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可夫传 |
释义 | 图书简介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从1942年8月起到战争结束,一直担任最高副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在筹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将领,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远大的战略目光、冷静的判断力、大胆果断的作风,在现代战争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苏联红军中最著名的统帅,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目 录01 成长中的红军战士 贫苦鞋匠的儿子 国内战争的洗礼 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独有钟情于坦克 02 战争的乌云逼近 哈勒欣河之役 进入战略层面 仓促的战争准备 03 骤至的狂风暴雨 抗击第一波恶浪 会战斯摩棱斯克 04 列宁格勒保卫战 拘狂澜于既倒 稳固保卫列宁格勒的基础 05 俄罗斯无路可退 莫斯科陷入危境 决不允许后退一步 反攻优势之敌 06 斯大林格勒的雪野 聚焦伏尔加河畔 转折性的反攻 07 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 希特勒的拼死之搏 莫斯科的祝捷礼炮 08 将德军逐出国土 横扫乌克兰 第一号胜利勋章 “巴格拉季昂”之剑 09 迅雷之势的挺进 抢渡维斯瓦河 进入德国境内 10 攻占柏林的荣耀 厉兵秣马大战前 红旗插上国会大厦 11 东方与西方的“蜜月” 主持德国投降的仪式 与艾森豪威尔的友谊 12 走下战场后的沉浮 不屈的个性光辉 陷入政治旋涡的元帅 不适合的角色 还历史以本来 基本信息·语言:简体中文 ·出版时间:2008-04-01 ·版次:1 ·总页数:338 ·印刷时间:2008-04-01 ·印次:1 ·字数:200000 ·ISBN:9787807245186 ·大小:16开 ·装祯:简装 ·纸张:胶版纸 图书摘要01 成长中的红军战士 贫苦鞋匠的儿子 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幅员辽阔但并不富裕。 在莫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有一个普通的穷村落,名叫斯特列尔科夫卡村。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就在此呱呱落地。 朱可夫的父母都是第二次结婚。在此之前,他们分别都有过一次婚姻,但结婚后不久就丧偶了,没有留下孩子。他们结婚那年,康斯坦丁已经50岁,乌斯季尼娅也35岁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名叫玛莎,比朱可夫大两岁。 父亲康斯坦丁·安德列维奇是个穷鞋匠,终年走城串乡,朱可夫很少能见到他。母亲在一家农场干活,劳动强度很大,但工资少得可怜。由于家里太穷,朱可夫的母亲不得不另外找活干。每年春、夏季和早秋的收获季节,她都在地里拼命干活。秋收之后,她就来到县城,替人把食品及各种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村的商人那里,运一趟能挣1个卢布到1卢布20戈比。 1902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天气格外寒冷。因为收成不好,打下的粮食只能吃到12月中旬,朱可夫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朱可夫的父亲和母亲挣的一点钱,除去买点盐和面包,再加上还债,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 患难见真情,淳朴善良的俄罗斯人愈是在困难时刻,愈是能够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关爱的高尚品德。邻居们的日子尽管也都不太好过,但是他们看到朱可夫一家的艰难生活,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不时送去稀粥或是白菜汤。其实在农村,类似这样的相互帮助并不少见,这充分体现了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俄罗斯人友好团结的优良传统。 人物生平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Zhukov,GeorgyKonstantinovich 俄文:Георги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Жуков,公历1896年12月1日(儒略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43.1.18),。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