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坠琴剧
释义

1977年,经柘城县文化馆提议,由曲艺艺人刘广会,董玉莲夫妇首倡成立曲艺队,接着又从农村招收韩巧莲,徐长峰,叶文进,许天朗,刘美言等20余名曲艺艺人及学员充实了队伍。由刘广会任团长,以演出曲艺长篇大书为主,属文化馆领导。1980年,柘城县文艺宣传队解体,其服装,道具及上级固定拨款均划归此团,并正式命名为"柘城县说唱团"。团体的壮大,为该团带来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于是,刘广会,马忠臣,李风义等人经过商议,决定将曲艺长篇大书改编成连台戏搬上舞台。因为演员多为曲艺艺人,平时唱惯了河南坠子,豫东琴书,一时改不过来,便各取其长,坠子,琴书,甚至大鼓的唱腔联合使用,于是就产生这一曲艺与戏剧的"混血儿"。新兴剧种产生了,总得给它起个名字吧,刘广会他们坐在一起讨论,有人提议叫"连台曲艺",有人提议叫"坠子剧"。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因为这种剧种使用的唱腔是以坠子和琴书为主,并且最后统一使用坠子和琴书的联合唱腔"坠子二板",观众们对这一新生剧种十分欣赏,被亲切地戏称为(令人回味难忘的)"杂味汤"。"坠琴剧"不但在柘城演,后来又到外地演,以致演到芒砀山和平顶山矿区。

与其它新生事物的产生一样,"坠琴剧"的产生也有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坠琴剧"在柘城农村演火了,一些比较保守人出来反对。有人向国家曲协写信求助,曲协一位权威人士回信说:"曲艺不宜舞台演出"。于是他们就抓住依据,并在文化局大作文章,且形成决议,提出停演"坠琴剧"。刘广会等人不甘心让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剧种就此放手停演,于是他们就偷偷的演,就这样又持续了二年。后来,他们将此事反应到县委,县委的白书记批示:"只要群众喜欢就是好戏。坠琴剧不但不能停演,还要加强巩固提高。"得到县委领导的支持,保守势力的气焰稍有收敛,"坠琴剧"又重新上演。1987年,河南省举办"水仙奖"曲艺邀请赛,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张锡荣,艺术科科长陈谷等至柘城选拔节目,得知柘城"坠琴剧"演出之困境,坚决表示支持:"坠琴剧在农村喜闻乐见,又能让大家吃上饭,为啥不让演 "有人提出"坠琴剧"的命名不妥,张锡荣让陈谷给"坠琴剧"命名,陈谷认为该剧使用的唱腔以琴书为多,便提出改为"琴剧",但刘广会等人认为琴书的唱腔太单纯,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剧目,还是用"坠琴剧"比较确切。这种提议得到张锡荣的肯定,于是,他们才正式将此剧种命名为"坠琴剧"。不久,那些人又跳出来反对,两股势力争执不下,最终导致停演。从此,说唱团被迫恢复演出曲艺。

1998年,省歌舞剧院著名曲艺作家张九来应邀至柘城县采写戏剧《黑老吉》,受柘城县说唱团"坠琴剧"的启发,把该剧的唱腔设计为坠子,琴书和河洛大鼓,起名"曲艺剧",且在河南省第七次戏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曲艺剧《黑老吉》的成功上演和获奖再次启发了柘城县说唱团的几位老演员,他们多次商量重新成立坠琴剧团,但终因财力不足而搁浅。2002年,该团重组坠琴剧团,再次推出"坠琴剧",很受观众欢迎,年演出场次在200场以上,被称为驰骋乡村的一支文艺轻骑兵,得到柘城县委,县政府乃至市委宣传部的一致认可。2005年被市委宣传部列为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之一。《中国文化报》,《河南城乡经济报》,《商丘日报》多次报道了该团的事迹;同时,《商丘电视台》,《柘城电视台》为该团制作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2006年,团长朱云阁投资5万元购置移动舞台车和舞台演出设备一套,仍以演出坠琴剧为主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再次做大做强。2007年,县说唱团被命名为商丘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在,柘城县坠琴剧团正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农村演出市场上,为广大农村居民送去了欢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