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灯塔村 |
释义 | 1 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城关镇下辖村村名,包括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关镇、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灯塔村、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道灯塔村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灯塔村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灯塔村、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灯塔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镇灯塔村、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灯塔村 中文名称:灯塔村 著名景点:灯塔村 灯塔村位于丽水市城关镇北偏西。1949年8月属城关区,1950年5月为城关区第三、四行政街,1951年2月为丽阳镇三街、四街;1956年3月为灯塔社,属城关镇;1958年后为灯塔生产队,灯塔大队;1983年3月为灯塔村。1992年,全村761户,1982人。其中,汉族1933人,畲族49人。有124个姓氏,其中80人以上的有陈、杨、张、李、周、徐6姓,大多祖籍青田。 ◎ 农工商并举 成立实业总公司1949年有耕地1537亩,粮食产量42.92万公斤。1952年冬,卢兴祖、郭立德等组织互助组。1953年,陈章清等组织第一个初级社--灯塔社,1954年徐美英(女)等相继成立灯星、灯明、灯光、灯亮、通惠5个初级社。1956年2月建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产粮82.56万公斤,平均亩产518公斤,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1958年公社调整土地,耕地大部集中于北郊蛙蟆?畈,计1120亩。后受"左"的影响,生产下降。1962年产粮45万公斤,人均口粮146公斤,均比1957年下降45.5%。1962~1977年,解决了耕地用水问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其间,褚如文于桃山建桔园10余亩。1977年产粮比1962年增长79.02%。1981年7月后,学习鄞县勤勇大队,推行联产承包。1984年产粮107.16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是年3月,建现代化养鸡场,次年产蛋7.50万公斤。后又辟果园近200亩。1992年有耕地982亩,比1949年减少36.11%(历年市政和新村建设征用),果园205亩,山地300亩。产粮85.5万公斤,售粮260吨,产柑桔59吨,西瓜3.7万公斤,甘蔗5.95万公斤,鸡出栏3.33万只,猪出栏447头。 1964年村始办企业,成立建筑队。1965年建米厂。1966年建手车队。1973年发挥靠近公路干线的优势,建丽水市第一个村办停车场。1978年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7.31%,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79~1985年建农机厂、汽车修配厂等10余个工商企业。1986年主要干部不再承包责任田,转抓工商业,推行酬利挂钩、超额分成责任制。1986~1992年相继成立16个企业。1992年投资316万元,在北郭桥附近筹建新工业区,占地60亩。 除压铸厂外,主要企业还有:电机厂,建于1989年11月,生产家用缝纫机微型电机。1992年产6.68万台,其中出口2.95万台。特种耐酸不锈钢厂,建于1986年,引进上海冶金研究所特种耐酸不锈钢Rs4Cm2两种材质配方,当年投产,为省内独家经营。汽车修配厂,建于1980年,1988年攻克修理进口汽车难关,业务不断发展。上海饭店,位于中山街闹市区,建于1986年,占地459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平方米。1992年营业额29万元。游泳池,建于1987年,占地7670平方米。标准露天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有8条泳道,四周看台可容纳1200人。并建有1个室内游泳池,1个儿童游泳池。 1992年成立星火实业总公司,辖工业、农业开发、房地产开发、综合等4个公司,并在上海设分公司。下有企业33家,从业人员892人。其中工业22家、职工656人,产值1102.19万元,利税40.28万元;建筑业1家,职工95人,产值300万元,利税5.77万元;商业饮食服务业9家,职工131人,营业额318.94万元,利税23.79万元;养殖业1家,职工10人,产值26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977.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78.5万元,总产值21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34%,第二产业占66.77%,第三产业占27.89%。村经济合作社收入162.34万元,支出76.54万元,积累85.8万元,累计积累279.75万元。村级固定资产325.7万元,有公积金71.27万元,公益金10.46万元,投资基金46.22万元。 ◎ 集体致富 旧貌变新颜1992年,全村纯收入523.45万元,其中国家占19.64%,集体占27.75%,农民所得占52.61%。人均收入1389元,户均收入万元以上者有120户。 村民住房原分散于泗洲楼至丽阳门以西一带,为泥木平房、草房。1979年后迁住今灯塔新村,为二至三层砖混结构,已有90%村民迁入。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村民个人拥有汽车10辆、摩托车21辆、拖拉机18辆、彩电199台、录像机32台。年人均生活费用840元。村民徐招松办村校1所,占地2700平方米,师生400余人。有农民政治夜校1所。全村有专业技术职称者55人。有在校中专生8人,高中生51人,初中生91人,小学生400余人。有幼儿园1所,给每个幼儿补助营养费、学费。小学至中学学费由村负担。考入大专每人奖200元,考入中专奖100元。退休干部副村长级以上每月补贴75元。退休农民60岁以上每月补贴男50元,女40元。每个劳动力年补贴医疗费24元。村俱乐部拥有藏书室、阅览室、乒乓室、棋室、综合厅。 ◎ 发明新材料 登上领奖台1982~1992年,村获奖92次,其中市(县)级12次,地区级4次,省级3次,国家级2次,国际级1次。 1990年,村压铸厂厂长、高级工程师盛纯乐为主研制成功高强度代锡青铜新型压铸材料ZZnA127m合金,提高压铸模寿命30倍,节铜58%以上,节电50%,为耐磨铜构件理想材料。1991年6月,村星火实业总公司总经理褚如文与盛纯乐赴美国纽约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发明家博览会,登上领奖台,捧回铜奖。