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佑二年岁旦
释义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郑思肖在元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作者正在苏州,元兵南下占领了那里。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其中第一首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两句,最为后人吟咏。

中文名:《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作者:郑思肖

时代: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

地点:苏州

题解

这两首诗写在元兵侵陷苏州的第二年,那时作者正在苏州。德佑是宋恭帝的年号,做诗时恭帝还在临安(同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他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非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仅只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诗歌原文

第一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第二首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注释

第一首

(1)空泪垂:白白地落泪。

(2)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这里借用了原作的诗意,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顺应人民的意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

(3)日近:《世说新语·夙惠》载: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日:代指皇帝。

(4)天高问岂知:化用杜甫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亦代指皇帝。

第二首

(1)此地:指苏州。胡马:指元兵。

(2)底事:什么事。

(3)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4)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作者介绍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他的名字都寓有不忘故国的意思。他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善画墨兰,所画的兰花,花多叶稀,不画土,不画根。有人问他,他说,土地被敌人夺去了,你还不知道吗?

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吴下(今苏州),坐卧不肯向北,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诚和民族气节。他的诗多表现出怀念故国的浓厚感情,真挚动人。著有《心史》,明朝末年在苏州承天寺的井中被发现。

译文

赤手空拳,难酬报国雄心;

遇见朋友,只能流流眼泪。

日思夜想,一心恢复中国;

弱肉强食,古今不免同慨。

天颜不远,还能盼望得见;

苍苍者天,可能预见未来?

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祷告,

但愿重见大宋旌旗回来。

有桩心事久久未能忘怀;

一提起来,就要心酸泪零。

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

我到死了还是宋朝臣民。

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

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

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

使我惭愧白白又过一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