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丹阳镇 |
释义 | 1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下辖镇丹阳镇俗称“小丹阳”。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秦至唐均为郡县治所,唐贞观元年废县。历史的丹阳镇是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名镇。它地处苏皖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的商贸重镇。素有“江东重镇”、“金陵门户”之美称。丹阳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端,长三角经济圈、南京1小时都市圈、马芜铜经济圈范围内,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 ◎ 镇情概况该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端,长三角经济圈、南京1小时都市圈、马芜铜经济圈范围内,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全镇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总人口5.67万,镇区常住人口1.6万。有耕地面积5.37万亩,山林面积2.46万亩,可养水面6.2万亩。 丹阳镇俗称“小丹阳”。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秦至唐均为郡县治所,唐贞观元年废县。历史的丹阳镇是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名镇。它地处苏皖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的商贸重镇。素有“江东重镇”、“金陵门户”之美称。 安徽省当涂县是安徽省面向苏、沪、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窗口。丹阳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境内现存古迹有横山石门、“青阶砚”古驿道、炼丹老炉、灵光禅寺、龙泉禅寺、灵墟遗址、“当涂第一桥”叶家桥。黄梅戏名剧《天仙配》就取材于丹阳,董山村即是传说中董永的故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曾经丹阳到钱塘江。唐代大诗人李太白在此留下足迹和诗作,“周子横山陷,开门临城隅”佳句就是对丹阳古城的描述。新四军名将粟裕、黄火青、彭冲曾在这里开辟根据地。 ◎ 历史文化丹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千年名镇。左天门、右牛渚,大江涛翻,雄关屏立,其险自古甲于东南。有所谓“吴头楚尾”,“南北津渡”,更有北拱群山,百峰岩之阳刚;东抱石臼,三湖碧水之阴柔;西濒长江,扬子如带千里奔泻之飘逸;南怀熟地,公圩若盘万顷良田之敦厚。如此既形成了丹阳自然风光秀美而奇险的特色,又孕育出丰富多元的丹阳文化。 ◎ 工业经济“十五”期间,我镇把发展工业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出台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其中东城工业集中区通过企业技改、扩建,不断扩大企业投资规模和生产能力。西城工业集中区完成了一期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4200万元,拉开了“三纵两横”路网框架,建成面积达0.5平方公里,目前入园企业25家,总投资规模3.4亿元。列为县东向发展重点项目的丹宁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开始启动建设。依托本镇工业集中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各类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末,全镇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15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6亿元,实现入库税金2002万元,其中天马特钢公司纳税达230万元,恒久特材、昕源耐火公司纳税额均超100万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亿元,实现增加值4000万元。 ◎ 农业经济丹阳有人口2.5余万,耕地2.7万亩,山林3万亩(其中杉木1万亩、毛竹1万亩、茶叶等经济林果1万亩)。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木材、毛竹、食用竹、瓜果、蔬菜、板栗、蚕桑、药材等。已形成1个万亩、4个千亩的农林资源开发基地,有万亩中药材开发基地,千亩无公害茶园基地,千亩速生杉木林基地,千亩早园竹、桃园基地,千亩板栗基地,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名茶品种有七仙银芽、七仙碧螺春等。同时,每年向国家和市场提供大量的粮、油、猪、禽、蛋、鱼及特种水产品,自古以来享有“米市”之誉。 丹阳市场繁荣,历来为周边十多个乡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以丹阳镇为核心的苏皖周边大市场已初具规模,新型的商业大街和仿古建筑交相辉映,各类专业市场异常活跃。“宁阳”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共有300多个摊位,总投资600万元。同时,粮油、旧货、建材、蔬果等市场彼此相邻,颇具特色。 “十五”期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三资”农业,全镇新办“三资”农业企业5家,总投资2.7亿元,其中蒙牛集团现代牧场项目投资2.5亿元。实施了丹阳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争取国债资金200万元;丹田公司和三元杂交猪繁育基地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代储单位和基地场,促进了丹阳镇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十五”末,全镇累计拥有生猪规模养殖户38家,生猪存栏规模达到2.5万头。实施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2300亩,兑现“粮补”资金1132万元。组建了镇生猪养殖协会和食用菌协会。