同年获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全国"七五"计划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1992年产品60万件,销往欧美等37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村党总支书记褚如文和村委会主任周景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村各项工作均很出色。1987~1989年丽水地区行政公署三次授予乡镇企业先进集体称号。1982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锦旗。1988年省体委授予热心支持体育奖杯。同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村党总支多次被中共丽水市(县)委评为先进支部。1990年,中共丽水地委授予村党总支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978年后,村经济发展迅速。1986年产值766.59万元,比1978年增长16.50倍。1987年丽水市文联《莲城》出增刊"灯塔"专号,反映灯塔村新人新事。是年,村党总支书记褚如文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8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曾涛视察灯塔村,赞扬了该村艰苦创业、进取奉献的精神。是年褚如文被评为省优秀乡镇企业家。 灯塔村已列入省星火示范村规划。 2 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下辖村灯塔村地处武康镇城郊南部,东与下柏村相邻,南与龙凤村交界,西依上柏村,北靠太平村,与镇政府所在地相距9公里,全村地域面积2.9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即:沈家塘、汪家、张家湾、石洋桥、费家墩、七百亩琪、墩子上、罗琪塘、大罗琪。百家洋口、陈家塘、蔡家湾、叶家桥、四百亩琪。有20个村民小组,403户,1295人,村委驻地在沈家塘。有耕地面积2241亩,其中:水田2085亩,旱地156亩。山林面积402亩,其中:用材林100亩,薪炭林31亩,毛竹林50亩,小竹山15亩,早园竹146亩,干水果50亩,其他10亩。鱼塘194亩。 灯塔村唐时属崇仁乡,宋时属崇仁乡湘溪里,明时为崇仁乡四五都,清时为南乡四都下管二保四庄,四都下管三保四庄、五都上管一保一庄,五都下管一保三庄,五都下管二保一庄。民国时为防风区崇仁乡6保。解放初为上柏区安乐乡百轴村,1956年为上柏乡灯塔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灯塔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灯塔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灯塔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并入武康镇,为武康镇灯塔村。 灯塔村是粮食产区。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1718亩,总产713吨。 3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道下辖村◎ 概况建国前,周村城区外西北部居住着数百户农民,建国后,此地农民陆续成立了4个互助组,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期,4个生产互助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农民们抬着一盏象征光明的纸糊“灯塔”到市里报喜,灯塔合作社由此得名。人民公社时期为周村公社灯塔大队,社改乡后称周村乡(镇) 灯塔村,1999年4月划归永安街道办事处。 灯塔村位于周村城区的西北部,分为老村和新村两部分。老村东起北门街,西至淦河,南起新建路,北至机场路,是村民与城市居民混居区;新村东起东门路与长行村毗邻,西至周长路与周家村相邻,南起机场路与老村相连,北至恒星路与东塘村接壤。 灯塔村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西横距1.5公里,南北纵距2.3公里,全村占地375公顷(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3.2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 境内交通便利,有横贯周村的机场路和电厂路。境内驻有多家大中型企业,北邻外向型工业加工区,是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960户4126人,其中回族340户11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该村原由各地商人、农户等迁移而成,所以姓氏杂多,回族姓氏有沙、赵、刘、马、杨、丁、白、王等。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8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447万元。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609元。 该村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淄博市百强村。1994年9月和1999年12月被国务院两次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 称号。1990年11月和199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大事记明崇祯十年(1637年),回族教民杨开太由济南迁来。随后,青州、金岭镇、德州等地赵、沙、丁、白等姓氏回族教民相继迁来灯塔村定居。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西商人邱尚德在村南首设钱行汇兑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邱尚德、李斯金在灯塔村南首临淦河东岸,主持筹建玉皇阁庙群,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竣工。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村、青州、金岭镇、太河、博山等地回族教民集资在顺河街北首购买土地4亩,建清真寺1处。 1912年,村南首北极阁建立女子小学学堂1处。 1916年,村清真寺小学建立,至1937年日军侵占后被迫停办。 1917年,周村商会在村南首明教寺办公。 1931年,育才小学校建立,张倬齐任名誉校长。 1945年9月8日下午,周村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千里在灯塔村水胶场广场举行就职宣誓仪式。 是月,周村市城防司令部在灯塔村水胶场广场召开公判大会,判处汉奸周协城极刑。 是月起,中共周村市委、周村市政府机关驻灯塔村南首千佛阁庙群。 1946年,国民党驻军拆掉玉皇阁大殿。 