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邘国 |
释义 | 概述邘国,中国西周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现为西万镇邘邰村。周武王次子邘叔(姬诞)被封在邘,建立邘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 历史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诸侯。由于邘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邘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诞)于邘,建立邘国。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权利,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而邘国建立,姬姓邘氏成为邘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 邘叔为继承祖先以人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体系。他远追姜原和弃,改“邘城”为“邘邰城”,近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设立祭坛,以祭拜社稷之神,名为‘社稷坛’。本来,‘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祭而祭之也’。可在当时,邘叔不仅把‘社稷’视为周王室的代称,更有以社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原、后稷之意。这一祭习在邘城延续数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已历经了3000余年而未改。 遗址现在邘邰村东仍有邘国古城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水经注》记载: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邘亭西,又东南注于沁。 成就古邘国故城东还有邘国人修筑的防洪堤坝,后人称作为“故岭”,现存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00多米,可能是为保护当时邘国的国都(古邘城)所修筑的。该堤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郑国渠早一千二百余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