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稻香村 |
释义 | 1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1926年被迫关张,1984 年年初复业,至今有22个直营店和24个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6.7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 ◎ 名称来源稻香村名考 “稻香村”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食品店常见的字号,《清裨类钞》有云:“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食品店取名“稻香村”的说法不一。一说缘于诗词,“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 另一种说法颇有神话的味道。相传,江浙一带有一家卖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一天晚上,店里忽然来了一个讨饭的瘸腿汉子,老板见他残疾可怜,就送了些东西给他吃,又见天色已晚,便在店内一个角落里铺上稻草,留他住宿。 瘸腿汉子不辞而别,老板便把他睡过的稻草拿去烧火,没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扑鼻。于是他大肆宣扬,说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还将店名改为“稻香村”。从此,他的生意逐渐兴旺,其字号也被人争相使用。 因为“稻香村”名称之妙,1895年(清光绪21年),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谙南味食品制作工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创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稻香村”这一字号就成了不二选择。 ◎ 简要介绍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产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经常前往购物,《鲁迅日记》中有多次记载。后因故歇业,但稻香村开创的北京南味食品派系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1984年,这个派系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先生恢复了这个享有盛名的老字号食品企业。 1984年复业后的稻香村在以刘振英为首的老一辈工商业者的苦心经营下,以独具特色,品质优良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誉,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和优良的服务争取了市场,生产经营发展迅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 稻香村从 1984 年年初复业到现在,已经走过了 22 个年头,稻香村目前已经发展到了 22个直营店和 24 个加盟店的规模,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从传统经验管理向制度化、现代化管理迈进,位于昌平区北七家高科技工业园的新加工厂已经投入使用,以原来低科技含量、劳动密集型、半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模式得到转变,食品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工业化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 ◎ 企业文化在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稻香村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发展传统的民族食品工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历史使命,先做人后做事,大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相互协作,才能使稻香村像一棵常青树屹立在市场大潮中。团结奋进的稻香村人以老字号食品为基础,以创新和求实为目标,以做好一家人的稻香村为宗旨,使稻香村文化常存,基业常青! ◎ 传统工艺传统经营模式 郭玉生将店铺就选在了最为繁华的前门外观音寺(现在的大栅栏西街东口路北)。铺面坐东朝西,三间门脸,二层小楼,进门后左边是青盐店,右边是茶食柜,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稻香村南货店”。 开张这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郭玉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南店北开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稻香村前店后厂(又叫“连家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样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在气候干燥的北京很受欢迎。当年稻香村生产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是初次露面,让习惯吃北方“大饽饽”的京城人享受到了精致的正宗南方美食。这家南味杂食店没多久就“火”了起来,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食客络绎不绝,上到名人百官,下到平头百姓。 据《旧都百话》记载:“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来,当地的点心铺受其压迫,消失了大半壁江山。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过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而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也是京城糕点铺中的异类,这种经营模式逐渐被后来的饽饽铺、食品铺所效仿。 用料讲究 花样翻新 稻香村食品讲究“四时三节”,端午卖粽子,中秋售月饼,春节供年糕,上元有元宵。用料讲究正宗,核桃仁要山西汾阳的,因为那里的桃仁色白肉厚,香味浓郁,嚼在嘴里甜;玫瑰花要用京西妙峰山的,因为那里的玫瑰花花大瓣厚,气味芬芳,而且必须是在太阳没出来时带着露水采摘下来的;龙眼要用福建莆田的;火腿要用浙江金华的等等。做工讲究“凭眼”“凭手”,例如熬糖何时可以端走全凭师傅的经验,早一分钟没到火候,晚一分钟火候又过了,这就是所谓的“凭眼”;“凭手”则是指将熬好的糖剪成各种形状,这全是手工活儿。 