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衢州市钟楼 |
释义 | 概况钟楼,对老衢州人来说,是一个地理坐标,是衢城生活的人文记忆,更是城市沧桑演变的一个缩影。 2010年9月,衢州古钟楼完成全面修复。作为文化部门的代表,本文作者自始至终参与了古钟楼的修复工作。在钟楼即将迎来全面修复一周年的日子,本报刊文记录钟楼修复全过程,亦为留存一段难忘的城市历史。 历史建成时间建城史已近18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何时始有钟楼? 现在见诸于报刊杂志等有关衢州钟楼的建造年代皆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其出处大概是缘于清嘉庆《西安县志》中关于钟楼上悬挂的铜钟上的铭文有“万历二十九年三月”的记载。明天启《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附录》,其标题为“西安令林公云建造钟楼”,建造时间是“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内”,建造原因是“林公念府城北隅通衢之地原有钟楼”。从建筑原因这一点说明,西安令林云于万历三十五年建造钟楼是一次原地重建。 于是关于钟楼的建造时间有两个,一为万历二十九年,一为万历三十五年。前者依据清嘉庆《西安县志》所载,铜钟上铭文落款;后者则出自明天启《衢州府志》。 2009年下半年,在钟楼台座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台座内部,即今地面的层位上,石质锧形柱础排列有序,外墙基础完整,卵石铺墁地面完整,金柱位覆盆石硕大。仔细察看柱础、覆盆石和外墙基砖石及地面,火烧过后的痕迹明显。由此可以推断,原先钟楼平地而起,属砖木结构建筑,因为火灾,钟楼被毁,重建时才易木为石,才有了石构的台座。 据民国《衢县志》记载,清代曾有四次钟楼修缮记录。民国时期,尚未查到有关钟楼的修缮记录。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钟楼台座上的木结构阁宇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楼,才被拆卸。至此,钟楼只剩台座而已。十年后,才有一次以混凝土加固钟楼台座结构的小施工。 钟楼台座和衢州城墙的主要部分同属明代建筑遗存,是衢州古城重要的文化遗产,1989年12月12日被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复建工程旷置于南北向之北门街、忠烈庙前与东西向之钟楼底、钟楼巷交叉十字路口的钟楼,是2010年9月完成复建的。而复建钟楼的过程是漫长的,其工程是复杂的。 复建工程包括钟楼台座的加固维修和上部木结构楼阁的复原。台座加固维修工程,是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设计与施工严格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以“原有形制、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工艺技术”的要求与规范进行,在技术处理等方面贯彻国际上采用的“最少干预”、“可识别性”诸重要原则。 楼阁复原工程,其复原设计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一是要对钟楼台座顶面原木结构楼阁建筑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弄清楚原楼阁平面柱网布局,二是要查找复原钟楼的文献资料,包括图纸、绘画或照片等。关于楼阁平面柱网布局问题,市文物部门考古专业人员,只对台座顶面进行遗址清理便解决了。至于复原钟楼必须的文献资料如钟楼被拆卸之前的全景照片,文物部门却寻寻觅觅12年之久。 2005年3月初,在衢州晚报记者王飞的帮助下,市文化局向市民叶毓麟先生征集到了一张钟楼老照片。照片摄于1965年,由南向北拍摄,是叶先生与一位朋友的合影,其背景正是钟楼全景。 正是这张珍贵的照片,为复原木结构的钟楼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年4月,市文物部门即委托专业部门编制钟楼复建设计方案,9月8日获得省文物局的批复。然而,复建钟楼设计方案却不能实施,因依附于钟楼台座的建筑物较多,文物部门解决不了拆迁问题,复建工程暂时搁置。 转机出现于2006年10月,当时市政府决定启动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在完成了《衢州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暨北门街立面整治设计方案》编制、论证和报批等程序之后,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一期,即北门街立面整治工程,于2009年2月28日由市城市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业主正式实施。 钟楼复建工作启动于2008年12月。 400岁的老台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钟楼台座,能否承受上部楼阁的荷载?换句话讲,只有台座结构安全并能承受其上部楼阁重量,楼阁的复建才成可能。2005年编制钟楼复建设计方案时,受条件之限制,对台座的内部结构、基础的地质状况等均未作勘察,同样也未出过台座沉降情况的监测报告。 鉴于此,为慎重起见,此次复建工程实施前,必须对原先的钟楼复建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主要是台座加固方案的修正,其重点是改以加锚杆为主的加固方法为局部解体之原状整修法。