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弹波尔 |
释义 | 【弹波尔】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史籍曾译称弹拨尔、丹布尔、丹不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弹拨乐器的一种。指板较长,有十六个品位,五根铜弦分三组定音,ggd1gg或d1d1gd1d1,音域大三个八度。两根外弦为主奏弦,三根内弦为伴奏弦,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国庆节观看了各民族歌舞联合演出后,所写的《浣溪沙》下半阕中的两句。词中提到的于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是古今歌舞盛行的地方。多才多艺的维吾尔族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音乐和歌舞方面尤为突出,不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人幼童,都酷爱歌舞,素有“歌舞之乡”的称誉。新疆等地古代称作“西域”,据历史记载,新疆龟兹(今库车县一带)的乐舞最早传入内地,以后又传入于阗乐、疏勒乐和高昌乐。《西京杂记》记载,于阗乐在汉代初年已成为宫廷 中节日的活动项目。据汉高祖宠姬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在出宫后谈到宫中娱乐时说:“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于阗(今和田县)自古以来民间歌舞兴盛,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说:“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尚音乐,人好歌舞。”并说龟兹的“管弦伎乐,特善 诸国”。隋唐时期,西域诸乐都被列为宫廷的九、十部乐中,每逢盛会都要进行演奏。 弹布尔的历史较为悠久,相传在十四五世纪时,已有演奏弹布尔的著名民间艺人。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载:“丹不尔刻桐为体,以大匏为槽,……直柄,面平背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柄上设二铁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纳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这一记载与今日广泛流传的弹布尔略有不同。清代《新疆图志》(卷四十八)也载有:“铜弦谓之弹普”。弹普即弹布尔。这种乐器最初流行于南疆,正式记载见于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书中记述道: 古代乐师阿布都热合买·加米的音乐老师曾在当时演奏弹布尔独奏。乐师买乌拉纳·沙依甫 ·伯力合,他手持弹布尔弹奏了《伊拉克戈壁木卡姆》,令人神魂颠倒。18世纪末,弹布尔传到北疆和东疆。如今已成为天山南北广大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弹弦乐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弹布尔多件,琴身全长114厘米~141厘米,共鸣箱面宽12.5厘米~14.4厘米,多为桑木或松木制,蒙以桐木面板,五个T形轴左二正三,张五条钢丝弦。但有的也独具特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赠予的一件弹布尔,全长119.3厘米、面宽14.4厘米,通体嵌以黑白相间的骨制图案花纹;中国音乐家协会赠予的一件弹布尔,全长123厘米、面宽12.5厘米,红木指板上嵌有骨饰,琴杆和琴箱背部嵌以黑白相间的骨饰图案花纹,五个红木制弦轴则分列于左三正二;一件购自琴家郑颖荪的弹布尔,全长127.6厘米、面宽13厘米,骨制指板上刻有图案纹饰;最为引人注目的要算是轻工业部轻工业局赠予的一件弹布尔,通体由松木制成,全长124厘米,共鸣箱呈瓢形,蒙桐木面板,面宽13.3厘米,上开两个水滴形小音孔。琴头平顶、镶以骨饰。五个弦轴左三正二。琴杆表面为红木指板,上嵌棱形和三角形骨饰,缠有26个牛筋弦品。五条琴弦,其中四条为钢丝弦(每两弦一组),低音弦用丝弦。竹制琴马。琴杆和琴背均嵌以黑白相间的骨制图案花纹。此琴制作精细、外表美观,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弹布尔的外形,像一个安了长柄的葫芦水瓢。