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崂山大秧歌
释义

简介

“崂山大秧歌”是流传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着。这一民间艺术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申报单位:区文化馆、中韩街道、沙子口街道、北宅街道,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表演形式

崂山大秧歌分“地秧歌”和“高腿秧歌”(即高跷)。

“地秧歌”,又称“地腿子秧歌”和“扭秧歌”、“闹秧歌”,主要分布在即墨、中韩镇、沙子口镇沿海一带。参加演出的人,多为农村十岁以上、二十岁左右的农村青少年男女,每队最少二十人(含锣、鼓、唢呐等主要乐器伴奏人员)。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白蛇、青蛇、货郎、县官等,角色按戏剧扮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古老的崂山地秧歌发挥了革命战斗武器的作用。人们曾编排了《送郎参军》、《打万第》、《婚姻自由》等新的秧歌剧,宣传革命思想,配合了革命斗争。

“高腿子秧歌”,又称“高跷”,从内容上分文跷与武跷: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最吸引人的是叠三层的惊险表演。内容从解放前的“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断,到解放后的“青岛解放五更”和“李玉兰迈大步”再到歌唱今天的小康生活,表达构筑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和决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传承保护

崂山大秧歌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和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科学价值。但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休闲娱乐项目的增多;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技艺流失;年轻人忙忙碌碌难以招集;感兴趣的观众越来越少等原因,能体现最高水平的秧歌舞技已濒于失传。崂山区已经将这种民间舞蹈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