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C大调弦乐五重奏 |
释义 | 舒伯特和莫扎特都有C大调弦乐五重奏,舒伯特的作品号为D956,被认为是他的遗作;莫扎特的作品号为K515。一般指更著名的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 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1828年秋,舒伯特病情已经加重了。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仍写下了两首惊世骇俗的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956》《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960》。前者是舒伯特室内乐中的扛鼎之作,后者则堪称是贝多芬之后最好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的遗作。 舒伯特最著名的室内乐作品中,《鳟鱼五重奏》被灌录23次,《死于少女四重奏》被灌录14次,《单乐章弦乐四重奏》被灌录14次,《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被灌录13次,而这首《弦乐五重奏》只灌录过9次。这首作品较少被演出,可能是由于其长度。如果完整演奏全曲需要55分钟左右,不演奏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反复部分也要47分钟左右。另外一个原因是曲中有很多“交响曲化”的艰深段落,对于乐手的耐力和技巧是非常大的考验。 这首五重奏为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而作。比起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更加浑厚、丰富,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死亡的不祥预感以及他固有的乐观精神,情感起伏很大。不论从写作技巧还是精神层面来看,它都是室内乐作品中永恒的瑰宝。 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常被评论为舒伯特晚年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但对不少古典音乐欣赏者而言,却听不出这首作品为何伟大,甚至不认为它是一部悦耳的音乐。比起舒伯特的另一首五重奏"鳟鱼",这首D.956的名气与受欢迎程度恐怕差得很远。其实我认为欣赏这首作品最大的障碍是在"乐曲长度"和"歌 唱般的旋律较少",所以如果从头开始呆呆的听,便觉得不容易入耳,注意力也很快分散了。但如果有适当的导聆,能够抓住乐曲的重点,一旦你听出它们了,我想 便会对这首乐曲爱不释手! 先总论这首五重奏。D.956的编制是在弦乐四重奏外再多加一把大提琴,这样的安排使得乐曲的低音部被增强,而且还可以有两把大提琴之间的对话,因此在D.956中交响化的旋律比重明显增加了,白话的说,就是不同乐器的声音交错变得比较复杂。 再总论这个演奏版本。Rostropovich和Melos的演奏是所有D.956录音里时间最长的,达到了58分钟,这么长的原因其一是他们保留第 一乐章的反复、采完整版本演奏,其二当然就是"慢",如果说D.956是舒伯特对生命的挽歌,那我觉得很多乐段只有这个版本"慢"出那份味道,各位不妨在 下面注意这些地方。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一开始的主题给人略有不安的感觉,旋律不是特别优美,由缓而强,却彷佛隐含一种激动的挣扎(1分14秒)。但到 2分0秒 的时候,气氛突然转变,紧接而来的第二主题我觉得是舒伯特写过最美的声音之一,两把大提琴的重唱,我给许多朋友听过这里,还没有不为之陶醉的,在优美中又 带些凄婉,随后两把小提琴在高音部反复同一旋律,然后小提琴继续接奏出一G大调的旋律(3分27秒),气氛更为开朗,好好感受一下这里和声与旋律交融的歌 唱性吧!第 5分19秒 开始到 10分32秒 处是从头(呈示部)的反复,舒曼曾说这个第一乐章如果演奏反复需要20分钟是「如天空般无尽...」,现代很多演奏也都不再反复,但如果你已经很爱前面5 分钟的音乐,我建议你一定要再听一遍,但如果你没耐性,也不妨跳过继续听。10分32秒 至 14分3秒 是乐曲的发展部,从 14分3秒 进入再现部,一开始我们听到的主题都再出现,但调性转移让音乐的色彩变得阴暗,听起来比较"闷",最终在一个小高潮过后安详的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是音乐创作上的奇迹。大钢琴家鲁宾斯坦在听过卡萨尔斯的演奏之后,要求要在他的葬 礼上演奏这个乐章,而他也确实如愿了。尽管现在的我是如此的喜爱这个乐章,但我也不会忘记第一次有人向我推荐这个乐章,而我听到以后是如何的失望。也许很 多人会和我一样,想象"舒伯特式"的死亡会是一段多么优美安详的天籁般的旋律,但是没有,几乎没有旋律,只有小提琴好似破碎的三个、四个一组的音反复出 现。你必须先让耳朵适应这种心理想象的落差,才能去感受舒伯特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建议您挑一个平心静气的时候来欣赏,因为这不是那种优雅的慢板,它或许 不能让你听着听着把烦躁的心沉淀下来,烦躁的时候听它只会觉得太慢、太单调、太冗长,它是一个孤独的、自我呓语的慢板,让你愿意把平静的心灵交付给音乐, 为舒伯特与自己交融的生命落下两行清泪。从演奏技术来说,小提琴的第一主题太简单了,简单到要为这些乐谱上一模一样的音符加入表情是件太困难的事情,因此 不少名家的演奏也流于把此处拉的像音阶练习曲般草草交代过去,这样的诠释当然无法令人感动。