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倒石堆 |
释义 | 解释倒石堆(talus)是指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的锥形体。它的范围大多不超过几百平方米,但有时也能形成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的巨大倒石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成带状。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倒石堆的物质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落时较大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但有时受气浪作用,使小颗粒岩屑的搬运距离较远。当倒石堆进一步发展时,山坡坡度也就愈趋变得平缓,崩塌作用逐渐减少,崩塌的碎屑也变小,所以倒石堆发育的后期,其表面的堆积物通常是比较细的岩屑。而倒石堆体上方的崩塌面往往是倾角很大的节理面、片理面、劈理面、层理面或断层破碎带等。 相关条目语言 文化 汉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