1947年3月, 中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组织部长张鼎丞、民运部长刘格平,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视察周村,周村市委书记宋怡翔、市长孙建萍在灯塔村南首千佛阁接待并汇报工作。 是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陈士榘来村南首千佛阁视察古建筑群。 1951年,全村完成土地改革任务。 是年,公安部门将村西侧汇龙桥北选做刑场,有30名罪犯被处决于此。 1952年,张周市有线广播电台设在灯塔村南首圩头路东。 1956年,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其范围:周家庄、北门外、北门里、关家窑、顺河街、关家胡同、边家胡同、旗杆胡同、大桥门外、大街、绸市街新建路、大车馆、义学胡同、明家胡同、房家胡同、肖家胡同、小炭市、朝阳街、王家胡同、东顺河街、太平街、水胶场、德新街、北长行、尹家湾、老龙窝、学礼街、裴家胡同、观海门外、永贞门外、张家胡同、吴家胡同、中长行等,95%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周村人民公社成立,灯塔高级生产合作社改为灯塔生产大队。 是年,灯塔村南首千佛阁庙群中的碑林和北极阁被毁掉。 是年,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整风、整社、整团工作后,动员社员投入大炼钢铁运动。 1962年, 原灯塔生产大队被划为灯塔、周家、新建、长行4个生产大队。新的灯塔生产大队按区域划为13个生产队。其中第11、12、13生产队为回民队。 1965年,灯塔生产大队开展“四清”运动。周村“四清”分团派来工作组32人,对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进行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运动持续年余。 1966年,灯塔生产大队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千佛阁、汇龙桥的雕刻,清真寺的民族建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6年,村党支部书记于孔生调周村人民公社工作。 是年,刘荣喜当选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是年,灯塔生产大队南首天后宫被拆掉。 1981年,刘荣喜被选为区政协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4年8月, 周村人民公社改为周村乡,灯塔生产大队改建为灯塔村民委员会。刘荣喜任主任。 是年,刘荣喜被选为周村区人大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10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在省政协副主席金宝珍的陪同下视察灯塔村。 是年,刘荣喜当选淄博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第一次会议。 是年,灯塔毛巾厂破土动工,翌年投产。 1989年,刘荣喜进京参加全国民族工作会议,被授予“全国少数民族企业家”光荣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0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灯塔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刘荣喜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12月,中共灯塔村总支委员会成立,刘荣喜任书记。 是年,灯塔村委主任刘荣喜与台商胥先生联合创办周村区第一家合资企业淄博灯塔纺织有限公司。 1991年,中外合资企业齐顺装饰装潢有限公司、鲁发电热材料有限公司、金塔制衣有限公司创办。 是年,周村区政府以周政发(1991)135号文命名灯塔村为民族村。 1993年3月,刘荣喜当选为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全国八届人大会议。 5月, 国务委员、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偕夫人,在副省长吴爱英、省民委主任刘书祥,副市长王学刚的陪同下视察灯塔村。司马义·艾买提为民族大厦题写了“民族大厦”的匾额。 是年,刘荣喜在周村区十三届人代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出席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是年,全国人大民委主任王朝文,山东省人大主任李振,淄博市市长韩新民分别来灯塔村视察工作。 是年,淄博灯塔实业公司成立,刘荣喜任董事长,王德中任总经理。 是年,淄博市人大任命刘荣喜为淄博市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4年3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灯塔村3968人由农村户口转为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年内办完农转非手续。 9月, 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灯塔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称号,刘荣喜进京出席会议并参加国务院总理李鹏召开的国庆招待会。 10月,村两委会为本村籍回族现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玖祝贺八十寿辰。 是年,灯塔实业总公司拨款20万元,回民集资2万元修葺清真寺。 1996年,村委投资、群众集资80余万元对清真寺进行全面翻新,并聘请了阿訇--赵传栋。 1997年9月,灯塔村党总支改建为灯塔村党委,下辖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1人,党委委员7人,刘荣喜任书记。 1998年10月,灯塔村在全区率先完成了村办企业的改制。 1999年6月,村委投资200余万元在电厂路北侧灯塔生活区建成占地20亩的群众性娱乐场所“民族园”。 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二次授予灯塔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2月,国务院再次授予灯塔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荣誉称号。 是月,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将村民养老金由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60元。 ◎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亩产55公斤, 总产123.75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长山县委派出土改工作队,依靠贫农返还了错斗的中农和工商户的土地和财产,经过半年的时间,完成土地改革任务。