但Melos的处理非常成功,他们用极慢的速度把这段话说清 楚,每个声音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好像秋风无力的扫过落叶,又好像彷徨的人跨着蹒跚的步伐,不知要走向何方。然后这黯淡的平静却突然被低沉的颤音打破 (5分52秒),压抑的情绪彷佛崩溃一样倾泻下来,小提琴奏出痛苦的旋律,其它乐器打着激烈的节奏,特别要注意听的是大提琴以三组三连音加一个长音的十连 音节奏,重复在这个段落出现,好像心底最阴暗一面不断激起的回声。然后音乐的动力慢慢消失,到了 8分50秒,音乐潜入完全的黑暗,但舒伯特总是让你在最黑暗的时候又看见光明,自 9分56秒开始,这是第一主题的变奏,我们虽然听到比较成形的旋律,但还是断断续续,好像心情在很慌张的游走,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 12分28秒 音乐才回到开始乐段的平静,不过这种平静仍不过是压抑住内心不安的表像,当听者以为乐章就要这样平静的结束时,不安终于冲破了防线(15分08秒至23 秒),倏的一声,才再度归于宁静。不知道舒伯特此时所想的,是否真的就是面对死亡? 第三乐章是一个诙谐曲,气氛活泼热烈,交响风格很强。然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三段体的中段,舒伯特却安排了一个降D大调"持续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自 4分13秒至 9分04秒,这一个反差极大的段落,Melos和Rostropovich以近乎慢板的速度演奏,竟奏成了舒伯特最动人的安魂曲。这段音乐的宗教升华意味 不言可喻,其中甚有管风琴式的音色与和声出现(6分19秒至51秒、7分42秒至9分04秒),带领听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四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冲劲十足,而 1分01秒 开始的第二主题,是段优雅又带有轻快舞蹈韵律的旋律,实在美不胜收。4分0秒第一主题再现,4分58秒进入发展部,8分46秒第一主题以加快的面貌再次出 现,紧接持续加速的终曲部(9分20秒),把乐章带入结尾的高潮,但就在结束时,舒伯特没有以持续的强C音结束,而是插入一个升半度的降D音,然后再以渐 弱的C音结束,这让结尾气氛急转直下。是不是舒伯特在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终乐章的热烈就遗忘了前面三个乐章个苦痛呢?或者终曲的热烈也不过是暂时压抑住苦 痛的浮光掠影罢了……? 莫扎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K515K.515和K.516堪称是一对优秀的姐妹篇,不过姐姐是优雅活泼的,而妹妹确是忧郁感伤的。K.515的第一乐章以两个外声部——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作为开始,中间的声部持续的发出C大调的和弦。然后,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换着角色,以C小调重复着振奋人心的第一主题。在技巧上,第一主题呈现部非常新颖,主题从较低的音区移到高音区,从一个声部移到另一个声部,得到了突出的强调。同时,这种将分成数段的主题分布在各种乐器上的作曲技巧,以直接的方式传递出旋律的扩展感和空间感。第二、三乐章是行板还是小步舞曲,专家间有着激烈的争论。第四乐章是一首回旋奏鸣曲,写的非常老练。在这里,你能感觉到对位因素和精湛技巧毫不费力的融合,觉察到优雅的音乐冲动和富有动力的个性浑然一体。 与之相对,K.516中弥漫着一个以全音阶或半音阶延续的下行音列,让人听了心里十分不好受。这种悲情有时十分明显,有时则处于背景之中,构成了一幅阴暗、但不乏诗意的境界。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两件乐器被分为两个三重奏组:第一组是两把小提琴和第一中提琴,第二组是两把中提琴和大提琴。它的第二主题保持在G小调上,显得更为阴沉和焦灼,它主宰着这个最令人激动和最不同寻常的乐章的发展部。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富有强弱的对比和旋律的中断并行不悖,与传统的小步舞曲形式没有任何共同点。第三乐章激动人心柔板小提琴被加上弱音器,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呈示部,一个是再现部,它们仅被一个小节所连接,所产生的沉重感令人难以释怀。第四乐章的快板之前有一个柔板引子,引子之后是一个复杂而形式不太明朗的回旋曲。 1787年,莫扎特完成了C大调五重奏K.515和g小调五重奏K.516,它们连同一首由c小调管乐小夜曲改编的五重奏K.406一起出版。这两首无可置疑的伟大的五重奏再一次反映了莫扎特惯于在同一时期内构思两部截然相反、互相对比的作品的习惯。C大调五重奏是莫扎特所有四乐章器乐曲中规模最宏大的,总长度达到1149小节。 在莫扎特写作的20多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 C大调弦乐五重奏(K.515) 1:第一乐章:快板 I. Allegro 2:第二乐章:行板 II. Andante 3: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4:第四乐章:快板 IV. Allegro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