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邹教军起义 |
释义 | 在曲阜、邹县、泗水等县的交界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著名的有点灯山、尼山、大山、云蒙山、辛庄山、凤凰山、雨山等,绵亘数十里。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万山丛中,有几百个村庄分布其间,其中邹县城东数十里的白莲池(又叫白龙池)是这一带较大的村庄,隐然成为山区的中心。该村宋继鹏本为田黄社社长,“能诵经书符,为人治病”(《捻军丛刊》,第4册,第377页),结交甚广,在附近乡间享有较高的声誉。后来便成为邹县文贤教起义军的领袖。 1853年,郓城季和里白莲教教徒李捌、李玖兄弟,来到邹县白莲池,与宋继鹏一起组织了白莲教的支派文贤教(因发源于邹县东乡,又简称邹教),秘密吸收宋继鹏及冯开疆、郭凤冈入教,初步形成了以宋继鹏为首的领导集团。这时,清廷下令在各州县举办团练,协同官军镇压农民起义。宋继鹏遂以练长的身份出面办团,组织力量,招募乡勇,为武装起义做准备。他们不仅购置了军火武器,建立了一些堡寨据点,而且还在各个堡寨间构筑了长达数十里的长墙工事。与此同时,文贤教组织也在扩大,曲阜、邹县、泗水等附近州县很多信教群众,也都集中到这里。因人数不断增加,宋继鹏等人便开始设立官职加以管理,并使用自己的年号“天纵”。至此,文贤教已具备了农民政权的雏形。经过七八年的准备,文贤教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860年9月,邹县知县林士琦获悉文贤教密谋起义的消息,先后两次请求山东巡抚文煜派兵镇压。这时,捻军进逼山东,文煜正手忙脚乱,亦未将刚刚兴起的文贤教放在眼里。11月,林士琦又上书文煜,声称“文贤教反状已著,非临之以兵不可”。但文煜无兵可派。迫不得已,林士琦纠合了2000余勇役,于1861年1月10日向文贤教起义军发动了进攻。当官军行至黄土崖、赵家庄、龙泉一带时,教军出队应战,打得清军大败而退。林士琦不得不再次向文煜飞书告急。文煜闻状,急派署兖州镇总兵双龄、兖州知府张鹏志率军增援。但清军仍遭教军痛击而败归。1月16日,兖州镇总兵富新等纠合邹县练勇由土旺村进攻教军驻地云蒙山。教军乘天时地利,主动出击,又一次击败清军。教军三战三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此后教军乘胜出击,包围邹县、曲阜两县城,捣毁尼山书院,焚烧颜母林,并进驻滕县、泗水、济宁一带。 1861年春,捻军赵浩然等部大举进攻山东,文贤教军奋起响应,连打胜仗。3月间,教军一举攻克邹县城,由此声威大振,其势力北达济南郊区,南达苏鲁边区,东达海滨,西达济宁、兖州。起义军的基地也包括了曲阜、邹县、泗水、滕县等地,从而成为当时山东地区力量相当大的农民反清武装之一。 鉴于文贤教起义军势力日益发展,清廷遂命亲王僧格林沁分兵镇压。僧格林沁先抽调都统西凌阿、侍郎国瑞率军由济宁出发,攻打教军。为避敌锋芒,教军由县城退入云蒙山、白莲池一带固守。接着,捻军进入曹县,鲁西南为之震动,国瑞等见教军已退,转而又率军攻捻军。教军便再次乘机出击,四处袭扰清军。4月上旬,宋继鹏亲率教军3000余人,由尹家沟渡过泗河,进入济宁陆家桥、南贯集一带,击败当地地主团练后,又由郑庄渡河返回邹县。4月13日,教军再次围攻邹县城,僧格林沁急派副都统舒通额率军前往增援。但舒通额慑于教军声威,并不敢上前交锋。5月,僧格林沁亲统大军抵达邹县,檄调泗水、曲阜、滋阳等州县地主团练前来协助,分兵三路向教军进攻。经半个月的激战后,教军便收缩兵力,退入云蒙山中,据险固守。清军组织攻山,教军一面分兵千余由鹿山出发,抄袭清军后路,一面以主力坚守阵地,击退清军多次进攻。双方形成长期对峙状态。这时,长枪会正处于全盛时期,活跃于鲁西南各地,清廷无奈,又调僧格林沁西去进攻长枪会,但僧军却被教军拖住,无法抽身。僧格林沁遂派人与教军议和,终于达成临时停战协议,文贤教军表面上接受了“招抚”。僧格林沁要教军派勇丁“随营助剿”,宋继鹏借口有病予以拒绝。及僧军撤后,教军便积极整顿军备,除“出山刈麦”,蓄积粮草外,“凡西自点灯山,东迄雨山,诸峰缺处,辄筑长墙穴门,设楼橹”(同上书,第4册,第379页),准备对付清军的再度进攻。 同年秋,捻军张敏行等部到达山东烟台,幅军也在鲁中远征。这时,文贤教军人数已达10余万,遂亦分兵四出。他们往来于曲阜、泗水、滕县等地,攻占这一地区的许多村庄,还不断对邹县城进行攻击。 