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
释义 | 简介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重庆市中医院于1959年9月正式与重庆和平医院合并组建而成,是重庆市唯一的集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制剂、信息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单位。 医院规模医院现分渝中区一号桥、小什字和道门口三地,一号桥和小什字院部将于年内搬迁到江北南桥寺,搬迁后医院将分布为南桥寺院部和道门口院部。医院业务用房面积11万平方米,开设病床1300张,设临床科室30个, 医技科室12个。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皮肤科),国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专科6个(皮肤科、神内科、针灸科、妇科、肾病科、肿瘤科),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皮肤免疫研究室),市级医学和中医药重点学(专)科9个,卫生部诊断鉴定机构2个,市级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3个,市级研究所2个和市级临床质控中心1个。目前,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针灸学会和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均挂靠在该院。 医院设有重庆市中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办有全国性刊物《中医急症杂志》。医院有在职职工1145人,其中高级职称24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名中医30人,医学博士11人,硕士81人,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导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国家和省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42人。医院拥有大型数控放疗系统、核磁共振、螺旋CT、1000毫安多功能数字X光机、全自动生化、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医疗设备总值1.5亿元。年门诊量68万人次,来诊病人分布全市40个区县、市外及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历史沿革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是在市委市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重庆市中医院新近合并组建而成的我市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市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制剂、教学、信息研究为一体的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中心,是卫生部审定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国家中医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承办有国家级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是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和重庆市针灸学会挂靠单位。 追溯历史,重庆市中医院是一家跨越三个世纪、具有107年悠久历史的知名医院。合并前的重庆中医研究所,前身是1902年法国方济各.玛利亚修女会创建的仁爱堂医院,后与1943年成立的陪都中医院、1945年成立的劳福医院合并,于1955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重庆市第一中医院,196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建为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原重庆市中医院前身是1896年英国人创办的仁济医院,1950年政府接管成立重庆第三人民医院,1955年组建为重庆市第二中医院,1985年经市政府批准改名为重庆市中医院。历史的脚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的人们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工智能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保健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实现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定》中,做出了将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和原重庆市中医院合并组建新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的决策。从此,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崭新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为我市中医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科研成果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因名医荟萃和首创中医急症工作而享有盛誉,在中医学科建设、中药剂型改革、人才培养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以吴棹仙、龚志贤、张锡君、史方奇、陈枢燮、黄星垣、曹良仁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全院有7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四个科研制剂被批准为国家级新药,6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其中参麦流向液技术被杭州正大青春宝制药集团和四川雅安制药厂采用,所生产工艺的参麦流向液年销售值达8亿多元;新药丹桃合剂转让给重庆希尔安药业,获围让费300万元,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近10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面上级重点课题40余项,协研项目 12项,现有在研课题25个。在科研制剂改革方面,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配方和工艺独到、疗效优良的中药制剂,如参麦注射液、三生注射液、丹桃合剂、丹栀口服液、长青胶囊、寄生乌梅片等,现有院内制剂21种,200余个品种。 获得荣誉 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 明建设 地址地址:渝中区北区路1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