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12月。 实验室-科研领域实验室主要工作是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传能转能、植物对环境应答、植物生长发育和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会带动包括高产、高质、高抗逆品种的培育,开发植物野生资源和功能分子的应用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 实验室-科研成果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在Nature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在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对环境适应的机理、水稻根系发育功能基因、植物干细胞维持、花粉发育囊泡运输、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等核心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成果。 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匡廷云院士,实验室主任为种康研究员。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首席研究员22人、其他研究人员43人、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86人,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精干研究队伍。开放实验室包含3个学术方向不同却又有密切关系的三个研究中心: 实验室-机构部门光合作用研究中心:源于1978年成立的光合作用研究室,1998年成立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要探索光合作用功能调控的分子机理。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光合膜蛋白和膜脂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生物发生的功能基因组学、藻类光合放氢和光合作用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以及植物功能离子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现有研究人员2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中心主任:卢从明研究员。 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由原细胞与基因工程、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和植物化学等研究室组建而成。主要研究植物生殖与发育、抗逆、细胞分化和植物次生代谢等过程的分子调控,克隆植物有用基因并开发其在农、医和环境等领域的利用。现有研究人员3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含院士)9人。中心主任:林金星研究员。 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0月。重点研究小分子功能化合物,特别是与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抗病和抗逆反应有关的次生代谢物、激素及多肽等的功能,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上探索植物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现有研究人员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中心主任:刘春明研究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