1862年春,文贤教军占领了泗水县与邹县接壤的大部地区,意在继续北征,攻打泗水县城。这时,僧格林沁派所部道员赵康侯由河南率军入山东,伙同兖州镇总兵札隆武对教军发动“联合会剿”,在泗水南部山区展开了泗水战役。在战斗中,教军英勇顽强,依托丛山峻岭,终将清军打得大败而退。此后,教军乘胜北上,进驻泰安的石徕、放城等地。 这一时期,谭廷襄接任山东巡抚,他分析了幅军、教军的特点,认为“幅匪散而教匪聚”,从而制定了“先清幅而后攻教”的策略,并指挥山东清军主力先行攻打幅军,以图先易后难,各个击破。教军乘机大举出动,积极活动于泗水、曲阜、滕县等地,使谭廷襄大为恐慌,不得不急调札隆武率部返回曲阜、邹县。 10月、11月间,谭廷襄亲率“东军”数千人分两路进攻教军基地云蒙山。行抵邹县后,见教军地处万山之中,山峦重叠,外山诸峰低缺处,周遭数十里,皆筑长墙,重关设险,数万教军更替死守,山外数百民寨,存粮积草,皆掠入寨中。而清军却“几无驻足之地”,又“无筹粮之所”。况且,教军又有捻军和幅军的支援。双方相持一段时间之后,教军自12月间开始反攻,先击败清军副都统保德,并围攻邹县城,后再大败副都统海群,又乘胜分路出击,进兵泗水、新泰等地,“怒马直趋兖州城下”。 1863年3月、4月间,捻军李成、李帛部由安徽北上,进至曲阜、宁阳。文贤教军则乘机分兵作战,一路与捻军合作,开至泰安东南的楼德、八里庄一带;一路攻占了峄阳、炉丹峪、红山、唐口山、看庄、楼舆山、赵村等山头和村寨,并再次筹备攻占邹县城。 邹县城东门里举人董乾儒,与宋继鹏早就暗中往来。这年5月,当谭廷襄率军从邹县退走,前往鲁西北进攻白莲教起义军时,董乾儒遂与儿子士红组织了响应文贤教军的起义。在教军协助下,董氏父子占据了峄山圩及南华观、太白山、峄阳岩、小凤山、后华宫、红庙等7处圩寨,人数也发展到2万余人。当董乾儒与宋继鹏约定以红灯为号合攻邹县城后,邹县知县张体健勾结南华观团练头子王朝栋为内应,开始向教军反攻。由于有叛徒开门接应,致使峄山圩等7个寨子先后失守,教军伤亡惨重。董乾儒父子逃走,退保刘庄和枣园,继续坚持斗争。 教军峄山失利,至伤元气,而清军乘胜步步进逼。教军只好暂停进击,收缩兵力,回邹东山区固守,再图发展。这时,幅军被清军击败,首领刘双印、程四虎等率余部七八千人投奔并加入了文贤教军。教军势力虽由此有所扩充,但由于顿失外援,加上整个反清形势日趋恶化,教军愈来愈显孤立,处境亦日益艰难。 不久,僧格林沁派道员赵康侯、副将何建鳌前来镇压文贤教军,随后又派都统舒通额和德楞额合军来攻,而僧部总兵陈国瑞部亦移军邹县、滕县一带。教军面对围攻,毫不畏惧,与来犯清军展开殊死搏斗。6月17日,双方会战于云蒙山麓。结果,教军失利,投奔教军的原幅军首领刘双印误中埋伏,被俘牺牲。合入教军的捻军李帛部,在战败后也开往沛县。 接着,何建鳌、郭宝昌等部清军会师邹县,分两路向教军发起攻击:一路进攻凤凰山;一路进攻峄山。至8月,董乾儒父子的最后据点刘庄和枣园圩寨失守。董乾儒打算混入难民中逃走,被清军捕获杀害。教军力量更为孤单了。 教军根据地圩寨连连失守后,除留一部分精锐力量坚守白莲池外,大部分人员分守凤凰山、小红山等处山头。8月18日,僧格林沁镇压了淄川刘德培起义军后,自统大军来邹,夹攻白莲池。僧军在付庄安营扎寨后,由僧格林沁亲自督战。势态对教军愈加不利。教军凭险固守,多次打退清军进攻,但因力量单薄且分散,分守各山头的教军往往失去联络与照应,加上粮食得不到补充,致使士气下降,战斗力锐减,在以后的战斗中连连失利。小红山战斗中,郭凤冈、李捌被俘牺牲,余部南奔灵山。宋继鹏、李玖带领的近万名教军,在岗上、大步顶一带与清军对峙数日后,终于抵不住清军的攻击,一败再败。9月5日,教军基地白莲池也为清军攻破。教军将士死难者数以万计,血流成河。首领宋继鹏、李玖等全部英勇战死。至此,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的文贤教起义军终于失败了。 清军一入白莲池,立即进行了惨无人寰的大屠杀。至今田黄辛庄一带仍有俗称“万人坑”的数处起义军殉难将士埋葬处。当地两块石碑上记载着:“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师平定白莲池,阵斩教逆及伤亡将士、裹胁被难人三万有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僵尸遍野,白骨成堆,惨状殆不忍睹矣”(《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01—203页)。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