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 |
释义 | 德意志邦联地区在1848年发生的一系列旨在挑战现状的抗议和起义的总称。这场运动强调了泛日耳曼主义,并反对在旧神圣罗马帝国地区内的39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的专制政治体制。经过三月革命后,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同意召开会议,制定宪法,改组政府。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国民议会,即法兰克福议会。1849年3月,议会通过帝国宪法,但遭到腓特烈·威廉四世和普鲁士和奥地利各邦君主的拒绝。同年 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民众发动起义,掀起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结果失败。7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瓦解,德国1848年革命结束。 背景在18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逝世,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继位。腓特烈威廉四世颇同情自由主义。他放宽了报章审查,而且不阻止自由主义的活动。在1847年,他甚至召开了一个国会,普鲁士各区议会均派出了代表。 但是国王拒绝给予该国会任何宪法上的权力,自由主义者因而失望地解散。翌年,法国二月革命引发的革命风潮直卷整个欧洲,包括了德意志各邦国及普鲁士。 过程1847年底,由于受到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意志各邦国到处掀起了罢工浪潮和饥民暴动,革命有一触即发之势。巴黎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 传来,毗邻法国的西南各邦国——巴登、黑森、符腾堡、巴伐利亚等首先爆发革命。 在城市,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封建专制政府,要求撤换反动内阁,制定宪法,实行立宪制度;在农村,农民起来捣毁地主庄园,焚毁地契。在革命浪潮冲击下,各邦国的反动内阁纷纷倒台,成立了有资产阶级自由派参加的新政府。 示威在西南各邦革命的影响下,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举行反政府示威,“打倒梅特涅!”“宪政万岁!”等口号声响彻全 城。示威迅速转变为武装起义,群众与政府军展开了浴血战斗。首相梅特涅惊恐万分,被迫辞职,乔装改扮逃出维也纳。面对这一形势,皇帝斐迪南被迫让步,宣布 立即制定宪法,成立有资产阶级代表参加的新内阁,同意成立国民自卫军和由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军等。不久,颁布了钦定宪法,宪法为皇帝规定了很大的权力。随后 颁布的选举法又规定了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下层群众的选举权。群众对这样的“宪政”极为不满,决心将革命继续推向深入。由于5月14日政府下令解散学 生军并封闭维也纳大学,激起了5月15日和26日维也纳新的人民起义。起义的胜利迫使政府收回了解散学生军的命令,宣布从维也纳撤军,并且答应召开立宪议 会,重新制定宪法和修改选举法。 梅特涅的垮台,极大地鼓舞了柏林人民。3月18日,革命群众包围了王宫,要求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把军队撤出柏林。国王下令军队向群众开枪,激起了武装起义。经过一昼夜激战,打败了政府军。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下令停战,并宣布立即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和撤退城内驻 军。3月29日国王任命来因区的大资产阶级代表康普豪森组阁,参加内阁任部长的有容克的代表阿尔宁—鲍依森堡、贵族地主施维林、银行家汉塞曼以及资产阶级保守派代表、政客等等。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和容克妥协的政府。4月2日康普豪森召开会议提出了制定宪法和选举法的问题。 4月8日公布了两级制的选举法。群众 曾对这个选举法提出抗议,并决定在4月20日举行大示威。但是,政府阻止了这一行动。还在3月底,威廉四世就已将军队调回柏林,重新控制了局势。正是在这 样的气氛下,5月22日新选出的国民议会正式开幕。在400名议员中。拥护王朝的占150名。坚持革命的左翼议员约100名,其余为中间派。在整体上,资 产阶级代表占优势。 威廉四世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说,强调制定宪法必须与王室协调。康普豪森内阁向议会提交了宪法草案。这是参考法国七月王朝的宪法和比利时宪 法制定的。它规定普鲁士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赋予国王很大的权力。当时,群众对此深表不满,6月间柏林人民几次示威,并于14日与军警发生冲突,遭到镇压。 在议会中,康普豪森政府因压制群众运动而遭到左派的攻击,又因主张立宪而受到右翼的反对,陷于孤立。6月20日康普豪森提出辞职,内阁倒台。6月25日国王任命了以奥尔斯瓦德为首的新内阁。 宣言6月26日,新内阁发表宣言,表示要以赎买的方式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改革司法制度和税收制度,组织对国家有益的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工作等等。但同时也对群众的斗争进行压制,封闭革命俱乐部、取消学生团体,逮捕工人运动和民主派的领导人。 自三月革命爆发以来,德意志各邦国的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0月,维也纳又掀起了革命高潮。10月初,为阻止奥地利政府从维也纳抽调军队去镇压匈牙利 革命,维也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于6月再次举行起义。经过一天的战斗,起义取得胜利,绞死了军事大臣拉土尔,皇帝和皇室再度出逃。不久,奥皇调集7万大军 和200门大炮强攻维也纳。起义军与强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11月1日维也纳陷落,起义遭到残酷镇压。随后,奥皇任命了新内阁,由贵族和资产 阶级代表组成。议会被迁往摩拉维亚的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克列麦尔日。12月2日即位的新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宣布要“消除弊端和结束革命”。他下令解散了各民 主组织和大学生军团。1849年3月又颁布了新宪法,规定奥地利为中央集权国家,大权完全由皇帝和大臣们掌握。颁布宪法3天后,议会被强行解散。至此,奥地利又恢复了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 在普鲁士,反动势力也日益嚣张。8月18日,各地容克的代表在柏林召开了“各阶级私有财产保卫者大会”,号召全国贵族都应维护容克的共同利 益。这个会议被人们称为“容克议会”。容克势力还渗入了军队,许多有共和倾向的军官被清洗。 奥尔斯瓦德内阁无力阻止容克势力,民主派和广大群众则强烈要求 内阁惩办反革命。软弱的内阁被迫于9月9日辞职。国王任命极为反动的勃兰登堡将军组阁。11月9日组成的新内阁要求议会体会。在国民议会表示抗议后,内阁 调来军队多次驱赶议员,同时封闭了各革命俱乐部和进步报刊。12月5日,国王正式下令解散议会,实现了反革命政变。普鲁士革命以失败告终。 革命革命运动在德意志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法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巴黎成了欧洲革命的中心。大批德国、波兰、意大利的流亡者纷纷来 到巴黎,掀起了组织革命军团以打回故乡参加革命的热潮。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从布鲁塞尔来到巴黎。在巴黎,他们帮助改组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组成了以马克思为主 席,有恩格斯参加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他们批评了流行一时的组织革命军团,从外界强行输入革命的思潮,并把赞同自己观点的流亡者组织起来,准备回国参加革 命。为此,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了参加德意志革命的斗争纲领,即《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要求》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基本任务,是建立 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彻底消灭封建专制制度。 