195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1955年春,灯塔村组织4个互助组,同年建立灯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入社380户,占总农户的100%, 改变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分红“地五劳五”的分配方式。实行生产资料(土地) 归集体所有,分配推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提成奖励、减产扣罚工分),劳动管理实行“四固定”(固定牲畜、固定农具、固定土地、固定劳力) 。1958年10月周村人民公社成立,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灯塔生产大队。公社化初期“高指标”“一平二调”“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共产主义”食堂一哄而起,社员吃饭不要钱。1961年6月,贯彻修改后的《农业六十条》,实行增产不增购,减产不减购办法,克服了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1962年,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固定给生产队;实行工分制度,年终按劳分配,口粮按“人七劳三”或“人四劳六”分配,由生产队据实执行。经过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集体经济增强,社员生活有了改善。1965年粮食总产量31万公斤,亩产200公斤,社员口粮人均180公斤。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300公斤,总产46.5万公斤。1983年全大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万公斤。生产责任制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生产、分配接受国家计划指导,上交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属、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统一进行基本建设和集体福利设施建设。 1984年周村人民公社改为周村乡,灯塔生产大队改为灯塔村。随着乡镇经济的突起, 灯塔村已逐渐由农业村转变为依靠工业发展的城镇村。1994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灯塔村村民户口转为地方城镇户口。农业生产逐年递减,1998年全村农业生产为零。 第二产业 灯塔村手工业、工业历史久远,明、清时期的丝织业、棉织业、水胶业就很兴盛。建国后,棉织业的达生、志达、久成、九大、建新等机纺户进行了联营,从业人员350名,织机138台,日产棉布4000公尺。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分别加入公私合营生产合作社。 1958年, 灯塔村建周村农机修造厂,占地面积23303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60年代收为区属企业,到1983年共生产出泰山-12型拖拉机339台,农用电机4374台,播种机991台。1956年灯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由一名副社长分管工副业生产。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实行一级核算,大队的工副业由公社统一管理。1960年实行两级核算, 由大队管理工副业。1984年大队改村,由村委副主任分管村办企业。 灯塔村自1985年起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1985年7月成立周村灯塔钢圈厂,1987年12月成立周村海棉厂,1988年7月成立周村灯塔毛巾厂,1990年成立灯塔牛仔服装厂,1991年成立鲁发电热材料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灯塔织布厂,1993成立周村冶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1994年灯塔实业总公司成立,下辖轻纺、机械、化工、电子、建筑等八家企业。 2000年全村企业员工2500人,实现产值5.2亿元,利税3500万元。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450人,产值6340万元,实现利税420万元。 第三产业 灯塔村商业的兴起,始于明朝,明天启三年(1623年)设有羊毛店、皮革店、绸市、蓝布市等。 1948年3月, 周村解放后建立国营贸易公司,在政府鼓励支持下民族商业迅速复苏。1955年国营专业公司相继成立。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多种经营并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渐形成建筑材料、沙发材料、五金交电、绸布服装、装饰材料、油漆家具、饮食服务等销售服务网点。到200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00人,第三产业增加值7947万元,实现利税530万元。 ◎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较少,居民经济贫困,教育事业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0%左右,而且时常处于半辍学状态,农民文盲多。建国后,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除兴办普通教育外,建国初期还开办夜校识字班、业余学校等,对成年人进行扫盲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扫除了文盲,普及了四年义务教育。1980年教育环境逐步改善,村内有区属小学一座,市属中学一座,村办幼儿园一座。1984年新的村委会成立后,对文教科技十分重视,逐步加大投入。到199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普及了初中教育。1990年起实行学生考学奖励制度,对考上大学者一次性奖励2000元。 2000年该村23人考上大学,其中本科9人、专科14人。在文艺方面成立了文艺创作组, 共有省、市作协、音协会员8名。本村自编、自导、自演的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俚语小品《卸砖》,获得山东省第二届计划生育汇演一等奖和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创作奖”。文学创作组王德湘写的报告文学《团结实干,勇于开拓》和反映各民族大家庭共同富裕的《辉煌的灯塔》等发表在有关报刊上。1998年,王德湘的摄影作品《生活小区》荣获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委联合举办的山东省少数民族摄影展三等奖,次年他撰写的《古埠耀起回汉之光》,荣获《联合日报》社、《民族与宗教》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民族大家庭50周年》征文一等奖。