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德经·民不畏死 |
释义 | 此文告诉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处置或判定别人的对错 ,不是当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采用自我的判断去 处罚别人,常常反而会伤了自己。做错事的人自有因果业力, 会在错处产生应有的反作用力,使他获得适当的惩罚。 作品名称:道德经·民不畏死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道德经》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李耳 作者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我依法惩治杀掉他,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如果民众犯罪以法惩处必死者,则常有执行杀人的司法部门去处理。代替刑戮者去胡乱杀人,这可以叫做硬代大工匠砍木头,那代替高明木匠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指头的。 作品简析安守本份:必不因非分而失德 求道、重德之人,必定安分守己,而无非分之念与非分之行。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随遇,既不勉强自我,也不强求他人,即使他不修道,也在道中。不修道而在道中,既受天道佑护,亦受神佛指引。何故?他无所欲求,即无更多尘世的执著;他自然而然,决不折损大德;他顺应天性与人事,也就符合天道与人伦。所以,无论他是否知觉,他都能和宇宙的特性融合,他都为诸天诸神所关注。 老子说,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去吓唬他们?如果人民总是怕死,那么对于造反闹事的人,我可以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干呢?然而主掌杀伐,自有上天之手,而非人力可为。如果代替上天杀人,即如代替大匠砍木;代替大匠砍木,多要伤及自身。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人都期求安生、长寿,故人人怕死。当人连死都不怕时,必因生计、身体与尊严受到严重威胁,已经走无可走、避无可避。谁会威胁他?当然是非分之徒。他被逼上绝路,他就必生非分之想,必行非分之事。中国古籍全录 倘能安守本分,于民可以安居,于君可以长治,于天下众生均可善解。倘都失却本分,势必乱序、败德、失道,谁都逃脱不了天谴。即如生杀予夺之事,并非人力可以妄为:若非上天之意,人必自招大难;若为上天之意,人即上天之手。如何判别?以天道度之,以人之为人的正统标准度之,以天然无污染的本性度之。 作品反思异想天开,从不满足于现状 古人敬天畏命、知足常乐,今人舍本逐末、贪得无厌。天道之于今人,已是一个遥不可及、且无任何实质意义的概念。今人以科学、物质、技术及后天的种种观念与欲望来裁断人事,完全将天道的因素排斥。否则,即被指称为迷信、宿命、愚不可及。 没有天道的束缚,没有善恶必报的理念,人人都想打破现状,都想一步更比一步超越。虽然他不信天道,他却常常异想天开:突然就天象大变,一切都打乱重来;突然就时来运转,一夜里飞黄腾达;突然就如虎添翼,威风凛凛傲群雄;突然就天掉馅饼,由得他一顿美餐。他甚至可能祈祷上天,立即让某人暴亡,立即让某团体崩溃,立即让某物某楼毁灭。一些搞自杀袭击的人,还想死后一定升入天堂,天堂里至少有一百个处女将他等待。 为了改造现状,他们全力以赴。他们以主观的意志与客观的物力争斗,坚信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有智就一定不亏,有勇就一定易胜,有心就一定成事。“人生能有几回搏”、“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等,常被人们挂在口头。孰知此生无德,纵是舍命拼搏,也改变不了注定苦痛的命运;纵是心比天高,依旧命比纸薄;纵是千辛万苦,也未必成就大器。 天有可能对人开启,然而只对求道者或大德者。天门真个打开,其景象一定殊胜、壮观。人不摆脱尘世的肮脏思想,即使到死,人也与天道、天机无缘。人不满足于现状,本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人想改变现实的动机,倘若只是追求外物,人就只会使现状恶化,更使生命的未来凄惨万分;倘若以修养道德为本,现状必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变化一定美好,一定指向生命永恒的未来。...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