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党鸿辛 |
释义 | 党鸿辛(1929—2005),汉族,广西北流市人,中科院院士、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两弹一星”功臣。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学科的创建人之一、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学报》名誉主编。他破解了中国制造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信号传递问题的技术难关;参与了“实践一号、二号”和“尖兵一号”等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基本信息党鸿辛(1929—2005),汉族,广西北流市人,中科院院士、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两弹一星”功臣。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学科的创建人之一、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学报》名誉主编。他破解了中国制造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信号传递问题的技术难关;参与了“实践一号、二号”和“尖兵一号”等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研制“两弹一星”有功人员表彰大会,党鸿辛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出席了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人物生平1929出生在广西省北流市隆盛镇。 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在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至1998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学报》主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7月到河南大学工作,任河南省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研制“两弹一星”有功人员表彰大会,党鸿辛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出席了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6岁。 个人贡献概要党院士是我国固体润滑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坚持科研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向,在固体润滑学科建设和润滑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国防军工高技术领域重点型号建设中的特殊润滑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成功地研制出了数十种服务于军工重点型号性能各异的特殊润滑材料,包括“331工程”超低温高速齿轮润滑材料的研究,解决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问题;“109”任务和“直九工程”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分别解决了控制鱼雷进攻方向和运行姿态的舵机蜗轮蜗杆组件的摩擦学问题和六种直九飞机配套的特种摩擦材料的国产化问题。针对摩擦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应用研究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一系列摩擦学的重要规律,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 60年代初期,针对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当时国外润滑材料研究的发展动向,党鸿辛同志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固体润滑的研究。这以后,作为该学科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学科,为这一学科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几十年的研究积累,使其在固体润滑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贡献他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应用研究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总结了一系列固体润滑的重要规律,如固体润滑转移膜的生成及其与耐磨性的关系;不同固润滑组分之间的协同润滑效应;PTFE的结晶构造与抗磨性及机械强度的关系;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润滑性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研究结果奠定了固体润滑学科的基础,并对指导新型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解决工程技术中的润滑难题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固体润滑的研究”为题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 在物理和化学作用对润滑效果影响方面的贡献在固体润滑过程中,表面物理和化学作用对润滑效果有着决定性的重要影响。党鸿辛同志及时把握住了这一方向,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典型固体润滑剂PTFE和MoS2在与金属的摩擦过程中,在金属表面上氟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对转移膜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在MoS2转移膜中,MoS2层状晶体呈基础面平行于底材表面择优取向,与金属底材的粘附产生于层状晶体的基面上;提出了聚四氟乙烯磨檫机理的物理模型;探讨了石墨等固体润滑剂与ZDDP等添加剂在摩檫表面上协同形成复合润滑膜的作用机理;稀土化合物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改性作用机理;利用分子轨道理论探讨了石墨MoS2润滑性能的结构本质等。上述研究结果对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国际摩擦学会主席Jost.H.P教授认为这是摩擦学研究的二十五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于198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在中科院成立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后的贡献 自1987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起 ,他一直担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与实验室主任一起,把握摩擦学已从传统的力学,机械学的研究转向摩擦化学与物理的趋势,选定摩擦表面的化学与物理为研究方向开展了材料表面状态,结构,组成与摩擦学性能关系以及环境介质的影响,纳米摩擦学等属国际前沿并符合国家需要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实验室一直围绕着这一主要研究方向,团结协作,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科研成果,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实验室在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进行的多次评审中,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之一。