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5元,年人均粮食仅60公斤。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200元,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大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84年走“创办乡镇企业发展经济”之路,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4609元,人均年末存款5000元,多数村民住上了有公园、浴池等配套设施的二层小楼住宅区和单元楼宿舍区。2000年,全村拥有各种汽车86台,其中个人拥有72台,各种摩托车192辆,程控电话827部,彩色电视机1326台,电子计算机131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道路泥泞,村貌破旧,房屋主要为坯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建国后,村民开始盖砖石结构的房屋。1978年部分村民住上了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红砖瓦房。1988年村委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投资1260万元在三村盖起了二层小楼, 村办企业也为职工盖起了单元房。1995年,该村投资700余万元建成了集饮食、娱乐、住宿于一体的高标准综合大楼--民族大酒店。1999年为美化村容村貌, 改善村民住宅环境, 村委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园。2000年为使沿街建筑整齐划一, 该村投资300余万元建了50余套沿街二层营业房。到2000年, 全村共有二层居民小楼250栋,集体单元住宅楼10余栋,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实现了村民住房楼房化,水、电、暖配套,道路硬质化,生活电气化。绿化覆盖率达35%。 集体福利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迅速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 979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1980年村民的统筹费全部由集体负担。1990年起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养老金560元, 本村村民结婚者为其提供一辆喜事用车,学生考上大学一次性奖励2000元,每年春节前村委筹资6万余元对全村的烈属、老党员、老干部、特困户进行走访慰问,对重病户给予1000元现金补助。村卫生所位于综合大楼的二层,宽敞明亮, 医疗设备齐全,有病房8间,每年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查体一次、为育龄妇女体检一次,特困户和孤寡老人可享受免费医疗。 ◎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2年2月, 周村第三次解放。中共周村市委沿用旧行政区划建立周村镇委,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当时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反奸诉苦, 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948年3月,周村解放后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治安,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援解放战争。建国后,党组织趋于正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地结束土地改革工作,开展整党工作,从农民积极分子中吸收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1955年3月,该村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共有党员11名,张广春任书记,到年底发展到23名党员。在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时,党员积极带领广大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不久,村党组织停止了活动,1970年始得恢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灯塔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村民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强化了改革开放的意识,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使村办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0年12月灯塔村党总支成立,刘荣喜任书记,下辖7个支部,有党员92人。 1993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山东灯塔集团公司应运而生,下设18家企业。1994年全村共有党支部9个,党员96名,18家企业的厂长(经理) 有17人是党员,车间班组的负责人有23人是党员。他们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增强了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997年9月为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中共灯塔村党委成立,刘荣喜任书记,有委员7名,下辖9个支部,有党员101名。2000年5月为便于开展组织工作,该村党委撤消了原加油站支部, 新成立了牛仔服装厂支部。2000年底,灯塔村党委下辖9个支部,共有党员10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8年3月周村解放后,现灯塔村所辖街是周村镇的一部分,各街设街长。1956年2月,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建立灯塔生产大队,初期设营和连。1961年3月调整农村体制,生产大队下设13个生产队。1967年3月改为灯塔大队革命委员会,1977年7改为灯塔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建立灯塔村村民委员会, 1991年周村区政府命名该村为灯塔民族村。1999年4月根据区政府统一行政规划,灯塔民族村由原来的周村镇划归为永安街道办事处管辖。 1984年8月, 根据周村区委54号文件召开村民大会,由参加本届会议的村民1200人,直接选举出7人组成的村民委员会成员。