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偈二首答梅中丞 |
释义 | 《偈二首答梅中丞》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所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末黑暗政诒的控诉和对当权者的讽刺之情。 作品名称:《偈二首答梅中丞》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李贽 作品原文偈二首答梅中丞 【其一】 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 若有路可走,还在大门口。 【其二】 莫夸家里富,家富今人丑。 若实到家人,一毫亦无有 作品赏析“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对禅宗而言,这是表达了极高的悟境。佛性禅心是绝对的“一”,无内无外,不动不静,还谈什么“归家”,“走路”呢。在这里,恰恰又是对明末黑暗政诒的控诉。在万历年间,政治败坏得真的是使人们无家可归,无路可走了。 “若有路可走,还在大门口。”对禅宗对“心学”而言,“有路可走”还属于用功阶段,这就说明了没有到家,没有入门,更不用说升堂入室了。所以最多不过只是“还在大门口”而已。当然,李贽这首诗,主要是谈玄论道。但却为他的敌人留下了陷害他的口实。 沩仰宗的香岩智闲禅师,曾有“今年贫,锥也无”,用一无所有来表达见道之心。对禅宗而言,心地中若有知识、有见识,都是“尘埃”,必须达到“一念不生”,把一切内容淘洗干净,才能见道。李贽这里“若实到家人,一毫亦无有”,也表达了这层境界。哪知明末思想禁锢,“莫夸家里富,家富今人丑,”却成了刺世,讥讽权贵之言,当然,也不排除李贽有意用禅来反对当道的意图。 作者简介李贽(1527一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原名林载贽,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人,回族。明代后期“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激烈地反对道学,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以 “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为了表示他坚决的不妥协,甚至出家当了禅僧,仍然没有逃过权贵们的迫害,终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处死。他的思想,在沉闷的明末思想界中,有如旱天之雷,虽未成雨,却震撼了整个思想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