1999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应用研究方面,党鸿辛同志结合学科特点,注重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配套研制了数十种性能各异的特种润滑材料,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31工程”三级火箭氢氧发动机中液氢蜗轮泵的传动齿轮工作条件极为苛刻,如果没有有效的润滑,则运行时齿轮会因高速高负荷下的摩擦而产生局部高温、使齿间发生粘着和破坏,导致火箭发射失败。党鸿辛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问题的技术路线,并最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固体润滑膜。多次的成功发射实践表明,该润滑膜性能稳定,技术可靠,解决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问题,该项目先后获得了8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8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排名均为第一)。 在重点军工项目方面的贡献“109 ”和“直九工程”是我国“七.五”期间的两项重点军工项目,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委托,分别要求解决控制鱼雷进攻方向和运行姿态的舵机蜗轮蜗杆组件的润滑问题和六种直九飞机配套特种润滑材料的国产化问题,这几种材料都是型号建设中无法替代的重要材料,由于使用工况极其苛刻,对所研制材料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党鸿辛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指导并参加了部分具体的研究和实验工作,所研制材料的性能全部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已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了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鉴于党鸿辛同志长期以来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1988年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在民用工业设备方面的贡献党鸿辛同志还注重解决一般民用工业设备的润滑问题,为国家研制量大面广价廉的先进润滑材料,其所参与发明的白色润滑成膜膏和PEP润滑涂层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获得了9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和9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个人排名第二)。 获得荣誉他本人先后在国内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16项(已授权5项)。 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6项。在这些获奖项目中,党院士绝大部分都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课题骨干。 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1999年作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社会评价品质高尚党院士是一名品质高尚、人格伟大的科学家。在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无数科研人员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经过无数次试验,制造了中国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没有设备,他们就用旧机床进行改造;没有材料,他们就用废品改制。记得在国家决定研制人造通讯卫星时,党院士和战友们接到一项特殊的研究任务———寻找特殊的润滑材料。“那完全是从无到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经过10年的时间,他和战友们最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固体润滑膜,解决了卫星发射的关键问题。 节约简朴作为我国固体润滑研究领域的权威,党鸿辛在圈内早已是声名赫赫。可是党鸿辛却始终过着简朴节约的生活。他的生活标准出乎意料的低,在他看来,有床睡,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 然而,他给大家的帮助却是慷慨无私的。党鸿辛心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辛苦,想给他们增加些生活补贴,但却不容易解决。他便拿出自己的钱发给大家,还笑着说:“在实验室我的工资最高,那我就给大家发点加班费吧!” 他住的地方离实验室有几公里。他每天都提着那个使用多年的暗红色布书包步行到实验室工作。考虑到他已年过古稀,且又是著名专家,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学校专门为他配备了一辆汽车,而他却坚决推辞。在学校领导一再坚持下,他使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后,又将汽车交还给了学校。 工作为重70多岁的他仍每天坚持步行到校工作,而且风雨无阻,还乐呵呵地说:“步行上下班可以锻炼身体。”,有一次,雨下得很大,他坚持要自己回家。学生看不过去,就跑到学校外给他叫了辆出租车,回来时他已经打着伞,踩着水走了好远。大家哄了半天,他才坐进去,满脸不乐意地说:“大家都忙,我不想麻烦大家,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党鸿辛一生以工作为重,很多时候就顾不上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了。最让他愧疚的事莫过于延误了儿子的病情。 那一次,他的实验室正担负着国家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那天他很忙,下班后没能按时回家,儿子突然患了小儿麻痹高烧不止。直到深夜,他从实验室回来,看到儿子烧得通红的小脸,摸着儿子滚烫的身躯,才心疼地抱起儿子往医院跑。然而,由于耽搁了最佳治疗时机,孩子落下了残疾。坐在孩子的病床前,看着孩子的病腿,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儿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为国家操劳,不但未抱怨,长大成人后反而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他说:“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科学精神。他实事求是,从不人云亦云,凡事都要亲自去探究,做得比说得多。2004年2月27日上午,正在修改学生论文的党鸿辛突发心脏病昏倒被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并没有真正“闲着”。坚持将实验室一批急需整理的申报材料整理完。在医院他仍时刻惦着实验室,做完心脏手术仅仅两个月,就坚决转回学校医院。有一天竟躲过了医护人员的监督,溜出了病房,颤颤巍巍地爬上三楼实验室。当见到惊呆了的师生时,他却灿烂地笑了…… 悼念老人伟大的中国院士党鸿辛,不幸于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6岁。老人将他 一生投给了事业,一生朴素、严谨。为中国的科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名流千古!中国人民将永远记铭记他、悼念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