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胥颐
释义

简介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深部探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1996年在新疆地震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6-1999年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地震学和地球内部构造,主要从事中国大陆及边缘海域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1999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地震学和地球内部构造,主要从事中国大陆及边缘海域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学科类别:地质学类其他专业

主要科研项目

1. “滇西造山带壳幔速度细结构及构造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4027),2010-2012;

2. “中国海陆1:500万地震层析成像图”,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编图项目(BT-2008-04),2008-2012;

3. “南海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二级课题(2007CB411701),2007-2011;

4. “汶川地震暨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质结构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DZKJ-0903),2008.7-12;

5. “海区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863”海洋技术领域项目(2006AA09Z359),2007-2009;

6. “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深部构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74038),2006-2008;

7.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地震层析成像与岩石圈结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海东北部地壳深部结构与新生代构造活动研究》二级课题”(KZCX3-SW-234-2),2005-2008;

8.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地区深部构造背景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2007.1-2008.1

9. “天山造山带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274025),2003-2005;

10. “松潘-阿坝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深部构造研究”,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项目,2002-2003;

11.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的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二级课题 (KZCX2-209),2000-2003;

12. “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综合工程探测》项目,1999-2001;

13. “乌鲁木齐及北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项目 (9500011),1995-1997;

主要学术论著

代表论著:

胥 颐、李志伟、黄润秋、刘建华、刘劲松,四川西部暨龙门山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40(4):1-6.

Xu, Y., Z. Li, R. Huang, and Y. Xu (2010),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from S‐wave tomograph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 southwestern China, Geophys. Res. Lett., 37, L02304, doi:10.1029/2009GL041835.

胥 颐、李志伟、Kim Kwanghee、郝天珧、刘劲松,黄海的地壳速度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拼合边界.地球物理学报,2009,52(3):646-652

胥 颐、黄润秋、李志伟、徐 亚、刘劲松、刘建华,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009,52(2):329-338

胥 颐、郝天珧、李志伟、刘建华,中国边缘海及其邻区的岩石层结构与构造分析,地学前缘,2008,15(3):55-63

胥 颐、李志伟、刘劲松、郝天珧,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1444-1450

李志伟、胥 颐、郝天珧、刘劲松,利用非线性方法反演琉球-台湾-吕宋地区的岩石层P波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345-1351

Yi Xu, Zhiwei Li, and Steven W. Roecker,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central Tien Shan. Geophys. Res. Lett.,2007, 34, L10304, doi:10.1029/2007GL029708.

胥 颐、李志伟、刘建华、郝天珧、刘劲松,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473-1479

李志伟、胥 颐、郝天珧、刘劲松,中天山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2007,50(4):1066-1072

Xu Yi, Steven W. Roecker, Ruoping Wei, Wenlai Zhang, Bing Wei. Analysi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crust from earthquake relocation in the central Tien Shan. Bull. Seism. Soc. Am. 2006, 96(2): 737-744

胥 颐、刘建华、郝天珧、刘劲松、李志伟,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岩石层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053-1061

胥 颐、刘建华、刘福田、朱令人、龙海英、魏 斌,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地震活动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2):469-476

李志伟,胥 颐,郝天珧,刘劲松,张岭.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797-804

李志伟,胥 颐,郝天珧,刘劲松,张岭. 利用DE算法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地震定位.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370-378.

胥 颐、Roecker S W、魏若平、张文来、魏 斌,天山中部的地震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6):1308-1315

Xu Yi, Liu Jianhua, Liu Futian, Song Haibin, Hao Tianyao, Jiang Weiwei.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adjacent areas. Sciences in China (Series D), 2005,48 (22): 156-164

刘建华,胥 颐,郝天珧,刘劲松. 中国边缘海及邻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20(3):594-599.

刘建华,胥 颐,郝天珧. 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19(1):1-7.

Yi Xu, Futian Liu, Jianhua Liu, Hui Chen.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western China from P wave travel time tomography. J. Geophys. Res., 2002, 107, B10, 2220, doi: 10.1029/2001JB000402.

Xu Yi, Liu Futian, Liu Jianhua, Sun Ruomei. Seismic tomography beneath the orogenic belts and adjacent bas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Sciences in China(Series D),2001, 44(5):468-480

胥 颐、刘福田、刘建华、陈辉、孙若昧. 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01,44(1):40-47

胥 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 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和强震震源环境. 地球物理学报. 2000,43(2);184-19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