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忠义街 |
释义 | [介绍]位于江阴南门的忠义街,始建于清代,北起平冠桥,南至八字桥,全长680米,是 江阴城 通往南部的主要道路之一。忠义街的命名,来源于原南门城楼上的“忠义之 邦”石额. 沿忠义街一路南行,远离喧嚣的小街,陈旧的沿街住宅,这里是江阴的老城南.几十年前,南门一度是江阴繁华的区域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门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受到冷落.位于江阴南门的忠义街,始建于清代,北起平冠桥,南至八字桥,全长680米,是 江阴城 通往南部的主要道路之一。忠义街的命名,来源于原南门城楼上的“忠义之 邦”石额,可以引 出明末清初江阴守城81天的壮烈故事。 [资料]据邑志记载,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江阴在君山以南跨乾明、演教两寺故址修 筑城池,围 地600余亩筑起土城。南唐改县为军,军城周围13里。唐末江阴筑建城 门四:延庆、钦明、通 津、朝宗。 ? 朝宗门即为南门。宋人杨蟠有《朝宗门》诗曰:“百尺楼高四望中,云深一雁度长 空。人间砧 杵催寒事,郭外笙箫逐土风。天带江山元自好,地流河汉忽相通。丹心 直北看飞雪,往往随花 入帝宫。”俞壹有一首《重修朝宗门集句呈王宰》:“兹城 实佳丽,上与浮云齐。回望川之阴 ,津途去不迷。一旦起楼高百尺,城高跨楼满金 碧。朱门峨峨临九衢,一片彩霞迎晓日……” ? 元朝平定江南后,痛恶城廓,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各地拆除城廓,江阴也不例外。元至正年间 (1341-1368),朱洪武、方国珍、陈友谅等起兵反元,各县因无城池,防守困 难,元顺帝下诏 修筑城墙,江阴人黄傅率乡民就原址修筑简陋的土城。 ? 到了明代,朱元璋平定江南,改用砖石修筑城墙,后来又绕城拓浚护城河,南门还 建了水关。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1),江阴砖城续筑完工,周长9里13步(约5205米)。 第二年,倭寇来犯, 四乡遭灾,城内无恙,乡民纷纷逃入城中避难。知县钱鹤洲出 城会战,在九里湾中埋伏,为倭 寇所杀。清顺治二年(1645),江阴军民守城,南门 也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攻守战事。 ? 据清韩《江阴城守纪》载,清军攻打江阴城久攻不下,便移营南门外十方庵,阎 应元派千 名勇士,手执短刀或板斧,出南门冲入敌营,杀伤清兵千余人。等到清兵 其他营来助战时,千 名勇士迅速退入江阴城内。于是,清军强令十方庵僧人向城跪 泣,陈说利害,劝说早降,没有 效果。派降将刘良佐同阎应元对话,劝说阎降清, 阎应元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话未 说完城头一声梆响,火箭齐发,刘良佐 连忙骑马逃走。于是,清军在江阴城外抢掠得百姓家木 箱千余只,在十方庵后搭起 将台,高与南城门齐。清军十王坐在上面,用上将4人,亲军240人 护卫,指挥清兵 猛攻东南城角。守城主将阎应元看到十王在高台指挥,命部下对准十王放炮命 中, 清军十王及左右当场毙命。 ? 后来,江阴军民守城81天,终于弹尽粮绝,被攻破城池,兵民无一投降,遭受屠城 之惨,这就 是江阴“人心齐,民性刚”,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一段历史。 ? 此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江阴百姓,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如增加江阴的生 员(秀才)录 取名额等,以安抚民心。在整修城楼、加固城墙完工后,驻节江阴的江 苏学政姚文田书写了“ 忠义之邦”为南城门额,“仁让古邑”为北城门额。于是南 门对直的一条街称为忠义街。 ? 姚文田所书“忠义之邦”四个大字,每字两尺见方,雄浑有力。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修城时 ,知县金咸请邑人张锡龄临刻于石。1937年冬,江阴南城门为日寇炮 火击中,毁去中间“义之 ”两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县长方骥龄入城, 命其秘书孙俊在补写了“义之”两 字。后来,国民党江阴县党部书记吴宗渊特赶赴 南京,得到蒋介石题写的“忠义之邦”四字, 回来后便请工匠勒石换上。方骥龄只 能将悬而未久的孙字,悄悄取下来毁去,并将残存的“忠 邦”两字,置于中山公园 南大门亭子内,供人观赏,该亭便称为忠邦亭。现亭中的“忠邦”两 字是1986年按 摹本重刻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