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党坝镇
释义

党坝镇距平泉县城32公里,总面积224.3 平方公里,23个行政村,27095口人。辖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党坝村。“平铁”、“平青乐”公路、 “遵小”铁路跨越全境,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信息顺畅,水、电资源丰富。

区划沿革

1956年置党坝乡,1958年并入幸福公社,1961年析置党坝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9年改镇。1997年,面积224.3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党坝、大石胡、四十亩地、永安、暖泉、刘巴店、煤岭子、黄木沟、朴家院、南沟门、四家、秦家店 、围场沟、大吉口、西杖子、大块地、龙泉、山子后、庄河庆、二泉地、党杖子、大东沟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党坝。

代码130823106:~201党坝村~202大吉口村~203大块地村~204秦家店村~205围场沟村~206西杖子村~207龙泉村~208煤岭子村~209朴家院村~210南沟门村~211四家村~212黄木沟村~213党杖子村~214大东沟村~215山子后村~216庄河庆村~217二全地村~218付杖子村~219暖泉村~220刘巴店村~221永安村~222大石湖村~223四十亩地村

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含有丰富的铁、煤、钼、铜、灰石、莹石等矿产资源和山杏、松蘑等野生资源,清水鸭蛋、野生小鱼、黄木沟、大石湖苹果远近闻名。小黄山风景迷人,龙女洞乐趣无穷。 古迹有南沟门村金代石俑。自然风景区有黄木沟天然溶洞。瀑河、平(泉)大(青河)公路过境。

历史

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翰大海。清代以来,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天之骄子,更是把这条连接沈阳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通道,看做是神化了的皇权路,康熙大帝驻驿承德避暑山庄,常常经过八条山川到平泉巡游,故御称平泉镇为“八沟”,是历史以来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文化遗址

曾经发现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已经列入省级保护遗址名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花子洞”,位于党坝镇二泉地村南500米处。2008年10月31日,平泉县文保所与平泉县建设局联合组织人员对该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划定遗址的保护界线:以洞口中心为基点,向西10米至暴河东岸,向东50米,向南向北各40米。为使“花子洞”省级遗址切实得到保护,目前,该镇已经成立了由平泉县文保所、建设局、党坝镇文化站、城建所和二泉地村委会组成的三级“遗址保护领导组织”。

经济发展

土地面积39707亩,果园面积2866亩,实有林地面积6950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66元,2008年截止5月末实现财政收入360万元。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40天。“平铁”公路横贯东西,“平青乐”公路纵穿南北,“遵小”铁路跨越全境,村村通公路,交通运输便利。信息便捷顺畅,水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

党坝镇党委、政府立足人文、资源、区位、交通等四大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市场兴镇”三大发展战略,全镇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到2008年5月末新建食用菌示范园区9个,其中百亩食用菌生产园区2个,50亩以上标准化食用菌园区4个,占地450亩,全镇食用菌总量达到360万盘(袋);畜牧养殖业实现了由分散养殖向规模效益型发展,建畜牧养殖园区2个,发展养殖大户45户,实现牛存栏1200头,羊8000只,猪1500头,禽类20000只;建80亩地冷棚西红柿、150亩陆地菜及20亩地暖棚设施菜园区3个。工业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矿冶、建材等为支柱企业的新型工业生产格局,建有铁选厂1家,砖瓦厂3家,石料厂4家,铸件厂1家,莹石矿1家,方解石矿1家。

近年来,党坝镇广大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抓党建,夯基础,保稳定,促发展,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