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用桑木、核桃木制作。共鸣箱呈半梨形,蒙以桐木或白松薄板为面。 琴杆较细而长,顶端为琴头,平顶无饰、呈方柱形,不设弦槽,上置T形弦轴。琴杆表面为按弦指板,上缠弦品。张金属弦。弹布尔因流传地域的不同,而有南疆弹布尔和北疆弹布尔之分。 (1.南疆弹布尔: 是流传最早的弹布尔,属于高音乐器,至今它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形制。琴身全长130厘米左右。共鸣箱用一整块桑木先挖制出腹腔,两侧壁厚3厘米左右,腹底厚约5厘米,面部蒙以桐木板而成,面板厚2厘米~3厘米,上部开有两个水滴形小音孔。琴杆细长,另用一块桑木制成。将共鸣箱和琴杆镶嵌粘接成一整体。琴杆表面待张弦后试音缠品,共缠有16 个品位,先用皮筋缠品,后改用丝弦缠品。琴头上置有五个T形弦轴,左侧有二,正面有三。张五条琴弦,先用黄铜丝为弦,后改为相同直径的钢丝弦。两条外弦一组同音,两条内弦一组同音,中间一弦一音,定弦为:g、g、c1、g、g或g、g、d1、g、g。外弦为主奏弦,用以弹奏主旋律,中弦、内弦为共鸣弦,可奏出各种伴奏和声。音域g—g2 ,有两个八度。 使用牛角拨片弹奏,音量较小,但音色清亮、柔美。流行于南疆喀什、和田、库车一带。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2.北疆弹布尔: 是18世纪末由著名民间艺人穆哈默德·毛拉等人,将南疆弹布尔带到了北疆伊犁。后经北疆民间艺人的改革,音色由清亮变为丰满、浑厚,属于中音乐器。它随着北疆“十二木卡姆”而广为流传,并遍及东疆一带。用核桃木或桑木制成,琴身全长147厘米左右,共鸣箱较大,除琴杆的指板上缠有18个丝弦品位外,在共鸣箱的面板上也粘有8个~10个竹制高音品位。在琴杆周围和共鸣箱的背部,用贝壳或驼骨镶嵌出各种装饰图案花纹。张五条钢丝弦,定弦为:G、G、d、G、G。音域G—g2,达三个八度。主奏弦G—d无品位,音域中d—g2之间的半音齐全,是弹奏旋律范围。演奏时,右手食指绑钢丝指拨弹奏。音色明亮、浑 厚,富有地方特色。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麦昔若普”上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乌鲁木齐 、伊犁、鄯善等北疆、东疆各地。 3.中音弹布尔:20世纪60年代,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改革制成中音弹布尔。琴身全长缩短为110厘米。琴杆用桑木制作。共鸣箱背板用九块有美丽花纹的核桃木薄板拼合而成。指板上嵌有29个塑料音品。张五条琴弦(也有设六弦的,每组各两弦),主奏弦用31号细钢丝为弦,共鸣弦用29号钢丝弦,有时五条弦都用30号或28号钢丝弦。定弦为:g、g、d1、a、a,由于主奏弦a到d1之间增设了四个品位,指板上的高音把位从d3以下,也增加了四个品位,从而使音域扩展为g —g3 ,达三个八度。这种弹布尔,还将原来面板上的音品,改嵌在延伸下来的指板上,并在共鸣箱上增设垫板,弹奏时右手腕部不再接触面板,使发音清晰、音量增大。长期以来,专业音乐团体都采用这种中音弹布尔,将它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中,与它配套使用的,还有一种琴身较短的高音弹布尔。) 弹布尔一般多为坐姿演奏,右腿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斜立,琴头朝向左上方,共鸣箱置于右腿近腹部处。右手腕部接触垫板,手掌接近琴马,击弦点在马子至上方3厘米之间。在北疆和东疆广大地区,将钢丝指拨绑于右手食指第一关节处,即可在主奏弦上单向弹奏,又可在弦上往复弹拨。在南疆则不用钢丝指拨而采用牛角或塑料拨片弹奏。左手以 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拇指奏和弦时也偶尔使用,根据乐曲的需要,可以自由灵活地上下移动、变换把位。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右手有弹、强弹、拨、双弹、滚弹、琶弹和扫弹等,左手有平按、拉弦、上下滑音、上下颤音、打音、泛音和揉音等。弹布尔擅长演奏热情奔放、节奏鲜明的民间音乐,曲目十分丰富,主要为《乌扎勒》、《奥夏克》和《木夏乌热克》等“十二木卡姆”中的曲调。较著名的独奏曲有《艾介姆》、《林派特》、《三只雁子》、《沙巴》、《祖国是花园》和《给母亲的歌》等。著名演奏家有于三江·加米、黑牙斯丁·巴拉提和库尔班江·乌买尔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