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肿瘤微波治疗仪 |
释义 | 微波技术背景70年代后期,经皮穿刺微波凝固疗法(PMCT)开始用于外科手术中止血和组织切割。1988年日本留米大学第二外科首先进行微波凝固灭活肿瘤疗法的实验,取得成功,并在日本全国推广。日本福冈市国立医院九州医疗中心300多例肝癌微波凝固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81%,5年后生存率69%,与手术切除相差无几。1996年4月微波凝固疗法获准列入日本国医疗保险使用范围。 1995年,我国解放军301医院在国内首先开展B超引导经皮穿刺微波肿瘤凝固治疗,177例肝癌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68.3%,5年生存率为57.8%,可与手术切除相媲美。 1998年,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江苏省肿瘤医院合作,将微波技术运用于肝脏的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微波灭活肿瘤的机理在B超、CT、MRI或X光引导下,把微波热凝电极植入肿瘤瘤体,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产生热量,当温度升到60℃以上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其不可逆坏死。 灭活的肿瘤组织可生产热休克蛋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肿瘤细胞扩散的作用。 高能微波热量可导致P53等基因改变,从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 肿瘤治疗仪的特点相对射频来讲,热效率高,手术时间短,一般10分钟就可消融直径5cm的肿瘤,减少术中风险及病人痛苦。 凝固体积大小可控 先进的水冷循环微波治疗技术可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痛苦小、负担轻、也不会烫伤穿刺通道 数字式控制系统设有多重的安全保护功能,可靠性极高,针道创伤小,出血少,愈合快。 多路微波输出:根据临床需要,增加发射源,可布置多路治疗电极,凝固治疗较大的实体瘤,每路治疗电极的功率可根据治疗病灶的大小单独可调。 脉冲微波发射方式能增强微波的穿透深度,有助于增大凝固的范围。可通过计算机直接控制先进的液晶屏显示,便于人机交互,操作简便。 与B超、CT等设备及其影像工作站集成任意图像保存,强大的病例档案管理系统和图文工作站,以利于临床研究和病历存档。 便于手术远程指导 治疗范围适用范围肝癌、肺癌、骨癌、乳腺癌、子宫肌瘤、前列腺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等实体性肿瘤 适应症因心、肺、肝功能等原因不能实施手术的原发性肿瘤 确诊手术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肿瘤 病人拒绝手术 转移瘤 术后复发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