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单城镇 |
释义 | 单城镇为地名,我国同名乡镇主要有: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城镇,该镇位于单县中部偏西北, 地处东经116°63′,北纬34°49′,总人口112094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市单城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全镇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万人。 1.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城镇(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自然状况 主要经济状况 强镇由来)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特色产业 食用菌种植业 造纸业 葡萄栽植业) 1.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城镇历史沿革单县城池(现单城镇辖地)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成周时期,故址在今单城镇南1公里处。明嘉靖二年(1523年) ,黄河决口,旧城淹没。明嘉靖五年(1526年)乔迁新城址,即今单县城。1926~1933年,全县划6个区,此地为一区。1935~1937年6月,撤区设10个“乡农学校”,此地属琴山乡农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撤乡农学校,改设为城关区。1945年7月,单县城光复,始建区、乡政府,此地分属城关区和北平区。1949年10月, 城关区政府直属湖西专署,为丙等县。1953年8月,撤销湖西专署,城关区划归单县,同时改称城关镇。1958年9月,称卫星人民公社。1984年2月,复称城关镇。1985年9月24日,城关镇更名为单城镇。 地理位置单城镇位于单县中部偏西北, 地处东经116°63′,北纬34°49′。以单城镇现驻地为中心,东南到张知楼,东北到前、后黄楼,分别与孙溜镇、李田楼乡相邻,南到石饭棚与沙河林场接壤,西南到鹿湾,西北到吴六,分别与莱河镇、谢集乡交界。单城镇是单县城所在地,镇政府驻县城东关街西首路北,为单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珠(海)公路(105)国道穿越镇中西部,定(陶)砀(山)、单(县)虞(城)、单(县)曹(县)等公路均贯穿镇境,交通便利。 自然状况地处北温带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较平坦,略呈西南高东北低,坡降2%左右。 镇区海拔一般在42.9米左右。东西最大距离10.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0.4公里,总面积37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10公顷。河流属淮河水系,源近流短,皆为排水性间歇河,境内主要河流有莱河(汉王河) 、嘉单河、东沟河,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镇区地势低洼,遇有大雨,排水缓慢,所有坑塘,日降200毫米即达蓄水极限。土质以轻沙壤土为主,兼有少量风沙地和盐碱地,城南农田为高产田,城北较强,城东稍次,城西为蔬菜基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芝麻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业已成为该镇的龙头产业。自然植被较少,主要是野生草本植物,人工植被主要是蔬菜、瓜果、粮食作物和多种林木等。覆盖率为16.7%。 全镇辖6个副科级办事处, 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5个城区派出所,28个行政村,37处中小学校, 总人口112094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88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5‰。 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满族次之,多聚居在回汉居委会,总人口225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共有姓氏164个,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年,该镇国民生产总值210万元,1978年为921万元,2000年为1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2.8∶48.3∶28.9。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00万元,年末城镇居民各项存款为2.8亿元。该镇农业以种植蔬菜、瓜、果,工业以塑料、窗纱、罗底、真空制镜、糖果等制造业,第三产业以商贸、建筑、运输、饮食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境内现有省、市、县属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50余家,为促进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镇由来该镇人均纯收入一直名列全县各乡镇之首。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创安工作先进镇、山东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全省党建工作先进乡镇、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先进镇、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镇、发展多种经营先进镇、蔬菜生产先进镇、财政自给先进镇、经济体制改革先进镇、综合治理先进镇、卫生工作先进镇、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文明建设先进镇、科技工作先进镇、红十字协会先进单位、科技兴农先进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4次荣获全县全面工作先进单位。 大事记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单州为单县,单县从此定名至今。 明嘉靖二年(1523年),黄河决口,单城淹没。 明嘉靖五年(1526年),新建单县城竣工,县治北迁新城址,沿用至今。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在单城镇牌坊街中段建百狮坊,被称为天下一绝,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 ,徐桂立等3人在单城镇开设“三义和”羊肉汤馆,为全国闻名的地方名吃单县羊肉汤开创之始。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黄水浸入城中,房舍坍塌无数。 清咸丰四年(1854年),知县卢朝安修护城河。 清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程绳武修护城提。 1921年,全县大雨,大水冲开西北城角,城内水深丈余,街巷行船。 