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
释义 | 形成过程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 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举行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其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下旬鄂东特委和鄂东军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汪奠川、戴季英等,集合突围出城和散处黄麻两县与该区南部的工农革命军战士,编成一支七十二人的队伍,携长枪四十二支,短枪十一支,突破敌人层层封锁,战胜重重困难,转战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不久,根据湖北省委指示,将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 打回黄麻1928年3月下旬,木兰山地区敌情日益严重,加之桂系军阀与国民党混战,黄麻地区暂时出现空隙之机,第七军决定由木兰山打回黄麻老区。4月5日,戴克敏、徐其虚率一个分队11人,先行进至黄安(今红安)清水塘戴克敏的未婚妻家,得知民团团长郑国图率30余人驻黄安紫云区戴家村,戴克敏的家也在此地,于是决定突袭该敌。恰在这时,戴克敏之堂兄亦持一支驳壳枪赶来参军。他们一举歼灭民团,击毙团总,缴枪20余支。随后,檀树岗之敌闻风而逃。数日后,戴克敏派程启光回木兰山将全军3个分队接回黄麻老区。 工农革命军返回黄麻不久,敌第十八军又加紧了对革命人民的进攻,到处安设据点,实行严密的控制和“清剿”。虽然当时形势十分险恶,但第七军在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和掩护下,顽强地坚持着斗争。为了摆脱强敌的追击,部队经常活动于鄂豫边界,利用两省军阀行动不尽一致的空隙和矛盾,跳来跳去,辗转游击。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光山南部的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地区条件很好。该地处于两省三县边界,当时无敌正规军驻扎,湖北的反动军队越界活动,一般是朝发夕归,不常驻留;而且这个地区与黄、麻两县的七里、紫云、乘马等区毗连,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当地贫苦群众在黄麻起义胜利的影响下,积极要求革命。工农革命军到这里活动,既可以利用敌人的空隙得到较好的休整,发动群众,开辟新区工作;又可以保持与黄、麻老区的联系,支持老区人民的斗争。 于是6月2日,在水口寺附近的观音堂(对外称清水塘,旧房已被敌人烧毁)召开了清水塘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创立根据地。这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鄂豫皖最早的反映。清水塘会议后,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党的正确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党和红军终于在鄂豫皖边区建立起第一小块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柴山保。 柴山保是当时光山县西南部的一个保名,位于大别山中段腹地。主要村庄有柴山集、河南湾、梅花、程七、杜湾、王岗、崔店、湾店、胡子石、陈德祖、尹家咀、大吴家、细吴家、曹湾、胡河……南界湖北的麻城和黄安。第七军到达柴山保时实际只有72人,主要骨干有吴光浩、曹学楷、吴先筹、晏仲平、江竹溪、倪志亮、江子英、戴克敏、王树声、詹才芳、邱江甫、徐其虚、廖荣坤、戴季英、陈再道等。嗣后,黄麻起义的领导人郑位三、陈定候、陈文候、吴焕先、石生才、王秀松、徐朋人等也相继来到柴山保。 七军首先进驻柴山保的河南湾,刚刚3天光景,黄安豪绅方晓亭勾结桂系陶钧十八军的一个营,自长冲扑来。吴光浩将部队分作3人一组、5人一队散伏于驻地四周丛林中,待桂军进入伏击圈后,一阵洪亮的号角吹响,第七军以72人战胜桂军一个营,缴获驳壳枪3支,打响了开辟柴山保的第一枪。 红军改编1928年7月,第七军在柴山保尹家咀召开大会,总结开辟柴山保以来的工作,讨论今后党的组织、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和土地革命等问题,并作了一系列决议。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将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部队,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师党代表有,曹学楷任参谋长,陈定候任政治部主任,还成立了司令部。全师约120人,分编为4个大队,对外称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