1990年10月,遵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参加本届会议代表52人,选举产生了经济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文教卫生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民政调解委员会。1997年该村进行了第五次换届选举,通过村民直选一次成功地选出了新的村委成员,原下设各机构建制保持不变。 ◎ 人物简介韩运秋(1916~1983) 女,灯塔村人,1936年毕业于济南女子职业学校,1938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员。1940~1942年在济南重生助产学校学习,毕业后在济南东亚医院任助产士,1945年在周村开办“运秋诊所”。1949年任周村市妇联委员,1952年任市政协委员,1953年任周村联合妇幼保健院院长,1956年任市妇联福利部部长,市、区人大代表。1969年转至周村卫生院工作。 杨志玖 1914年出生于灯塔村回族家庭,少年就读于清真寺、天后小学,1928年在长山中学读书,1931年考入济南高级中学,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1938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生, 1941年毕业后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同年发表《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 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 1941~1954年,发表《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1955年出版了《隋唐五代史纲》,1959年出版《隋唐史通俗讲话》,1985年出版《元史三论》。1983年应邀赴日本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990年为《周村商埠》《淄博历史》写了序言。 刘荣喜 1953年出生于回族家庭,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全国八届人大、省九届人大、淄博市八、九、十届人大代表。早年曾先后在周村荣和村小学、淄博六中读书,1975年参加工作任生产大队会计,1976年任周村人民公社灯塔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民兵连长。1984年任灯塔村村民委员会主任,1990年任灯塔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1993年兼任淄博市人大民侨外委会副主任委员、周村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始任周村永安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灯塔村党委书记、山东灯塔集团公司董长兼总经理。 4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下辖村◎ 概述灯塔村位于南浔镇东南端,东邻江苏吴江桃源镇,南邻三长村,西邻息塘港,北邻沈庄洋村,交通便利。该村是由原祝塘,灯塔合并而成的一个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行政村。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农户645户2608人,村域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13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4人。 ◎ 经济发展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全村拥有木制业,拼皮,箱包等企业25家,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1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2326人,占全村总劳动力92%。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扩大。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28元,村级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86元。 2006年度该村被评为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和区级卫生村,2007年度被评为区级文明村。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如今的灯塔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和谐文明,以崭新的面貌向现代化迈进。 5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下辖村◎ 简介该行政村隶属剑川县沙溪镇 ,地处沙溪镇南边,距沙溪镇政府所在地3.50 公里,到沙溪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剑川县33.5 公里。东邻红星,南邻鳌凤村,西邻弥沙乡,北邻溪南村。辖4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268 户,有乡村人口1262 人,其中农业人口 1241 人,劳动力 732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682 人。 ◎ 其他相关信息全村国土面积 13.66 平方公里,海拔 2,060.00 米,年平均气温 12.70 ℃,年降水量 670.00 毫米,适合种植 大麦、油菜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454.00 亩,人均耕地 1.1 亩,林地 15765.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234.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00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 6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下辖村灯塔村位于蕲县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靠西寺坡镇,西邻桃元镇,青芦铁路、钱营孜铁路专用线东西贯穿我村,南与该镇政治、经济中心相连,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我村土地4500亩,所辖20个村民组,人口3980人,全村党员120名,村村通水泥路覆盖全村。 