1936年10月,吴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单城镇最早的中共党员。 1938年3月初,中共城关区委成立,首任区委书记魏钦公。 1945年7月5日,湘西军分区和单县大队收复单县城。 是年冬,在古琴台址修建湘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并在塔南侧修建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占地10公顷。1946年初,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1952年进行整修。1985年5月重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词:湖西革命烈士纪念塔。1986年4月25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等省、地领导来单县参加湖西革命烈士纪念塔落成揭幕式。 1946年7月9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一部进驻单县城,单城镇千余群众夹道欢迎。 1948年12月20日,刘伯承、陈毅司令员来单城,驻单县公安局,并题词留念。 1949年2月,湖西地专等机关,迁驻单县城。地委驻单城镇小隅首西街朱家大院;湖西专署驻葫芦峪街路西朱家大院;军分区驻原县街;县委、县政府驻东门里路北孙家大院、周家大院;城关区驻戏楼后孔家大院。湖西专署撤销后,县委、县政府、武装部分别移驻原地委、专署、军分区驻地,城关区移驻原县政府驻地至今。 是年10月, 城关区直属湖西专署,为丙等县。1953年8月,湖西专署撤销,城关区改属单县人民政府。 1950年秋,单县第一处回民学校在西关建成。 1951年,县、镇政府发动群众将城墙、城楼全部拆除,并在其废墟上修建了12米宽的环城马路,四城门重建了新桥。 1952年9月, 朝鲜人民军访华团代表来单县访问,在单城镇文化广场召开大会,县直机关和镇居民2万余人参加了大会。 1953年1月,原城关区农业社长王福田获国家“爱国丰产模范”奖。 1972年9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来单县,视察了南店子大队。 1982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行来单县视察,赞誉西郊无籽西红柿的培育人任忠宽为“西红柿大王”。 1985年1月24日,单城镇回汉行政村组织62名农民赴北京观光旅游。 1988年3月,单城镇率先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实行管区干部责任制。 1990年2月,单城镇水泵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1年,单城镇民族武校组织的“蓓蕾武术表演队”参加了济南国际传统武术表演和北京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受到国内外武术名家高度赞扬。 1992年2月, 中共菏泽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单城镇政府及南店子行政村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受到大家好评。 1994年11月9日,山东省首届民间武术馆(校) 比赛在单县举行。单城镇民族武馆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集体基本功表演第一名,共获金牌22块,夺金名列第一。 1995年8月23日,单城镇第一小学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7年6月18日,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单城镇考察指导工作。 1998年,单城镇窗纱专业村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吸纳县城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1500余人,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是年9月,单城镇第一小学教师朱宝兰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 1999年12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一行在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陈建国等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单县视察,并视察了单城镇蔬菜生产基地,同农民亲切交谈。 2007年12月29日,单城镇撤销,同时成立北城,南城,园艺三个办事处。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1937年粮食亩产39公斤,总产98.5万公斤。1949年粮食亩产65公斤,总产175万公斤。 建国后,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该镇西郊、回汉、冯桥等10余个村庄的农民多粮、菜兼种,几乎家家都有小菜园,当时已享有“流渠荡碧、蔬园生香”的美称。 1957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390万公斤,蔬菜总产400万公斤。1958年后,菜地改种粮食, 产量增幅不大。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产1237.9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 社员实际人均分配粮食179公斤,人均纯收入50.5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9.50元,比全省人均低2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镇党委、政府不断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全县率先搞蔬菜生产基地, 推广双季无籽西红柿种植,到1994年蔬菜种植总面积759公顷,总产量8000万公斤, 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200元增加到千元以上。1995年,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把蔬菜生产作为全镇增加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1999年相继在北城建起了农产品试种基地,引种了七彩椒、济南长茄等一批新、特品种;在东城建起了节水灌溉示范区和葡萄种植基地;在南城建起了双孢菇和“洋香瓜”试种基地;在单六、孙草庙建起两个占地百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日交易蔬菜达27万公斤,交易额30余万元; 组织了20余支700余人的蔬菜销售队伍,并在广州、武汉、哈尔滨等2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蔬菜销售办事处。