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崆峒笑谈
释义

简介

崆峒笑谈也叫笑摊、笑坛,俗称“谝干传”或“丢丑”,其剧目多以笑虐逗趣为主,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学乡谈”《笑史》中有“世所传笑谈,乃其影子”的记载。主要流传于平凉市北原的草峰、杨庄、白庙、香莲一带,川区白水、花所、崆峒等地也有。是一种以逗乐为主的民间小戏。

“笑谈”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演唱艺术。它具有戏曲的形态,既有故事、有人物、有“白口”、有唱、有生活化的表演,有简单的化妆、道具和服饰。以一个剧目为一个故事情节,有故事,有人物道白和唱腔,具有戏剧的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其剧目多以笑谑逗趣为主,几乎每出戏都以丑角为主要人物,逗观者开心捧腹构成了它存在的价值。

“笑谈”剧目内容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纠葛、琐事,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爱情小故事。这些“笑谈”戏,情调幽默滑稽,语言风趣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招人喜爱,逗人发笑。演出时不受场地限制,唱腔多取自当地民歌小调,但也可自由地借用曲子戏、秦腔及其他剧种的某些曲调;有的曲目以快板或说白为主,甚至完全是数板或说白;有的从头至尾完全由唱词完成,近于曲艺说唱。是一种以逗笑见长,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笑的艺术。

特点

“笑谈”的演唱形式是:念、白、诗、快板、顺口溜、唱、表演等。从演出的情况和演出的效果看,是以丢丑、弄怪、耍神气见长。表演形式不同于西北的大型剧种秦腔、迷胡、也有别于平凉民间的小曲子。在表演形式和手法上,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有曲调、有道白、道白与音乐相结合的。如《背板凳》、《相面》、《两亲家吵架》等。

二、无音乐曲调属纯道白的。道白包括顺口溜、数来宝、绕口令等。如《花子拾金》、《上天宫》等。

三、在表演上人数不限,既有一人表演的,如《拉熊》、《拉猴》等,又有两人以上表演的,如《二瓜子赶车》、《打岔》、《下四川》等。

四、在唱法上有说唱、对唱、表演唱和一唱众合。

五、在内容、题材和演唱手法上有反映农家生活、伦理道德、社会时相、善恶报应、神话传闻。

百年来,广泛流传于平凉民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发扬,代表性的剧目有:《闹老爷》、《背板凳》、《打草鞋》《瞎子看戏》、《两亲家吵架》、《二瓜子赶车》、《二姐娃害病》、《孙猴借扇》等,六十多出。

从现在已收集到的三十多个剧目的内容和取材上看,“笑谈”既不表演帝王将相,也鲜有才子佳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题材似乎也和它无缘。“笑谈”演唱的是群众身边的事,抒发的是群众自己的情。如果稍加分类:

一、有表现群众和谋生手段而又富有情趣的如《扬扬》、《推磨》、《拉猴》、《拉熊》等。

二、属于讽喻人改恶从善一类的比重不小。如劝人戒赌《春姐寻父》、权人破除迷信的《黄道降妖》、《相面》、劝人戒鸦片烟的《刘三吃烟》,劝人勿信庸医骗人的《白先生看病》等。

三、讽刺旧社会官老爷们的腐败、昏庸、无耻,赞美普通老百信的机智、善良并给予同情的剧目也很多。如《打面缸》、《闹老爷》等。

四、讽刺挖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如《双摇会》、《大夫小妻》等。

五、反映亲戚、邻居和家庭或矛盾的有《两亲家吵架》、《双喜接妹》、《王婆骂鸡》、《顶花砖》、《背板凳》、《顶灯》、《王小过年》、《懒婆娘》等。

六、表现男女情爱的有《下四川》、《小放牛》、《二姐娃害病》、以及《闹书馆》、《货郎探亲》等。此外,还有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剧目。如《瞎子嚷店》、《啃羊头》、《瞎子接亲》、《玩灯》以及群众称为“酸传”的一些节目,如《十八摸》等。

现有剧本

现已收集整理好的剧本有:《闹老爷》、《闹窑子》、《闹老汉》、《闹绣房》、《闹书馆》、《二姑娘问病》、《二傻子赶车》、《两亲家吵架》、《瞎子看戏》、《刘三抽烟》、《王婆骂鸡》、《傻女婿拜寿》、《货郎探亲》、《老少换妻》、《打棍顶砖》、《背板凳》、《钉缸》、《拉熊》、《过年》、《剃头》、《小放牛》、《卖杂货》《卖豆腐》、《种荞麦》、《挖蔓箐》、《背板凳》、《打草鞋》等二十多出。未搜集到的有:《花子拾金》、《啃羊头》、《下四川》、《大面缸》、《相面》、《顶灯》、《捅乱子休妻》、《卖花钱》、《四岔》、《双喜接妹》、《玩灯》、《梅降雪》、《狐狸问病、《狐立坐洞》、《推磨》、《送子》、《杨扬》、《瞎子攘店》、《瞎子接亲》、《十八摸》、《春姐寻父》、《三回头》、《孙猴盗扇》、《告斧头》、《傻子闹床》、《烧火》、《白虱告状》、《问六月》、《打岔》、《打字》、《打猴》、《刺目劝学》、《老道推车子》、《女看娘》、《抽蒜苔》、《十对花》、《十劝郎》、《雪花飘》等三十多出。

据我区有关戏曲史料记载,曾在平凉民间流传的笑谈剧目约有60多出,时至今日好多的剧目已失传。因其唱词全是口头流传,没有原始剧本及文献资料记载,至今已鲜为人知,无从考证。其剧目歌词有长有短,数段歌词一般采用分解歌形式,即一个基本曲调反复唱多段歌词,曲调的歌唱性强,一般以上下段的曲调反复演唱,属于叙事性的民间小调。

文化传承

“笑谈戏”音乐伴奏用的乐器与平凉曲子戏一样,文场面以“胡胡”(板胡、二胡)笛子、三弦、大头嗡子(低音二胡)等为主;武场面以铜器配合动作,用“一马三件子”(暴鼓、“扇子”铙钹、小锣)演唱中用交子、水水(碰铃);个别用“甘鼓”、“牙子”。

“笑谈”最值得一说的原因是——它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是一种口头文学,是当地社火头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内容到形式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是它的语言,朴实而生动,通俗而机智,幽默而耐人回味,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笑谈”剧情多以笑谑逗趣为主,以丢丑、弄怪、耍神气见长,是一种以逗乐为主的民间小戏。 是以说唱和表演为主的,笑的艺术。整个笑谈剧目演唱大约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平凉民间的一些乡镇村社,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现存资料比较稀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