革命基地184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的其他领导人回到普鲁士来因区的科隆,以此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德国流亡者 也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参加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德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一基本前提,结合德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高举民主主义 旗帜,同民主派结成联盟的斗争策略。他们带头加入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协会。同时号召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采取同样的策略。 理论宣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要求》提出的政纲,推动德国革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宣传,及时向革命者和广大群众分析形势。1848年6月1 日,由马克思、恩格斯主办的《新来因报》在科隆创刊。《新来因报》以鲜明的立场、犀利的笔锋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欧洲各国(主要是德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都及时发表了述评。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写的。这些评论文章有力地声援和鼓舞了德国和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新来因报》出版发行将近 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它坚决捍卫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尽管报纸的股东日益减少,但订户却越来越多。发行量最多时达6000 份,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到1849年春,报纸将主要注意力转到了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之上。席卷德意志各邦国的三月革命风暴,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实现德意志国家的 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在各邦国初步掌握了政权的资产阶级,纷纷提出成立全德国民议会,制定统一的宪法,以建立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会议召开根据原德意志邦联议会的提议,由各邦国代表组成的全德国民议会于1848年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开幕,史称法兰克福议会。这是革命 的重要成果之一。法兰克福议会共有代表573名,其中普鲁士占了200名,奥地利为121名,这两个大邦国实际控制了议会。议会中大部分是拥护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共和派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只占少数。多年来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在德意志的主宰地位的斗争,在法兰克福议会中也表现了出来。议会 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在奥地利皇帝领导下建立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帝国,被称为大德意志派;另一派主张排除奥地利,建立由普鲁士国王领导的德意志帝国,被称为小德意志派。在法兰克福议会里,这两派进行了争辩。 在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革命已经失败,旧的专制统治恢复之后,法兰克福议会在经过反复辩论、勉强取得一致的情况下,于1849年3月28日制定 出一部统一的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掌管全国的军事和外交,各邦在帝国内保持其内政的独立自主权。立法权属于由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的两院制帝国议会。帝国元首是世袭的皇帝。称“德意志人的皇帝”,由议会从德意志各邦国君主中选出。宪法规定取消贵族的等级特权 和农奴制(要偿付赎金)。全德实行统一的关税、贸易、货币和度量衡,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民有人身、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等。这是一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宪法。 选举皇帝在通过宪法的同一天,议会选举了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帝国皇帝。4月初议会派代表团到柏林,向威廉四世呈送宪法和皇冠。但是已经恢复专制统治 的威廉四世拒绝作自由主义的皇帝。他还向各邦发出拒绝承认宪法的通告。不久,巴伐利亚、萨克森等邦的君主也效法普鲁士,公开拒绝承认宪法。未能当选皇帝的奥地利不仅拒绝宪法,而且宣布从议会召回自己的代表。 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没有提出推翻各邦国原统治者,但是,它宣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和农奴制度,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体现 了资产阶级立国的基本原则,是根本改造整个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总纲领。它既是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重大成果,而且也符合德意志民族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因此,德意志各邦君主对帝国宪法的抵制和拒绝,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迅速掀起了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运动从5月初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人民起义开 始,随后在普鲁士来因区的一些城市,巴伐利亚、巴登、普法尔茨等地,先后爆发了起义,有些地方还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德意志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 斗争结果护宪运动是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保卫三月革命成果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支持并参加了这场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评论,号召人民用革命暴力来对付反革命的恐怖。恩格斯还亲自组织和参加街垒战斗。当时,由于右翼代表纷纷离开法兰克福议会,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已在议会中占有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建议他们以法兰克福议会和临时政府的名义,公开号召武装起义,积极主动进攻,把起义扩展到全国;在起义地 区立即废除封建义务,发动广大农民起来共同保卫革命成果。但是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6月18日法兰克福议会被反动军队解散。 7月中旬,各地的护宪运动先后被镇压。在镇压护宪运动中,普鲁士军队起了主要作用,这就大大加强了它在德意志境内的地位。随着护宪运动的被镇压,1848年德意志革命便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离开德国流亡伦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