郭玉生心里明白,自己做的是字号活儿,料要用最好的,货不能有半点马虎,年节打“连班”(加班)他亲自到油面间去查看,油是不是少放了,火候是不是到家了。郭掌柜更懂得主顾是衣食父母,买东西没带现钱的他敢赊,留下订单的不论多远保准按时送上门。 为了把稻香村这块牌子叫得更响,郭玉生和他的门人鼎力开发南味食品,不惜重金从上海、南京、苏杭、镇江请来名师,一个个风味独特的产品纷纷摆上柜台,肉松饼、鲜肉饺、枣泥麻饼、酱鸭、筒鸭、肴肉、云片糕、寸金糖……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稻香村,拎一盒印有“上品官礼”字样,品贵名重的糕点;买几包酥糖或几块熏鱼,稻香村的食品在京城真正成了敬父母、送朋友的馈赠佳品。 稻香村也成了许多文化名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作家谢冰心、清华大学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京剧名角谭富英,都经常到稻香村购物。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到北京,寓居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离观音寺稻香村仅有两三里路。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3年到1915年期间,短短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有记载的到稻香村购物就有15次。 有一次,谢冰心和吴文藻夫妇来到店里,买了一些熟食和南糖,店伙计包好算账时,冰心夫妇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伙计跑上二楼请出了掌柜的。老掌柜一见是熟人,满脸笑意,忙说:“东西您先拿去用,下次来一块算就行了!”多少年之后,冰心老人忆起此事,对稻香村诚信的生意经仍赞不绝口。 ◎ 发展历史由鼎盛到分立至歇业 看到“稻香村”的生意很红火,1911年,稻香村门人汪荣清和朱有清另立门户,在观音寺街稻香村的对面开起了一个口味品种一模一样的南味糕点铺“桂香村”;1916年,在稻香村派系学到南味食品制作手艺的张森隆(别号春山)也从稻香村独立出来,在东安市场打出了“稻香春”的字号。这样,在北京就形成了几家南味食品派系竞争的局面。 此后,越来越多的南味食品铺在京城遍地开花,一时间糕点业的“南店北开”之风愈演愈盛。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除了北京的稻香春、桂香村,天津还有明记、何记、森记稻香村,以及保定稻香村、石家庄稻香村、太原老乡村。这样,最早的北京稻香村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上政局动荡、军阀混战,1926年,名震京城的稻香村南货店被迫关张,而这一关就关了半个多世纪。 “稻香村”虽然倒闭了,但其开创的南味食品派系并未中断。“稻香村”的一些伙计继承了其传统工艺,“桂香村”、“稻香春”也都是沿袭“稻香村”的传统工艺和经营风格,并代代相传。如今的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刘振英就是这个派系的第五代传人。 百年老店重出江湖 和许多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的老字号不同,稻香村没有经过计划经济这段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万物复苏,百业待兴。1983年4月,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传统食品咨询工作座谈会,时任北京东城区工商联副主任的刘振英参加了此次会议,聆听了“要恢复发展名厂、名店、名特产品”的指示,这次会议也成为稻香村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 会后,在工商联和政府的支持下,刘振英积极筹划,请回了稻香村的老技师、老职工。而当时北新桥街道正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感到头痛。于是街道投资了8万元,又将东直门里北工匠营胡同的一间街道缝纫厂腾空后改成了稻香村的厂房,待业青年则成了拥有一技之长的食品工人,曾经的老字号又重新开业。 1984年1月22日,稻香村复业后的第一门市部东四北大街营业店正式开业。距开门还有一个多小时,已经有许多顾客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是慕名而来,蜂拥而进的顾客让员工们应接不暇,一直到晚上还有很多顾客进店买东西。稻香村开业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远郊县和外地人纷纷托人帮忙代买回去。 复业后的“稻香村”继承了南味食品的传统工艺,坚持“诚信为本、顾客为先”的服务理念,以优质产品在北京迅速打开了局面。1994年9月,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公司正式组建,2005年改制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今天的北京稻香村已拥有近百家连锁店,一个物流配送中心,300多个销售网点,并迈出了开创有特色的社区专卖店的第一步;建成了全国传统食品行业内厂房最大装备最先进的生产基地;生产糕点、肉食、速冻食品、月饼、元宵、粽子等各种节令食品共6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近20亿元,获得“中华老字号”、“北京市著名商标”等多项荣誉,现如今“稻香村商标”归为苏州稻香村所有。 如今,走进稻香村的门店,不光是精细考究的各式糕点、新鲜的熟肉、用豆制品做成的几十种全素宫廷菜、各种干果炒货,还有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江米酒酿、年糕、炒红果等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再加上豁亮的玻璃柜台,专门用来收钱找钱的不锈钢小盘小夹,设专人找兑零钱,营业员一年四季一水儿的白大褂、白帽子,包熟食用油纸、盛糕点用纸袋这些别具特色的“老讲究”更是透着亲切。而稻香村营业部每天门庭若市,早已成为北京商业中最热闹的一景。 ◎ 店招传说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 1.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2.缘于诗词,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 3.说法则颇有些神话的味道。相传数百年前,江浙一带有一家卖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一天晚上,店里忽然来了一个讨饭的瘸腿汉子,老板见他残疾可怜,就送了些东西给他吃,又见天色已晚,便在店内一个角落里铺上稻草,留他住宿。第二天,瘸腿汉子不辞而别,老板便把他睡过的稻草拿去烧火,没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扑鼻。