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力构造学
释义

定义

重力构造学研究在重力影响下的岩石变形过程及其结果的地质学科。

从物理学角度来讲,由于重力势的降低所产生的构造变形总特征,统称为重力构造。重力作为一种体力是无所不在的,因而,重力构造的分布是极为广泛的。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上都有表现。其中,地壳上部层次的重力滑动构造-岩体或岩体构造在重力作用影响下向下坡滑动所形成的构造变形分布最为广泛,是最常见又最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重力构造类型。

历史起源

第一阶段(1799-1888),主要是现象的描述和局部构造的认识。重点放在褶皱的成因上,把褶皱作用解释为岩体沿倾斜面向下运动的结果。

第二阶段(19世纪末-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通过西平宁山、阿尔卑斯山等地区规模巨大的推覆构造研究而向前推进的。

第三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代中期),通过典型的重力滑动构造实例分析和模拟,开展了重力构造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对重力构造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综合,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更加强调了重力在造山和塑造最终构造型式上的作用。重力不稳和密度不均、重力势和空间势、孔隙流体压力和有效应力等一系列物理学上的概念,大量引入构造地质学中。重力构造演化的理论模型和比例模型也相继提出。

第四阶段(60年代中期-现在),随着对海洋和大陆的地球物理探测等调查工作的开展,发现和认识了大量的拆离断层、犁式断层、薄皮断层等和其它各种形式的伸展构造组合。不同尺度上的界面在构造变形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更多学者关注。特别是60年代开始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对重力构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研究对象

(一) 重力滑动构造

重力滑动构造作为一种构造型式来说,一般是指地质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宏观滑动面或具一定厚度的滑脱带向下滑动,以简单剪切变形方式为主。重力滑动构造常由下伏系统、润滑层、滑动面(勺状断层)、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五部分组成,也称重力滑动构造的五个结构要素。

(二) 重力扩展构造

重力扩展构造是指地质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屈服压扁和侧向扩展。它也是导源于重力的体力,并与重力势能的释放相伴生,最终结果也使形体的重心降低。但它与重力滑动作用有明显的区别:重力滑动作用一般是沿着宏观滑动面或具一定厚度的滑脱带向下滑动,以简单剪切变形方式为主,而侧向重力扩展作用则是通过物质的内部运动,或沿着透入性面分层塑性流动的结果,物质运动是水平的甚至可以逆坡向上。所以,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限制了扩展作用的进行,只有塑性较大,可以在自身作用下扩展和压扁的岩体,扩展作用才比较明显。

(三) 垂向重力构造

垂向重力构造包括生长、压实和挤出等以垂向运动为主的重力构造。这些构造虽然只在重力构造作用控制下,物质以垂直上下的运动为主,但它们仍与侧向水平运动密切相关并伴生出现。而这些构造本身又有许多亚类,如生长构造中有沉积盆地构造和生长背斜。盆地构造中可伴生有滑脱背斜、滑落背斜;而生长断层又伴生有滑动段阶、反向断层系及滚动背斜。压实构造中又有与基岩凸起有关的披覆背斜和与不同沉积物的压实有关的礁体压实构造及砂体压实构造。而挤出构造包括岩盐底辟构造、泥岩底辟构造和岩浆底辟构造等。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重力构造研究起步较晚。马杏垣领导的北京(武汉)地质学院嵩山科研集体,自60年代初起,通过对河南嵩山地区中晚元古宙五佛山群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研究,强调了重力在构造变形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实践并结合国外大量研究实例,提出了重力不稳和密度不均可作为构造变形驱动力的观点(马杏垣等,1981),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省区均发现有规模不等、性质各异、类别繁多、分布广泛的重力构造(马杏垣,198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