2000年,全镇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占总耕地亩数的9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仅占可耕地的20%左右,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133公顷,占可耕地的75%, 共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村21个,建日光温室2500个,拱棚3万余个,年生产蔬菜3.25亿公斤,菜农人均收入3200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2000年底,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1170千瓦, 年末大牲畜存栏量5850头, 猪4967头,羊49489只,家禽20.49万只,实现农业总产值3.8亿元,其中种植业1900万元,林果业3166万元,畜牧业15834万元。 第二产业1949年,共有各类手工业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100人左右,年产值5万余元。“一五”时期,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发展手工业社(组) 10余个,拥有股金3万余元,从业人员300余人。1957年底,拥有织布、织袜、铁木、修配、罗笼、竹器、绳经、碾米磨面、土纸、编织10个行业,产品种类达30余种,从业人员984人。19 58年后,社(队)办企业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致使企业多数严重亏损。到1978年,镇办工业仅有农机、 石棉、 罗底、 塑料、标件、五金建材、烧窑7个工厂,年工业产值258.1万元,利税2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办企业开始振兴。1985年改称乡镇企业。1987年镇办企业发展到20家,从业人数2300人,年工业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40余万元。1988~1990年,镇办企业不断巩固提高,水泵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亚星集团名扬鲁西南。村办、联户办、户办、专业村、专业户多形式企业蓬勃兴起,西关塑料、董庄窗纱、权楼村的粉条名扬全国。90年代中期,镇办企业因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机制不活等原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举步艰难,一度跌入低谷。1997年以来,镇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外引内联,优化产品结构,通过采取租赁、拍卖、兼并等资产重组形式,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盘活了资产,企业逐步走出困境。2000年,全镇已形成塑料加工、真空制镜、窗纱生产、罗底加工、糖果制造、建筑、食品、肠线8大支柱产业,共有私营、联营各类企业13 49个, 从业人员1346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23亿元,年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创利税6569万元。名优产品主要有风味独特的传统名吃百寿坊固体羊肉汤、省、部优质产品鲁波牌QS型湿式潜水电泵、 流星牌牛肠、 羊肠网球弦、福牌医用外科肠线、TND-3000同板式交流稳压器(壁挂式) 系列产品等。先后填补了国家4项空白,曾荣获中国轻工业优秀产品一等奖、 省星火计划成果展览金奖、省科技兴鲁一等奖。1996~1998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第三产业清末、 民国初年,资本500元以上的商号90余家,饮食业有四合居、五福楼、聚英斋、兴盛、三义春羊肉汤馆等10余家,服务业有澡塘、客店、理发店、维修铺等36户,总从业人员400余人。镇内较大的座商主要经营京广杂货、烟、酒、糖、茶和土、特产品等,个别兼营钱庄,商品多为“洋货”,出口物资主要有猾子皮、肠衣、羊毛、鸡蛋、花生等。一般商人多摆摊设点或走街串巷叫卖。除本地商户外,山西、陕西、河南怀庆等外商占城内客商的60%。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乱、匪患迭起,商、 饮等业渐不景气,到1948年底,各店户不足30家,从业人员180人左右,年营业额12万元。 建国后, 第三产业一度兴旺。1955年,有个体商户1119户,1579人,资本10.73万元。1956~1957年,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各商户均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 境内共有100余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产业日趋繁荣。 1987年底,全镇共有集体和个体商户7617个,从业人员10190人,年营业额4680万元。90年代后,镇办商、饮、服务业实行集体承包和私人承包,个体私营户异军突起,步入发展快车道。为优化发展环境,镇会同县各有关部门新开和拓宽商业街道6条,建成三大批发市场、五大贸易市场。到2000年,基本建成古城、新城、内环、外环路、围棋式商业城,尤其是新拓宽的湖西路,长5公里,西关街、胜利街长2公里,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店铺相连,与其他商业街形成第三产业网环。共有商业店铺、饭店、旅馆、理发店等1.5万余家,从业人员3.1万人,年营销额4.82亿元,创利税9869万元;共有营运285户,总产值5006万元。 特色产业单城镇境内原有国营和县属集体企业50多家,第二产业的迅速崛起,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私营企业的兴起,逐步形成了九大优势特色产业。 塑料制品、屠宰、制镜业:回汉村塑料加工业,以废旧塑料再生加工为基础,加工产品达10余种,年加工生产能力30万吨,实现产值2160万元,成为鲁西南最大的塑料再生利用基地, 被列为全国5个“废旧塑料再生利用基地扶植点”之一。该村回民占70%以上, 屠宰业由来已久,现平均日宰羊400余只,旺季日宰2000余只,年外销羊肉470余吨,销售收入400万元。近几年来,制镜业发展迅速,全村私营企业发展到500余家。 1998年拥有制镜设备200余台,从业人员800余人。年各业累计实现社会总产值2.7亿元, 人均纯收入4000元,上缴税金120余万元。2000年上缴税金135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 窗纱、渔网业:董庄村以发展窗纱、渔网、编织袋等私营经济著名,产品内销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外销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出口交货值550余万元。1998年, 全村有涂塑炉9座,拉丝机20台,织机2000台,固定资产原值3153万元,年销售额7000余万元, 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15亿元, 上缴税金116万元, 人均纯收入3600元。 畜产品加工业:1999年,百寿坊公司开发成功“百寿坊固体羊肉汤”,解决了中国历史传统地方名吃单县羊肉汤因不易携带,而难以推向外地市场的问题。1999年分别获得山东省农业科技博览会优秀项目奖、第五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外观图形设计专利。2000年,百寿坊公司有固定资产1180万元,占地26640平方米, 拥有员工260人, 已形成批量生产。