于是他大肆宣扬,说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还将店名改为“稻香村”。从此,他的生意逐渐兴旺。 ◎ 假鸭血事件2012年5月14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加工点用猪血冒充鸭血豆腐,并流入老字号北京稻香村部分门店。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则回应并致歉称,对此事负有管理责任,鸭血制品并不在公司日常销售范围内,是问题门店擅自超范围经营,相关门店负责人已被停职检查。目前稻香村也暂停了猪血销售。 ◎ 销售范围北京稻香村称鸭血制品不在销售范围 属问题店面超范围经营 北京稻香村在其媒体声明中提到,该公司只销售猪血制品,而鸭血制品不在日常销售范围内。但在此次事件中,稻香村农大店和北师大店为满足顾客购买鸭血的需求,与北京市第五肉类联合加工厂联系后采购上述“鸭血”制品并销售给顾客。 声明中称,这次“假鸭血”事件中,虽然商品不是北京稻香村的自制产品,但是作为终端销售商,北京稻香村在两个环节上存在问题。一是问题门店明知鸭血不在公司允许销售的外进商品范围内,而擅自超范围经营;二是进货时没有查验该批产品供货商的《肉类品质检验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尽管稻香村称鸭血制品不在该公司销售范围内,但在“假鸭血”事件报道发出后,不少北京网友在微博上表示曾在稻香村店铺购买过鸭血,如实名认证网友,演员“刘老斌”就发微博称:稻香村天通苑店鸭血卖了很多年,绝不是偶然现象! ◎ 下架产品直营店牵涉其中 全部门店生肉制品下架 恢复销售日期未定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公司总部向各个门店下发通知,要求全市所有连锁店生肉柜台的全部产品下架自查。她表示,目前尚未公布猪血类产品恢复销售的时间,而生肉制品要在全部自查无问题后再行销售,具体时间也不确定。 此外,该负责人承认,尽管有不少媒体和群众认为此次事件只发生在稻香村加盟店中,但实际上该公司加盟店和直营店均被牵涉其中。该负责人表示,北京稻香村对门店的考核和准入制度有严格的标准,而此次事件的发生该公司确有疏忽之处。 2 《红楼梦》中的稻香村稻香村为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处建筑,李纨的住所。红楼梦中有关稻香村的描述为:“……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所作的“应制诗”: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 3 苏州稻香村稻香村,座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 ◎ 简介苏州稻香村是“中华老字号”,始创于清乾隆38年(公元1773年)是国内食品行业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公认的民族品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卓越的品质信誉,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 ◎ 名称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南店北开、南味北开”,很快在北方几十个城市开花结果,风靡一时。但遗憾的是,同根、同源、同门的“稻香村”,至今仍在同一品牌下,在几十个城市各自为战。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 产品现稻香村生产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果、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经营有自己传统特色的茶食糕点共22个大类,130多个品种,其中常年品种70个,时令品种60多个,时令品种随四时八节时令变化而变换,获奖名牌产品十个。常年供应的著名茶食糕点有:猪油松子枣泥麻饼、杏仁酥,葱油桃酥、薄脆饼、洋钱饼、猪油松子酥、哈喱酥、豆沙饼、耳朵饼、袜底酥、玉带酥、鲜肉饺、盘香酥、牛皮糖,交切片等。著名的时令茶食糕点,春季有杏麻饼、酒酿饼、白糖雪饼、荤雪饼、春饼等,夏季有薄荷糕、印糕、茯苓糕、马蹄糕、蒸蛋糕、荤素绿豆糕、冰雪酥、夏酥糖、酸梅汁等,秋季有如意酥、巧果、佛手酥,各式苏式酥皮饼,冬季有合桃酥、酥皮八件等。该店熏腊野味也极有名声如肉松,鸭肫肝等,据《吴中食谱》一书记载;稻香村制作方糕,松子王千糕每日皆有定数,决不粗制滥造。而该店制作的熏鱼、野鸭……均讲究新鲜,制作熏鱼,非青鱼不熏。所谓宁缺毋滥。”这是一般野味店所无法比拟的,只是现今稻香村的野味已不见供应,其制作师傅也年事已高,该店正在积极培养人员,以使这一野味特色后继有人。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饼铜元二十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定胜糕与酒酿饼,为春间流行之食物。然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 “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佳……此三家(按:指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非得青鱼不熏,所谓宁缺勿滥。 ” “复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系白糖与猪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垂涎三尺焉。” 这些传统名点,如今的稻香村食品商店仍在继续生产,如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香港《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和130多个传统品种、60多个时令商品;认为稻香村生产的糕点,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这就是稻香村能百年立足至今而不衰的根本。 4 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稻香村◎ 村庄由来1958年,姜家庄东北0.8公里处建立居民点。1965年推广种植水稻,烟台专署及县政府设技术指导中心于此,命名为稻香村。 稻香村现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县级市)蓝村镇政府驻地南,紧邻引黄济青输水河和棘洪滩水库。北靠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南邻204国道,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30千米,位于江北最大的皮鞋之都--蓝村镇和全国百强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出口创汇十强镇李哥庄镇交界处 ◎ 政区人口即墨市蓝村镇辖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2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9户,总人口为10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73人。 ◎ 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09吨,经济总收入为20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67元。 5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的场景在金山旗下大型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中,稻香村作为侠士们的接引地,风光秀美,奇山柔水,交相成趣 ,许多经典的唯美游戏视频多由侠士们在此地拍摄而成! 6 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简介保定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17年,主要生产京广式中西糕点、元宵、月饼、禽肉制品、果汁果脯等,品种达300余种。产品风格属南味特色,甜咸两具。产品入口清爽,食后增加食欲。 保定稻香村这一百年老店以“健康、营养、精制、传统”为企业宗旨,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保定稻香村所生产的月饼、桃酥等糕点被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评定为“中国名饼”,“中国名点”。 ◎ 发展历程保定稻香村: 乾隆始创 百年传承; 百年风雨,百年文化传承,以人为本、传承、创新…… 稻香村的由来: 稻香村于1773年创建于姑苏城玄妙观东侧,主人姓沈,颇知诗书。因《红楼梦》中诗句“柴门流水稻花香”,稻香村由此得名,乾隆吃到稻香村的糕点后,赞不绝口,御赐稻香村葫芦形招牌,稻香村由此名杨天下。保定稻香村始创于民国六年,开创人曹洪波,清末曾经在北京稻香村学徒。一九一七年在保定创立稻香村店铺,位于繁华的西大街路北,彩前后坊的模式,产品采用稻香村正宗技艺制作,兼具南北风味。 公私合营时期的稻香村: 保定稻香村从一九一七年到解放前,由于社会动荡出现过三次危机,一九四八年保定解放,国家交通银行接管稻香村,一九五六年第二次公私合营,将糕点业的四方斋、万春瑞两家私人店铺合与稻香村。稻香村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昌盛时期。 经济转型时期的稻香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定稻香村获得了新生。一九八三年保定稻香村食品厂在国家商标局率先正式注册“稻香村”商标,成为全国数以百计的稻香村企业中,唯一受到商标法保护的企业。1994年由原保定市稻香村食品厂,保定市食品总厂合并成立保定市稻香村食品工业总公司,成为保定唯一国有中型商办糕点企业。 新世纪的稻香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保定稻香村破产重组成立保定市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保定稻香村迎来了第四次的昌盛时期。 ◎ 文化内涵稻香村是中华老字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是国内食品行业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 乾隆皇帝南巡时,十分喜欢吃稻香村制作的清水玫瑰月饼和松子枣泥麻饼,他回京城后依然回味其香,此后经常派专人到稻香村采买。 稻香村美食早在乾隆年间就传入宫庭,受到了皇帝的喜爱,并亲赐匾额。稻香村蜜糕被纳入“满汉全席”的第一道茶点。 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把“稻”和“香”连在一起并咏叹不已的当属宋代辛弃疾,他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稻香”二字的诗词还有:“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而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稻香村”的细致著述,这又给了稻香村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并寓示着美好太平、五谷丰登的名字。《红楼梦》的稻香村是李纨的住处,在大观园西部大主山向南延伸的山怀中。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对额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但被贾政一声断喝无了下文。元春归省时,先赐名“浣葛山庄”,后见黛玉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一诗中有“十里稻花香”句,复改为“稻香村”。配以对联: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李纨奉元春之命进大观园居此。此处僻处一隅,村舍清寒,“富贵之气一洗皆尽”,合于寻常百姓的品味,这或许是稻香村成为广受人民喜欢的商业品牌的文化宿命。 稻香村品牌历史悠久,企业文化厚重;传统、健康、精湛的制作技术;产品丰富,随时令而生产,紧扣传统民俗文化。 春色里,画图中, 稻香村里笑东风。 时逢雨润花枝俏, 蛙唱禾田碧水融。 ——《桂殿秋·春》 ◎ 主要产品稻香村早先时期,主要有四类产品,即南糖、糕点、肉食、炒货。随着历史变迁各地名师云集,稻香村的产品极大丰富,糕点中、西、京、南四式齐全,高级糖果省内独特产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定稻香村重整旗鼓,恢复传统产品生产累计品种200多个。 ◎ 对外交流稻香村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走出去,连续几年参加有影响力的食品行业的展览、推介会,使其销售迈上了新的台阶。 ◎ 新的发展保定稻香村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潜心研究不断推出新品,并形成中等规模食品企业格局。公司依托季节性产品的销售,逐步开发适销对路的长线产品。 7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乡稻香村稻香民族村隶属于安徽省肥东县陈集乡,位于陈集镇东南部,距镇政府6公里,离古城镇城约3公里。下辖10个自然庄,18个村民组,总人口2860人,其中少数民族920人,是陈集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4800亩,林地120亩,除水稻、小麦、棉花种植等收入外,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经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