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瓠子、葫芦子叶炭疽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 瓠子子叶炭疽病 病原中文名: 葫芦科刺盘孢 病原拉丁学名: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et Mont .)Arx异名C .lagenarium(Pass .)Ell .et Halst .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瓠子、葫芦 主要为害部位: 子叶, 果实 为害症状瓠子、葫芦种子带菌,播种后遇有低温高湿的条件,子叶出土需较长时间,经常出现子叶刚刚出土尚未展开,子叶边缘或子叶上即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扩展后稍凹陷,湿度大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瓠子、葫芦炭疽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6毫米,初淡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黄色点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病原形态特征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et Mont .)Arx异名C .lagenarium(Pass .)Ell .et Hals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特征与西瓜炭疽病相似,刚毛具隔膜1~2个,大小27.5~55×2.75~5.0微米。分生孢子梗大小12.5~22.5×2.5~3.75微米;分生孢子11~20×3~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即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品种。 (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3)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4)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 (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棚室可喷撒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m2 l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