山东康利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其前身系单县工贸合资医用制品厂)早在70~80年代就开发出羊肠网球拍弦、“春乐”牌医用外科肠线,填补了国内两项空白,产品誉满国内外。近年来,又开发出可吸收性无损伤胶原软质系列外科缝线高科技产品,业已通过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再次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专业生产外科缝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基地,产品行销30余个国家和全国各地,占全国出口总量和国内市场的80%。 粉条加工业:权楼村生产粉条已有50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粉条加工业飞跃发展,产品发展到两种规格10个品种,经济效益可观,已带动周围10多个村庄生产同类产品。2000年,全村拥有搅糊机470台,冷库2座,从业人员1700余人,其中雇佣500人。年生产总值8700万元,实现利税600余万元。 畜禽养殖业:1999年10月,吴崮堆村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建起集肉鸽、獭兔、肉兔、瘦肉猪、珍禽于一体的畜禽综合养殖基地,占地近2万平方米。 花卉种植业:1997年以来,四里埠村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2000年已形成以陈柳行为基地的花卉种植专业村。 主要品种有芦荟系列、南洋栅等100余个花卉品种,从业人员1200余人,人均增加收入2300余元。 食用菌种植业郭黄庄村于1999年开始发展双孢菇生产,至2000年已发展双孢菇棚800个,总产菇120万公斤,总产值280万元。仅此项收入人均可达1320元。 造纸业近年来,造纸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新华、神州、宏达造纸3个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原值7200万元,年产值2.2亿元,年利税1900万元,从业人员6130人。主要产品纸箱纸、新闻纸、羊皮纸等远销广西、广州、上海、北京及周边省、市、县。 葡萄栽植业近年来,黄楼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名优葡萄生产。至2000年,栽种面积33.3公顷。主要优良品种有:紫金香、85716、腾忍、石育3号、卢台8号、京秀、黑红提、无籽葡萄等。亩均效益由原来3000元提高到6000元。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兴学堂,境内始创建鸣琴书院,后改称学校。1949年,全镇共有小学12处,在校生13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39%。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78年(镇辖区有62个生产大队) ,有高中1处,初中14处,小学83处,在校生17551人,教职工84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8%。1980年,建起高标准教学楼15幢, 改造校舍444间。2000年,各中小学基本达到省级标准,“普九”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地验收。共有高、初中7处,小学30处,教职工902人,在校生近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学生巩固率均达到100%。多年来,共为国家输送各类人才18 473人。多次被地、县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镇、校改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员3210人。1978年以来,技术改造成果和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的有13项,荣获省、地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有:双季无籽西红柿栽培技术、流星牌网球拍弦、福牌医用外科肠线(免煮型)、鲁波牌QS520×60-5.5湿式潜水电泵、精炼棉籽油、 百寿坊固体羊肉汤等。先后填补了国家4项空白,有的属国内首创,各项技术指标达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曾多次被地、县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镇。 该镇是历史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都载歌、载舞、赏灯、赛灯以示欢乐。主要有舞龙、舞狮、旱船、竹马、独杆轿、高跷、河灯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艺术更加活跃和繁荣,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多次受到地、县表彰。 建国前,境内卫生事业十分落后,长期缺医少药,瘟疫流行。1944年,仅董庄村在一周内死于霍乱者竟达60余人。到60年代,天花、疟疾、霍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 1978年,除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外,有镇属医院1处,30个床位,医疗卫生人员95人; 镇村卫生室30个,赤脚医生109人。1987年底,农村卫生室增至41个,基本形成县、 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2000年,境内有地、县、镇属医院、卫生机构26个,个体诊所星罗棋布,共有各类医务人员1298人,床位788张。原单城镇人民医院升格为县级医院,现有高标准门诊楼、病房楼各一幢,总投资1344万元,总建筑面积9560平方米,床位150张,医务人员200余人。拥有热CT、动态心电图机、麻醉机监护仪、胃镜、大型X光CT、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定量检测仪、生化分析仪等先进成套设备,各种检测手段、防病、治病能力明显提高。1989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医院。 境内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建国前,诸如武术、摔跤、踢毽、高跷、拍线球、荡秋千等在境内广泛开展。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全会后,传统体育更加活跃,镇加强了组织领导,创办了民族武馆(文武兼备)和精武技击学校,习武者主要练拳、练刀、练棍、练鞭等。主要拳种有梅花拳、查拳、大洪拳,器械主要有枪、棍、大刀、剑、钩、叉、三节鞭、七节鞭、流星锤等。居民主要开展体操、健美操、气功、太极拳、门球、乒乓球等运动。单城镇民族武馆曾参加了济南国际传统武术表演和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 人民生活建国前, 境内土地贫瘠,农民衣不蔽体,长年糠菜度日,年人均粮食39公斤左右,人均经济收入不足25元。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度提高较快。1978年,人均年纯收入50.50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镇村各产业迅速发展,粮、棉、油等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初期,告别了瓜干面,小麦、玉米成为主食。 