之一。最后,智能电网构架中的储能电池,将会在未来承担调峰和调频的重任,这一方向也值得重点关注。 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已经被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我们看好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即节能--减排--新能源--CDM,建议关注相关领域的龙头公司。2009年,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沃尔玛2009年供应商能效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与会者对提出的低成本节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积极评价,纷纷咨询。 作为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实施了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作为计划的一个部分,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 鉴于大多数供应商对达成节能目标可能缺乏方案,沃尔玛本次大会也邀请了十几家能源服务商为供应商提供节能咨询服务。 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顾问多年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国现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未来我国碳排放压力将逐渐加大。因此,切实落实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成为我国政府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重要环保工作任务。我国当前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相比,我国仅是日本能源使用率的1/6。从能源使用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等领域。从行业角度来说,化工、有色、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多的。 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3月19-23日,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在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中国即将实施五大措施,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万钢在会上指出: (一)首先要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二)其次,将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应用工程,到2012年,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6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几十个大城市大规模推广半导体照明灯具,加快太阳能光伏、风能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 (三)将加强政策引导,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强对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转让。万钢说,中国还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为此,将积极推进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家氢能伙伴计划、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低碳经济的意义可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已经被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我们看好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即节能--减排--新能源--CDM, 低碳经济是一场全球性革命人类活动打乱了地球的碳循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2020年全球需要达到排放的高峰,并保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450ppm方可避免陷入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灾难。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所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后果是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经济由“高碳”走向“低碳”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 据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应运而生的运行机制包括碳排放权以及未来很有可能启用的碳税。 目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据汇丰银行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了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尽管全球出现了经济衰退,但低碳行业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 我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随着《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12年限将至,如何在到期之前取得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迫在眉睫。今年的重头戏将是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经过各国的激烈讨价还价,预期会达成一定的碳排放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协议。 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任重道远截止到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量国家,而且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中国在全球排放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从2005年的19%增至2030年的27%。自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新政府开始对环境保护和碳交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压力,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理论上讲,靠能效提高和经济结构转型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最大,共占总减排量的近70%。大力发展新能源将可以逐步改善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新能源产业未来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节能减排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工业领域。工业节能减排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基于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讲话中,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而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与此同时,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在我国碳税及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从税制诸因素角度初步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包括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议。低碳概念将成经久不衰的投资主题低碳经济是长期的成长性主题,是未来几十年内产业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歌本哈根会议临近,并且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潜在出台预期的带动下,低碳主题有望再度升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