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村革命烈士陵园 |
释义 | 周村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周村市区东隅。1948年3 月解放周村后开始筹建,1949年初建成。以后又陆续扩建,最后面积达25100 平方米。1984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市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1948年3月12日,中共周村市委书记、 市长李荆和同志率领市直机关全体工作人员随解放军进入市区,战火的硝烟还未散尽,市委就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首先要埋葬好在解放周村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筹建烈士陵园。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广大群众在村街干部的带领下,把散葬在太乙门外,桃园村、石庙村的烈士遗骨逐具迁来周村。农民把准备建房的青砖、石灰推到了工地,工人、店员、市民主动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挖墓穴、运建材、忙得有时忘记了吃饭,一时出现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人和事。这样经过了上下结合数个月的紧张施工,革命烈士陵园落成了。在陵园大门两测嵌有砖雕挽联,上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千秋万世表英烈;下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浩气长存壮山河。横匾是:永垂不朽。 关于挽联的字句,两个上下联的下半句笔者记忆无差错,下半句没有争议。上下联的上半句即上联的上半句:全心全意为人民,也没有争议。下联的上半句虽然与上联的上半句字数一样多,但总使人感到对仗不够工整。为此笔者与原区志办公室主任鲍泽春同志反复查阅过多种资料,领教过多位老同志都没有搞清楚,只有暂时存疑,等日后查到原记录,再作纠正。另外,还有一事需要交待,即建国初期的“浩气长存”烈士纪念碑是何人书写的问题,近几年,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很有搞清楚的必要。为此,笔者于1989年访问了原职工学校教导主任温瑞庭同志,他是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的老同志,历任芙蓉街小学教导主任、下河高小教导主任,最后担任职工学校教导主任。是建国初期周村历史的亲历者之一。他说革命烈士陵园筹建之初,市长李荆和同志,教育科长吴强同志就十分重视烈士纪念碑的书写问题。当时周村中小学教师中的书法家不少,例如比较有名的李伯升老师、杨国瑞老师、于百瑗老师都写了碑文字样供领导选用。由于李荆和市长、吴强科长都是益都四师毕业,书法造诣,欣尝水平都很高,一致认为这几位老师的字写得很好,但都很规范,缺乏豪爽的风骨,看起来没有精神。最后选定的是周村市傅家庄小学语文教师李象汝书写的颜体字“浩气长存”竖写纪念碑。李象汝老师出身剥削阶级家庭,桓台县校场西家坡人,李象汝字景璧,自幼跟随父亲读书写字,国画特别擅长,尤其是牡丹,笔者小时得到他一张16开水墨牡丹,见者无不称奇,可惜在解放周村时丢失了。他写的字有筋有骨,洒脱、俊秀。很受李荆和市长、吴强科长称赞。1998年原教育科老科员孟昭千同志还记得这段历史。他说温瑞庭老师说得很对,我们都是亲历者。温老师可惜1991年去世了,记得这段历史的人在世的不多了,搞文史资料应该立足抢救,把可贵的史料记下来,传给后世。孟昭千同志说当时吴强科长特别赞赏李象汝老师写的“浩气长存”烈士竖碑,吴强科长说这字写得苍劲有力,深得颜体字之真谛。又讲李象汝老师在反右前坚决离职回到家乡当了中医先生,给人看病不收诊费,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为牛鬼蛇神,迫害致死,一代书法家、画家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