80年代中期,小麦粉成为主食。90年代,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生活过渡。199 1年,人均纯收入率先超千元。2000年,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境内各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沥青路),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8平方米,电话总量达6676部, 移动电话增至818部,闭路电视普及率达到95%,自行车、摩托车、机动三轮、汽车、客车等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共有摩托车11600辆,自行车43102辆,三轮车2391辆,小轿车40辆,客、货车142辆,电视机21000台,冰箱2310台。 镇村建设1949年,境内有地主大院20余个,寺庙50个,另有几处欧式教堂建筑。城区四关护城堤内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古街道纵横各10条。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为主干,其他街巷以此为依托通向四关出堤门出城。所有街道皆短而窄,宽度多在8~13米之间。 村庄道路宽者4米左右。建国后,共开辟、整修大小街351条,总长度31.5公里。 新建和改建永久性桥梁15座,总长度353米,城区建设总投资10余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上。2000年,城区已扩至18.5平方公里,新建水、电、暖配套高标准住宅小区供不应求,往日茅屋土舍已成为历史遗迹。乡村道路大为改观,实现了村村通沥青路。多次被地、县评为城区道路拓宽先进单位。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6年10月,吴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镇最早的中共党员。1938年3月, 首次组建中共城关分区委,魏钦公任第一任分区委书记。1949年10月,中共城关分区委直属中共湖西地委, 为丙级县党组织。1951年6月,改称中共城关镇委员会。1953年8月,中共湖西地委撤销,改属中共单县县委。1958年8月,改称中共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 1959年1月,改称中共城关人民公社委员会。1970年10月,建立中共城关公社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72年3月,撤销城关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复称中共城关公社委员会。1978年,党委下设党总支2个,党支部74个,共有中共党员1154人。 1984年2月,县进行机构改革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改称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1985年9月24日,改称中共单城镇委员会至今。2000年,镇党委下设3个党总支,81个党支部,201个党小组,共有中共党员2058人。 基层政权建设1945年7月,单县城关抗日区公所成立,是年9月改称城关区公所,陈东野为第一任区长, 治所在单城。1946年9月,因革命斗争形势需要,转入农村开展工作。1948年秋,城关区公所迁回县城。1949年10月,撤销城关区公所,组建城关区政府, 直属湖西专署,为丙等县。1958年3月,湖西专署撤销,城关区改属单县人民政府。 1956年10月,改称城关镇政府。1958年8月改称卫星人民公社,不久又改称城关人民公社。 1969年3月,改称城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称城关公社管委。1984年2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1985年9月24日,改称单城镇人民政府至今。 镇(区) 人武部: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城关镇(区)人武部直属湖西军分区。1953年9月,改属单县人民武装部。1958年8月后,相继改称为卫星公社武装部、城关公社武装部。1984年2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武装部。1985年9月,改称单城镇人民武装部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团组织1949年10月至1952年秋,先后成立单县城关区工人联合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单县城关区委员会、单县城关区民主妇女联合会。后随之撤销。1958年后,又相继建立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合会、工会、科技协会、红十字会、个体劳动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 现任镇党委书记:张福龙 现任镇长:王占华 人物简介陈勖(1441~1551) 字时勉,明代单城镇东关街人。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通政司参议、户部侍郎。武宗时,宦官刘谨倍受重用,号称“八虎太监之首”,威福擅权,朝士多趋附之。陈勖列举刘瑾不法罪状,冒死上书,弹劾刘瑾,因皇帝轻信刘瑾谗言,反将陈勖罢官削职回家。1510年(明正德五年),刘瑾因图谋反叛罪被处死,陈冤案昭雪,官复户部侍郎。1511年(明正德六年)病卒。皇帝下旨厚葬之。 李簧(?~?) 字以胜,号梅楼,单城镇东关街人。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优贡生,三十三年戊子科顺天举人,三十六年辛卯科进士,连中三元名震乡里,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著《史坦集》《退园集》《梅楼诗存》,蜚声故里。他生性耿直,淡泊名利。在翰林院任编修期间,因与权臣和?有隙,不愿同朝共事,闻母病,遂以亲老告终还乡。以陶渊明为师表,在家门上题有《退园》匾额,注云:“何人不泳南劾句,解印惟看此大夫”。病故后,入乡贤饲,为清一代名士。 朱世德(?~?) 字仁甫,单城镇人。家族富有,曾挂过双千顷牌。1824年(清道光四年) 科顺天乡试举人,报捐户部郎中。济南重修贡院时,一次捐银3000两,上级旌表他的家门,给其挂上“急公好义”的匾额。1853年(清咸丰三年),单县大饥荒,他开仓煮粥放赈。1858年(清咸丰八年),办团练,他捐款2000串,因募义勇镇压捻军有功, 以知府分发到江苏省候补又加道台衔。后为对抗捻军又两次捐出白银2万两,受到僧格林沁赏识,单县因此每次科考多取两名秀才。著有《樨香山房诗集》。卒后,入乡贤祠,谥号“孝靖”先生。 周自齐(1871~1923) 字子?,单城镇牌坊街人,出身达官世家。其曾祖父周鸣銮清嘉庆己巳恩科进士,后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祖父周毓桂,清道光丙戌科进士,后任广东雷州知府。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应京兆试,科顺天乡试副榜。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领事,外务部右丞、左丞,山东都督兼民政长、中国银行总裁、财政总长、 交通总长、陆军总长。