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大趋势2 |
释义 | 概述金融危机之创新改变中国:中国大趋势2作者:李宗南 文锋 分类:中国经济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定价:36元 本书阐述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是新的挑战,同时更是新的机遇。新能源、新材料,以至于新的管理模式、国际规则,都会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在这个时机,《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可以帮助更多的华人了解美国等先进国家,了解世界经济的排头兵是怎么做的,走过哪些弯路,我们如何才能赶上并超越他们,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更多简介... 本书阐述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是新的挑战,同时更是新的机遇。新能源、新材料,以至于新的管理模式、国际规则,都会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在这个时机,《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可以帮助更多的华人了解美国等先进国家,了解世界经济的排头兵是怎么做的,走过哪些弯路,我们如何才能赶上并超越他们,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关 键 字: 创新 金融 经济 危机 中国 目录中国大趋势2(前言)当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已越来越短。在19世纪,电从发明到应用时隔近300年,电磁波通信则时隔近30年;而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了运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就国别而言,如美国工业创新的生命周期平均为4年,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平均周期为9个月。这类创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鲜明的公正性,使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大国崛起的引擎仅靠技术创新,成不了创新型国家(1)仅靠技术创新,成不了创新型国家(2)正视现状是起步的开始从“两个30年”谈起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弯的第一章 金融危机的“危”与“机” 如果没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产业升级压力的时间还相对充裕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产业链升级。然而,世界上没有“如果”二字。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时,抛出了所谓的“中国责任论”,称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成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危机中的国家“焦虑”苏联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做了什么100年来4次经济危机的启示(1)100年来4次经济危机的启示(2)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国库殷实成为了绊脚石?那些崛起的大国们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 第二章 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多为了避免误会,在说这段话之前,我想还是有必要先强调两件事情。 首先,我是一个自信乐观的人,从内心相信中国能够发展起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强国家之一。其次,我所要列举的数据,都是官方媒体公布的,我只是将它们串起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什么叫国家富强?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我想,大概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健康、环境适宜、资源丰富、粮食充足、社会稳定。而就在这几方面,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恰恰是最严峻的。 工业:心酸的“微笑曲线”环境:低端制造业付出极高的环境成本资源:枯竭和稀缺农业:耕地哪去了?人口:庞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消化?国际:反倾销的压力竞争: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1)竞争: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2) 第三章 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阻碍提起市场和科技,我耳边回响着《新闻联播》中说了几十年的老话:“我们用市场换科技。”“与外国合资,引进先进科技。”“被外国企业投资,它们会带给我们先进技术。”“请外国专家来对我们的科技进行指导。”“微软在我国成立了四个工作室,招收了几百名程序员。”“收购了国外公司,并吸收它们的高新科技。”……这些路,走得通吗? 联想收购IBM:美国政府的担心日本:要让中国落后20年微软对中国的“晃点”(欺骗)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研发人员多,但科技竞争力低下研发效率不容乐观 第四章 美国模式的本质无论你多么讨厌美国,觉得这个“世界警察”是多么霸道,无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以它为目标去学习。中国的各种排行榜,政府管理方式,甚至贺岁大片,无不有美国的影子。刘永行、柳传志等教父级企业家,都以杰克·韦尔奇为榜样。 美国模式,本质到底是什么?美国的诞生就是一个创新让发明家等于富人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人才科学战略观,永远领先一步创投历史伴随着美国的霸权史 第五章 大公司的学费和收获很多华人在美国都从事技术工作。而我有幸在博士生阶段,受到导师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因此一毕业就走上了管理岗位,先后在美国电信、美孚石油、施乐电器等公司工作,并从事创业投资,有幸切身体会到了美国企业在创新中的一些经验。很多国内的朋友们问过我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IBM给了微软发展的机会?为什么微软又给了Google发展的机会?是不是在美国大公司,所谓的创新,也仅仅是做个样子,没有实际价值,它们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收购,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里完成布局?是不是创新就意味着对研发人员松散的管理、带狗上班,不进行KPI考核?真的这么“放纵”,就能换来令公司惊喜的成果吗?要知道,很多问题,不是我给你什么答案,更不是眼前的现象就能给出答案。我能做的,就是用我亲身的经历,让大家来看看,美国大公司的创新,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黄鼠狼计划”和“粮仓计划”美孚创投:恐龙也可能半途而废(1)美孚创投:恐龙也可能半途而废(2)施乐创投:光做奉献可不行活着就是硬道理天堂不过如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