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待诸友不至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待诸友不至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学体裁】七言诗 作品原文待诸友不至 花间望眼欲崇朝①,何事诸君迹尚遥②。 自处岂宜同俗驾, 相期不独醉春瓢③。 忘形而我虽多缺④,义重师生可待招。 自是清游须秉烛⑤,莫将风雨负良霄。 作品注释①欲崇朝:等待了将近一个早上。 ②迹:身影。 ③春瓢:酒。 ④秉烛:拿着点燃的蜡烛在夜间游玩,指及时行乐。出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作品译文在花间等待朋友望眼欲穿将近一个早上,是什么事使你们的身影还看不到。 我一个人待着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定了相会的时间不能够独自喝醉呀。 忘形时你我虽然有许多不是,但情义深重师生间随时都等候唤招。 就算是清游也应有李白秉烛夜游的情绪,莫要在风风雨雨中辜负了良霄。 作品简析待友不至,其心情就是焦灼、抑郁,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的。诗的前两句是对朋友的抱怨,表现的正是一种焦灼的心情,中间四句表现出对朋友的情谊。王守仁好饮,但因与朋友有约,而不愿一个人随随便便的就喝醉,他对朋友(从诗中可以看出等待的朋友就是他的学生)的不守时提出了批评,认为作为朋友应该重情重义,随时等候唤招。在诗的结尾,作者寄语他的学生朋友,希望他们珍惜时光。作者的这一思想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这首诗语言平直,没有陈词滥调,展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