1922年3月,署理国务总理。1922年6月2日,摄行大总统职务,是月11日,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周退出政界。1923年9月12日,病故于北京。 赵玉波(1887~1938) 字佩川,单城镇南关街人。1929年,任禹城县县长。1931年,回单县筹办单县中学,为第一任校长,开创了男、女生合校上课的先例,是30年代单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4年春,聘请中共党员高文甫到单县中学任教,在单中创建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34年秋,应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之聘,任保安司令部少将秘书主任。1938年11月15日,日军围攻聊城,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51岁。 吴筱 (1919~1939) 原名吴玉珠,字萧立,单城镇人,店员出身。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单县中共党组织第二批发展的早期中共党员,单城镇籍最早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单县特别支部委员、中共单县县委委员、县委宣传部长、中共苏鲁豫皖区党委宣传科长等职。 曾参与单县王集抗日军政干校的组织领导和教学工作。1939年9月16日,在湖西“肃托”事件中,被诬为“托匪”惨遭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葆琴(1916~1939) 字运宏,城市贫农出身,单城镇东关街人。1935年考入单县中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单城镇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37年,与魏钦公、吴筱?等在单城镇察院街组成单县抗日宣传队,经常进行街头文艺宣传,揭露日军暴行,以唤起民众团结抗日。1938年夏,日军侵占单城后,和进步青年下乡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初,任鱼台县县大队教导员。1939年秋,在湖西“肃托”事件中,被诬为“托匪”惨遭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傅啸峰(1914~1939) 又名傅运虎,单城镇南店子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单城镇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中国共产党举办的抗日军政干校。 历任指导员、中共辛羊区委书记、中共单县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39年9月,在湖西“肃托”事件中被害,年仅25岁。后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星南(1887~1942) 字寿长,单城镇东关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跟随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先后任132师参谋长、 副师长。1933年初,曾转战热河、察哈尔一带抗击日军,参加过著名的“喜峰口”战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单县。1939年底,被国民党山东第十一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朱世勤(后成为国民党抗日将领)任命为参谋长。1942年5月,在潘庄战役中中弹殉国。 刘雪庵(1913~1948) 字仁甫,单城镇西关街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单城镇早期中共党员之一。历任中共单县城关区区委书记、辛羊庙区区委书记、单县敌工站站长、中共单县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成武县县委副书记、县大队政委等职。1948年初,调成武任县委副书记, 是年5月17日,国民党新五军进犯成武,在随军转移中与敌人遭遇,不幸牺牲。 朱鸿铎(1874~1957) 单城镇南关街人。幼年好学,童试以县案首入庠,早年就读于京师学堂。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05年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投入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回国后,被推举为教廉方正,被选为山东省首届议会会员,继任山东堂邑县知事。建国后,曾任平原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山东省文史馆馆员、湖西专署清案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11月27日病逝。 陈东野(1909~1968) 单城镇王桥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单县情报站站长、单县城关区区委书记、区长、豫皖苏周口县副县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秘书主任、云南工程处处长、四川省建设厅第六工程公司经理、国家建工部第三工程局副局长兼西南第二工程局副局长、西南第二建筑公司党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批斗,含冤去世。1979年5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余慎(1916~1991) 女,单城镇西关街人。早年在济南郊区任小学教师。1937年11月,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历任中央军委编译处秘书、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教育主任、广州军区子弟学校校长、北京十一小学副校长,交通部机关党委组长、 处长、监委书记、政治部干部部负责人、组织部部长等职。1983年12月离职休养。1991年1月18日病逝。 王福田 1918年出生, 单城镇西郊王六村人。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带头办起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曾被中共平原省湖西地委命名为一等模范宣传员。1951年10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3年10月,参加了以贺龙为团长的全国先进模范人物赴朝鲜慰问团。1955年秋,任农业社党支部书记。1956年秋,参加了华东劳动模范代表会。1958年11月, 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后曾先后6次出席山东省农业战线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85年离职。 苗春亭 1919年出生,单城镇人。1937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共城关区委委员,中共单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湖西地委机关报《湖西日报》编辑、社长等职。