因此,在补充了地质勘察报告、台座监测报告,同时对钟楼复建设计方案进行反复修改、论证之后,钟楼复建设计方案于2009年8月19日再次报请省文物局,并于9月4日获批复同意。在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努力下,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经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师傅的辛苦劳作,2010年9月,钟楼复建工程顺利结束。 如今大家所见的钟楼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一个四棱台体,文物部门业内人士习惯称为四门塔式台座(或基座)。其实,台座系四道拱券围合中夹一天井组成,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砌筑,台座上下收分约20厘米。上部分为木质结构二层楼阁,从外观上看为重檐歇山顶;在平面布局上,呈正方形,面阔、进深皆三间;在梁架结构上为厅堂型抬梁式建筑构架。木结构钟楼楼阁为清代建筑风格。 站在钟楼三层梯板上,向北俯视是整洁的北门古街,而向西眺望是水亭门城楼。钟楼与城楼相对而望,无形之中却将古城内仅存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联系在一起了。那么,为何要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复建钟楼呢? 首先,复建钟楼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以条石垒砌的钟楼台座,自明万历年间建成之后,已400余年。然而,要说哪个时间段台座受损最为厉害,勿庸置疑,上世纪70年代初其上楼阁拆除之后至此次修缮前的三十多年里,自然力破坏最为严重。单单那耐旱能力强,根系尤为发达的构树,就让台座不堪其扰。到此次修缮前,台座可谓岌岌可危了。此次台座加固维修后,确保了文物本体结构安全。木构楼阁建成后,大屋盖可挡风雨,对砌体条石起到保护作用,减缓了条石的风化剥落或酥碱,同时也避免草木滋生,从而使钟楼台座这一珍贵石质文物延年益寿。简言之,这种类似于加顶保护工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本体,展现文物遗产的整体价值与文化信息。这也是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讲,复建钟楼之目的所在。 其次,复建钟楼是广大市民的愿望。众所周知,古城衢州城内原来标志性历史建筑较多。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算得上标志性历史建筑的只有三重檐的天宁寺之观音阁了。之后,钟灵塔重建了、水亭门城楼复原了,使人们重拾了历史的记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已消失的历史建筑的那份眷恋之情。因此,市民们要求重建天皇塔、复建大南门城楼等标志性建筑的愿望也愈加强烈。至于蒲松龄笔下“衢州三怪”之一“独角怪”的出处。现仍较为完整的钟楼台座的修复,更是广大市民的迫切期望。如今复建了钟楼,既恢复了名城内一处标志性历史建筑,使人们重新领略了它的意境与风采,自然也满足了人们那份怀旧思古之幽情。事实上,复建如钟楼类历史特色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传承,是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再者,复建钟楼是文化遗产价值体现的要求。 在钟楼这一珍贵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上,其现实意义或价值体现,包含三个层面:从钟楼本身而言,复建钟楼,再现了钟楼的历史风采,提升了钟楼的社会形象,还原了钟楼的历史环境。从衢州城市建设而言,复建钟楼,恢复了一处标志性历史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提高了名城的可看性。从市民——城市主人的角度而言,复建钟楼,重建了市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共享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应有尊严。但愿复建的衢州钟楼,尊严永存。 链接钟楼位于衢州市区北门街南端十字路口。据明天启《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记载,钟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条石筑成四门塔式基座,高4.3米,长、宽各12.92米,券门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基座上建有重檐歇山式二层楼阁。楼上悬置大钟一口,重达3000余斤,由祥符寺僧兼司昏晓。1942年,大钟被日军掠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木结构楼阁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楼,被拆去。目前所见木结构钟楼系2010年复建。此钟楼即为蒲松龄《聊斋志异》“衢州三怪”之一“独角怪”的出处。 1982年,钟楼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钟楼与衢州城墙一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钟楼与衢州城墙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