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垓下城址 |
释义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垓下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 垓下城垣除地上部分已平外,地下及基础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比较清晰,城址为圆角长方形,接近椭圆形,方向350度。城内面积(不包括城垣)约15万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考古专家对北、东两段城垣作了局部解剖,发现填土内包含有龙山时期的鼎足和陶片,其上被一座同期的陶窑叠压,这表明下层城垣的年代属于龙山时期。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看,垓下城址由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多类遗迹现象组成。包括护城河在内,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垓下城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有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发展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300年),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 古城址的面积约15余万平方米,属于我国史前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址,秦汉时期一座小城,主要依托当时的地形地貌与自然河道,该城坐北朝南,临水而建,考虑到了交通和防御的实际需要,设有陆门和水门、护城河等与自然河道相连,不仅可解决城内排水问题,还能很好地解决用水与交通运输问题。城内有红烧土居址、夯土建筑基址、水井等生活居住区,道路、排水沟、陶窑等生产作坊区等重要遗迹区划,表明当时两次建城都曾有一定的布局规划。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垓下早期城址的发现是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史前城址发现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重要新发现,它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和安徽境内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省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的发现既对探索该区域早期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探索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