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 |
释义 | 出版信息作 者:李红玲 著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 版 次:1 页 数:184 字 数:240000 印刷时间:2011-12-1 印 次:1 I S B N:9787030330932 内容简介本书以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和科技事业管理实践,分别从民族地区的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对其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效率和配置方式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并结合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从民族地区科技合作、民族地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等多个维度,对民族地区的科技资源开发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从事科技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管理者等。 目录丛书序 序言 上篇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中国民族地区科技财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规模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弹性分析 第三节 案例:科技竞争力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财力资源配置 第三章 中国民族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内涵与其战略意义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 基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民族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绩效分析 第四节 案例:民族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第四章 中国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下篇 第五章 中国民族地区的科学普及 第一节 科学普及:概念、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民族地区农村科普服务的有效供给 第三节 案例: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科普工作调查 第六章 中国民族地区的科技合作战略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技合作战略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技合作战略的主要模式 第三节 基于两个知识转移模型的民族地区科技合作战略反思 第四节 案例:云南省普洱市的科技合作战略 第七章 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第一节 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 第二节 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的趋势及政策建议 第三节 案例:云南白药集团的民族特色科技资源开发与创新 第八章 中国民族地区科技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第一节 民族地区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现状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长期性的战略重点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目前已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多个自治县(旗),另外还建有12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不仅关系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2年1月14日,,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把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为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他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①。 (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尚显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有数据显示,2008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同样在2008年,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学生达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①。 但是,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与非民族地区,尤其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继续拉大趋势。2009年,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4%②。近30年来,虽然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为全世界所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八七计划”期间,全国348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及非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257个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则主要为民族地区。2009年,民族地区尚有1955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54.3%③。 这些都是经济问题,而现实中经济问题总是与政治问题混合在一起。高度看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提出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带领各族群众更好更快地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缩小乃至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印证 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指导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就以马克思“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述为依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探索也有了新的突破。 1988年,学者R.Lucas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在未来时间内“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一论断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P.Romer、G.Becker等一批经济学家也分别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劳动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这种新的增长理论给人以收益递增的希望,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激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兴趣,进而形成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理论,即知识和人力资本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知识经济报告》,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形态,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997年,中国科学院发表《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庆典演讲中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三件事情使得1998年被中国学者称为“知识经济年”。同样是1998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年报》中指出,“现时代的经济不仅是建立在实质资本及技能的累积上,更是建立在信息、学习和知识的吸收改造上”。总之,世界各地政府和学者都认识到,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知识成为社会进步和财富增加的主要源泉,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作为“引擎” 不论是做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是纵向追踪某一区域的发展态势,我们都不难发现,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依存性。 近年来,国家科技部连续发布我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以2008年为例,该年全国综合指数比2007年提高了3.62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从各区域的情况看,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四区域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处于第一类;江苏、辽宁和浙江等地处于第二类,其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40%);处于第三类的为山东、福建等地,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40%),但高于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为40%的地区。而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内蒙古、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则位于第四类,综合指数在40%以下。西藏则由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30%,独自处于第五类①。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科技力量薄弱,其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其整体状况仍低于社会期望。2004年年末,我国民族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4%,但是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却占全国的47.7%①;2007~2009年,全国各地区GDP排行榜中,九大民族聚集地区②均占据了最后10席中的7席,人均指标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见,我国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按照从东到西的方向,成递降梯度排列:西部民族地区的科技基础比东中部地区更为薄弱,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与其科技综合实力共同形成“双低”格局。因此,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科学技术发挥“引擎”作用;区域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少数民族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运用科技的力量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协调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进步,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的关键目标。 三、加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是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关键 (一)科技资源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的基础科技资源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③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的集合。当前研究中,学者们一般认为,科技资源体系由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个方面组成(表1-2)。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科技资源不仅由包括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等资源所形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条件,而且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出,即科技成果。 同所有其他资源一样,科技资源的第一特征是它的稀缺性。科技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资源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来源不同,科技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它来源于人类社会,明显带有人类活动产物的特点。科技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资源虽然都主要来源于人类劳动的过程与结果,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但是它们服务于不同的活动。科技资源服务于科学技术活动,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技资源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能够创造精神财富,它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推进人类劳动条件改善的一种要素集合。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科技资源还是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工作存在不足 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学科领域、过程、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组合与使用①。当前我国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配置规模、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其中,配置规模主要是表征科技资源配置的总量,即一定时期投入了多少科技人员、科技财力,从总量上分析比较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配置结构主要是指科技资源配置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如在投入的科技资源中,国家投入了多少,企业投入了多少;配置方式则是指运用计划配置、市场配置或是混合配置等①。科技资源开发则是对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存量进行发现、培育和利用的过程。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早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检验。近年来,民族地区科技意识逐渐增强,科技投入越来越大,希望通过科技发展来促进经济进步。而结果却显示,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一方面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仍然相对稀缺,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资源浪费、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例如,2006年少数民族聚集省份甘肃省,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5%,远远高于湖南(0.71%)、河南(0.64%)、河北(0.66%)等省份,与广东省(1.19%)相差无几;而其科技产出明显低下,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后②。这说明,我国民族地区科技实力不足,与其科技资源配置不当有关,即各类科技资源往往被分配并运用到了并不恰当的科技活动主体、学科领域或科技活动过程中,妨碍了区域科技发展进程。 不仅如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并创造了自己民族特有的传统科技。仅以医药为例,就有藏医药、彝医药、傣医药、苗医药、佤医药等几大体系,此外,还有更多生产生活中的科技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但是,由于对大量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导致民族地区科技资源存量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难以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现实生产力。 总之,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实力落后;同时,民族地区科技管理存在着科技资源配置不当、科技资源开发不力的问题,并由此导致民族地区科技综合竞争力不足。综上,本书将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对其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和配置效率,以及当前的主要科技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解读与评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科技管理理论对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研究的不足,也可以用民族地区管理实践对现有科技管理理论进行检验。同时,还解释了民族地区科技、经济、社会与政策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政策间的协调提供了帮助,对当前民族地区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