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灯节
释义

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地带,除了因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重大的节日有,块尔邦节、肉孜节。但是除了穆斯林的节日外,塔吉克还有自己的节日,灯节、春节、播种节等,这些节日都具有帕米尔高原特色,饶有风趣。

塔吉克灯节,塔吉克人称为“巴罗提阿依”, 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很多一种为节日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每年都在斋月前一个月,要举行两天。节日前,塔吉克族人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做多小灯烛,数量和自己家的人口相符合,最后还要做一只非常特大的火把。做灯和火把的原料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塔吉克人叫做“卡乌日”草,用这种草的草杆做灯芯子,等芯外裹上蘸过酥油或羊油的棉花,扎成成想要得形状就可以了。

节日的前一天晚上,家人们陆续要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沙盘中放着家庭每个人的酥油灯。当全家人到齐坐定后,由家中的长者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表示兴旺和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待油灯燃旺后,每个家庭成员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烘烤一下,然后做“都瓦”, 祈祷安拉保佑一年平安,祈祷仪式就此结束。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饭后,各家将把最大的灯烛点燃,绑在木杆上插上房顶,名叫“天灯”,塔吉克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招来吉祥,让事事如意。这时全家人要肃立房前,仰望熊熊燃烧的火把,默默地祈祷。与此同时,在房前点起驱鬼的火堆,孩子们围绕着燃烧的篝火欢乐地跳跃。这一夜从山村到牧场,在火把的照耀下,各村各户灯火通明,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彻夜不眠,年轻人尽情欢乐、小孩子尽情戏耍,通宵达旦。

节日的第二天,一家人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到了墓地,先给每座坟墓点燃三、五支酥油灯,把招魂灯插在盘子里,摆上油馕、熟羊肉等准备好的祭品,并用一个盘子盛上麸皮、面粉、酥油等搅拌而成的“依德”。一家老少跪在坟前向亡灵祈告,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幸福平安。仪式结束后,他们各家互相交换在墓地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围坐在一起进食,并互相祝贺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河南灯节饮食颇多讲究,豫西喜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以及祈福避邪的馍形,诸如谷穗、麦穗、猪头、刺猬等。大部分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信阳各地要作年糕。也有讲究十五吃饺子,十六吃元宵。在三门峡一带十六则吃‘蒜面条”。60年代后,灯节元宵已渐普及。

灯盏

所用灯盏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样。一般呈碗形,直径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处。自家所制的“面灯盏”,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称“灯馍”。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

点灯盏

正月十四日下午鸣炮焚香“请神”,至夜将备好的灯盏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俗称“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届时焚香祷告毕,将所有灯盏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每处均放两个,大户人家有放百十个灯盏的。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检杆的要放上灯盏,然后统统点燃。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一片光明,灯花起舞,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当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间称此举为‘送灯”、“点灯盏”。

续灯、收灯

各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灯”。汝南、平舆人收灯时要查看大门两边测旱涝的十二个灯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测当年各月之旱涝。灯节后,所用灯盏如为瓷制,则收藏起来,次年再用。凡面灯盏,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偷灯盏

南阳镇平县一带,点灯盏时,邻家子女也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以此祈福小新乡人偷灯盏有求子之意,谚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

送灯盏

灯节期间,各地民间还要向祖坟“送灯盏”,所用灯笼大多用苇杆或黍杆扎成,外糊以纸。也有用点煤油的玻璃灯者。送灯或在下午,或在晚上。不行送灯礼者,多预先制灯笼插在坟上以为表示。灵宝等地人向新坟送灯要连续进行三夜,借此表示不忘前辈养育之恩。

观灯

河南民间灯节时还要举行集体‘玩灯’。丝制品外罩的花灯、方灯、园灯以及各种纸灯、玻璃罩灯、“走马灯”和扎制成各种动植物形象的羊灯、牛灯、鸡灯,鸭灯等。灯罩上都绘制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图案,或为历史故事,诸如“火烧战船”、“苏武牧羊”;或为古代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如“王祥卧冰”等;也有书以吉祥的词句,如福、禄、寿,万事如意等。灯节时,各灯社将灯张挂于公共场所,以供人观赏。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还临时搭制大型的“灯树”、“灯山”,灯山搭制有按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布局;有按南极、习匕极、启明、长庚、牛郎织女等天上星斗布局。

点灯山

50年代以前,灵宝县阳店乡观头村人喜点“灯山”。即灯节时,将村后的马宗岭上全部放上灯盏点燃。每年正月初五后,全村家家户户便自动挖泥取土捏制灯盏以为点燃灯山之用,至灯节时,将所制灯盏在马宗岭上,随湾就势,一排一排摆放在梯田的埝头上,并使其呈宝塔形,从岭顶一直摆到村口,至夜添油点燃。其时横看成排,竖看成山,红光一片,自然灯山之壮观令人惊叹;此俗源于祭山神。各地灯节之灯一般点燃三夜,也有四夜五夜方收者。

灯谜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50年代以来,灯谜活动多由当地文化部门组办。

点老杆

河南民间玩灯之夜,喜配以“焰火”。民间焰火会的高潮是在搭设的高杆上,用烟花表现各种故事,称“点老杆”。

搭彩棚

河南各地旧日灯节相庆之俗,也称“搭神棚’,即用苇席和秫杆在村头路边,或村内公共场合搭起各种彩棚。彩棚内供各种“神位”。棚外两侧遍插翠柏枝叶和高悬红灯。横额上写有“欢度灯节’字样。棚内还悬挂着绘有各种图案的“吊画”。在巩县一带,彩棚还是节日神社“供品展”的场所。人们将供奉各种神的供品陈列于彩棚的神位前,有荤供、素供、果供、全供,名堂繁多,实为民间烹调技术的大比赛。民国时期,堤东村彩棚内供给火神的”全供”长达十三个木方桌,十分壮观。

社火

河南灯节期间是民间歌舞最活跃的日子,有狮子、高跷,大鼓、高台、竹马、旱船;龙灯、耍大头和尚,扑蝴蝶和吹奏乐等等,它们由民间的文化组织-—‘社’、‘会”组办,俗称“社火’。灯节演出称‘兴社火’“赛社火’。灯节社火旧时许多地方从正月初七便已开始训练,直到正月十三。从十四日请神开始‘亮相’或称‘预演’,连续三个下午。灵宝县杨平乡东常村和西常村还有骂社火、对社火之俗。

郊游

俗也称“踏青游百病”,尤为妇女所喜爱,她们穿红着绿、三三两两,到野外“游百病”,以“将晦气掷之外边”,称“十五十六游百病,老牛老马歇三天”。郊游也有“玩十五,逛十六”的讲究,即在十六日上午方郊游踏青.郊游时,有病之人要作绕水井或转古庙的活动。绕转时,将随身之物裹上土块、瓦砾投之井中或掷之庙外,并拾柴在十字路口点燃,以示与病永诀。老年妇女也到野外拾谷茬豆秸烧锅和擦拭炊具以除五毒。儿童则用高粱杆数节制成串,称‘打鬼捧”,以驱鬼祛邪,也有制成灯笼挂于门口祈福者,在豫南,有在十五日晨,执“烟把”到田中熏烟以除毒,新县人则烧“元宝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