1949年初,随山东组织的大批南下干部到达贵州省,历任中共遵义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书记,省工会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委员、秘书长。1956年后,历任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刘巍 1920年出生,字鸿德,爱国台胞,单城镇南关街人。早年就读单县第一小学,继入山东省第三职业学校、济南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军校(原黄埔军校)攻习炮兵。后分发山东沦陷区五十一军任炮兵营第一连少尉排长,后任炮兵三团高机连连长。抗战胜利后,经考选入南京陆军总部任少校参谋。1948年考入空军参大,11月随校迁台湾,后入多所高级军校并赴美国深造,在军中担任要职。1971年,退出军界,自筹交通公司,任常务理事。为推进家乡的文化和书画艺术事业,曾慷慨解囊赞助55万台币建起曹州书画院碑廊。闻家乡重印1929年版本《单县志》又慷慨资助。 魏钦公 1921年出生, 笔名力平。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初,中共城关区委建立,首任区委书记,是中共城关区地方党组织建设的开拓者、奠基人。历任湖西区党委《团结日报》社总编、中共单县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先后任华山、华砀、光罗县、光山县县委书记、县支队政委。建国后,调河南省委党校工作,历任教育科长、教导主任、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兼职河南省党史委副主任、社科联副主席、哲学学会会长,被选为河南省委第三届候补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贾萍 1924年出生,单城镇南关街人。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训练处秘书、冀鲁豫军区《战友报社》编辑、大冶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长、总政治部政工研究处助理员、海军政治部政工研究处处长、《人民海军》 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82年离职休养时为正师级。参加工作以来,曾2次荣立三等功,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刘长林 1924年出生,单城镇东关街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长、营教导员、师组织科长、团政治处主任、海军旅顺快艇基地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研究员、审判员等职。曾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1955年授少校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1962年后,曾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1983年7月离休。 贾世骏 1930年出生, 单城镇南门里王观堂街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赴朝参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军区歌舞团独唱演员、独唱组长、合唱队长、声乐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军区政治部艺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多次立功受奖。曾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了毛泽东主席《长征歌》《过雪山草地》,领唱了大合唱《祖国颂》等。同时还是作曲家,谱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和少儿歌曲。1986年10月离职休养后,被多所学校聘为顾问。 耿岫 1930年出生,女,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单县师范。曾任单城镇一完小教师、副校长、菏泽地区(市)小学语文学会理事。197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1983年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白施义 1932年出生,单城镇西关街人。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历任山东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党总支书记、山东省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市经济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1989年发表了《中国消费结构学》,是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中央出版系统“金钥匙”奖。主编的《现代农村经济辞典》在全国经济界受到赞誉,成为山东省经济界知名人士。 贾梦雷 1933年出生,笔名田上雨,单城镇南关街人,1948年,由南京地下党组织将其输送到江淮地委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底调滁县地委文工团。1953年调安徽省文联工作至今。历任省作家协会一等编剧、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美的奏鸣曲》 、 散文集《笑的权利》、电影文学剧本《情漫黄山》、大型话剧本《岁月人》、大型戏曲剧本《婴宁》等。还与他人合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万里征途》、大型话剧《大破天门岭》、黄梅戏《聊斋》、电视系列剧《孤女婴宁》《狐女红玉》《琴痴宦娘》等。 孟伯衡 1935年出生,单城镇南关街人。中共复旦大学纪委书记。1956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深造。 195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以品学兼优留校任教。1977年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 1980年授予讲师职称。1984年任外文系党总支书记。1986年后,历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党委办公室主任、校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 王启杰 1935年出生,单城镇东关街人。1951年8月考入平原省干部学校。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菏泽地区水利指挥部政工科副区级科员、设计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秘书,菏泽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共菏泽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菏泽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菏泽市工委副主任等职。 