村两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多次受到市、区的表彰奖励。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近年来,该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个富裕、文明、整洁、民主的新村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7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下辖村阳乡灯塔村,该村毗邻内蒙古的莫力达瓦旗、阿荣旗两市,是莫力达瓦旗金长城与甘南县金长城的分界点。 8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义蓬镇下辖村灯塔村位于义蓬镇中心北3公里处,南新线穿村而过。交通区域优势明显,全村16个村民小组,602户农户,总人口1917人,四处耕地面积1429亩,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村内有以蔬菜食品、五金机械、橡塑制品为主的企业13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2008年工业总产值1.8亿元,近年来我村没有发生过一起违法乱纪案件,村解工作被授予了杭州市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获得杭州市卫生村、萧山区文明村、工业强村等荣誉称号。 9 浙江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下辖村◎ 简介灯塔村位于义乌市北端,有7个自然村,分别为,外西坞、里西坞、燕窝、朱岭、寺前、横店、窝铺村。因村中有一普济寺而得名,全村有390户,人口1018任。本村二委的带领下,以改善村内环境和基础设施为重点,开拓创新,抓住机遇,积极进取,立足虞长远规划。现本村得到了全面发展。使一个依山伴水、环境优美的生态村庄。 ◎ 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小五化”村建设正式起动。于2004年实施环境整理,村庄整治,去年开展全面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建别墅民用房,书记、寸长紧密配合,二委成员齐心协力,先后多次召开党员,村民组长,代表,团结一心,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其他相关近年来,在外西坞、里西坞、燕窝、横店,三个自然污水排放工程基本完工。现已有建好有105户,已住进有93户,四个自然村已经进行旧村改造。近几年灯塔村在二委的带领下,努力完成区做老百姓所需的工作,为村庄优美的特色村而奋斗。 10 广东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下辖村◎ 简介灯塔村隶属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毗连麻湖村,坪洋村,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花团锦簇。 ◎ 村内企业石材料厂,水泥预制构件厂 ◎ 主要农产品柠檬,李子,芦笋 ◎ 科教文卫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村内完成了“普六”、“普九”任务,满足了人民的受教育需求,文化娱乐场所和设备应有尽有,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安居乐业。 村内大型卫生院一所,床位50个,设备精良、技术过硬、昼夜24小时服务。与此同时,私人诊所10处、人民就医十分方便,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就医需求。 ◎ 村内资源钾长石,沸石,芒硝,锰,赤铁矿 ◎ 村里单位灯塔村卫生院,灯塔村信用社,灯塔村村委会,灯塔村广播站 11 安徽郎溪县毕桥镇下辖村灯塔村隶属于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位于毕桥镇东部,村委会办公楼距集镇5.5公里,东、南与十字镇接壤,西与施宏村相连,北与十井村相接。是原灯塔村和杨村村于2001年3月合并而成的,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3715人,辖28个村民组,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支部,即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现有党员71人,其中女党员9人,6个党小组,7个党员中心户。全村耕地面积5763亩,其中计税面积5300亩包括水田4700亩,茶园1000亩,属于半丘陵半圩区地形。郎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雨初烈士墓——就在境内的蒋顾村内。318国道穿村而过,且村委会办公楼就坐落在318国道边上,全长6公里的毛蒋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资源丰富,是投资兴业的热土,热烈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洽谈投资,灯塔村两委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2 安徽肥西县上派镇下辖村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灯塔村位于肥西县城东南0.5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815户,2812人,村设1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党员56名。王老堰湿地公园坐落我村。根据村居新农村建设规划,配合新建安置点5万平方米,廉租房6000平方米。潭冲路穿越我村 ,规划中的派河大道与青龙大道即将动工。 近年来,面对新时期下党支部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新任务,村支部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县、镇党委“三级联创”工作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新时期的模范作用,“五个好”村党组织各项创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9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示范村”,县关工委授予“关工先进村”,上派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年度被县委授予““五个好”村级党支部”、县委县政府授予“和谐村居”、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村”、镇关工委授予双创建“先进集体”;2011年度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县、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