朱德馨 1937年出生,单城镇南关街人。上海市中医院院长。1950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成武一中。1956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深造。毕业后留上海第二结核病医院从事中药临床应用科研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发表了10多篇颇具权威的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认为他是中国开创中药麻醉的开拓者、创始人。1986年,被任命为上海市中医院院长,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王彦生 1938年出生,单城镇西关街人。空军某试验基地副司令员。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级专科学校一系学习。1961年被分配到甘肃空军某试验基地工作。历任助教、技师、助理员、参谋、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1984年任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在战斗和工作中多次立功受奖。1988年,被空军党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张忠阳 1938年出生,单城镇一完小原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江苏丰县人。1960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单县6~9届政协委员。1976年任一完小校长、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并获得园丁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从德普 1940年出生,单城镇人,1955年11月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单县工业局团委副书记、谢集公社团委书记、单县县委常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79年5月,调西藏工作。1981年3月,调回菏泽后,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书记。1986年后,历任菏泽地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菏泽地区工委副主任、菏泽市工委副主任等职。 任忠宽 1941年出生, 单城镇西郊赵花园村人。1959年参军入伍,197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郊大队队长、行政村主任、党支部书记。1975年培育成功双季无籽西红柿早熟新品种及栽培新技术。 1982年2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朱瑞银 1944年生,单城镇南旧关村人。中共党员。原单城镇水泵厂书记兼厂长。1978年试制成功QS潜水电泵,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一项空白。先后受县、地、省奖励20余次,并被省、地评为优秀农民企业家,破格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任命为单城镇副镇长,成为单县明星人物之一。 王贵法 1947年生, 单城镇西关街人。1965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 任单县鞋厂厂长、书记时,开发试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羊肠网弦等产品,填补了国家两项空白。他领导开发的羊肠、牛肠网球拍弦科研项目,获中国轻工部优秀产品一等奖、 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春乐”牌医用缝合线科研项目,1989年获山东省星火计划成果展览金奖、 省科技兴鲁一等奖。本人获国家团委博览会新星奖和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之称号。 吴春华 1951年7月生, 郭村镇吴三庙村人,因身体残疾,靠刻苦自学取得大学本科毕业文凭。1972年任民办教师。1994年,调单城镇单县民族武校任高中语文教师。曾被评为县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我为教育立新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 1997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在书报上发表各类教学文章60余篇。2000年当选为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系县十大技术明星之一。 朱宝兰 1951年9月生, 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历任单城镇一完小语文教师、副校长,单县慧光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等职。曾10多次荣获地、县优秀教师、劳动模范、模范班主任称号。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评选为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市级小语教学能手。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市简介单城镇隶属双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五常市毗连,南抵拉林河与吉林省榆树市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5公里。单城一带,中华民国时期,属双城县第七区。东北沦陷后期,设仁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十六区,1948年12月改为单城区,后又改为第十六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单城乡。1958年9月,改称单城人民公社。1984年春,改为单城乡。1985年8月,改为单城镇。 经济单城镇全境地势北部平坦,南部低洼,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亚麻、甜菜等。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厂、砖厂、米面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36万元。全镇共辖政治、政德、政利、政新、政红、政才、政久、政前、政河、政顺、政兴、政丰、政永、政善、富源、杨青、双跃等1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1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1.5%。镇政府驻地相家窝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