全面推进了“村账镇管”制度,逐步化解了村级债务,全镇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十五”末,全镇农业总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比“九五”末增加1800元。 ◎ 城乡面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编制了丹阳工业集中区的详规,同时对丹阳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修编。按照“对接发展、团状发展”的总体思路,狠抓投入,小城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建成面积近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万。完成了丹马路、丹西路、工业路、康庄路等道路建设,兴建了镇东、镇中两个停车场,建成了丹阳购物中心和供销社商贸楼,完成了近城路商贸区和老街商贸区续建工程。组建了市容监察中队,规范了市容管理,镇容镇貌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顺利实施了农网改造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农村1000所改厕项目,“村村通”工程启动建设,已建成通村水泥路10条,总长28公里。 ◎ 社会事业认真实施了科技兴村工程。进行了教育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了卫生院的体制改革,完成了丹阳中心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参保45759人,入保率达92.5%。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跨入二类乡镇行列,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按照上级要求,顺利地实现了原丹阳镇和薛津镇的合并、村级规模调整及两委换届。圆满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快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组织劳务输出13638人,并引导性地组织农民工培训1190人次;对全镇在职村、居委会干部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2户276人;开展农村特困救助181户487人;改造农村人居草房161户;在丹东、山河两村开展改水改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1000座卫生厕所的新改建任务。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展望“十五”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仍应正确地面对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二是发展的环境不优,氛围不浓,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尤其是缺少金融部门的支持;三是人才匮乏,在举全镇之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局势下,缺乏懂经济的领导人才、企业家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以上都决定了丹阳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一个不高的层面上。“十一五”期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临危奋进,以机不可失的使命感发愤图强,全镇上下团结协作,迎头奋进,扎实苦干,开拓创新,争取全镇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 区位交通丹阳镇地处上海、南京、马鞍山等城市群中心地带,是长三角经济圈安徽前沿,紧邻六朝古都南京市。313省道和314省道穿境而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芜湖军民两用机场40公里;距朱家桥外贸码头40公里。 ◎ 自然资源丹阳镇地势南低北就,境内有山有水有农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盛产稻谷、小麦、油菜以及茶叶、林果、鱼、虾、蟹、鳖等。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硅等。 ◎ 经济基础重点工业有冶金压延、机械制造、建材、服装加工等。目前已建成恒久特钢公司、天马电力金具公司、天马特钢铸锻公司、昕源耐火材料(集团)公司、横山特钢厂、锦虹制衣厂和十多家建材厂等重点龙头企业。通信、供电、供排水、液化气、有线电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医院、工商、税务、银行、信用社、公安、司法等社会服务机构完善。并建成了工业区、商贸区和居住区。已批准规划建设东城、西城两个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2.7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有20多家企业入驻。集中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 区位优势丹阳镇区位条件较好,地处南京、马鞍山芜湖等城市群间,交通十分便捷,沪铜铁路、皖赣铁路、205国道、314省道及拟建中的沿江高速公路贯穿县境,长江在当涂境内有19公里,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距南京市区30公里,距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45公里,距马鞍山外贸码头20公里,建设50万吨级内贸码头一座,距芜湖湾里军民两用机场及芜湖长江大桥均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5公里。县乡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乡级公路均为柏油路面。 2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下辖镇◎ 镇情概况该镇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南端,东西南三面分别与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接壤。距南京市四十五公里、禄口国际机场十二公里,全镇面积约六十四平方公里,辖十二个村委会,一个自然集镇。 ◎ 农业丹阳有人口2.5余万,耕地2.7万亩,山林3万亩(其中杉木1万亩、毛竹1万亩、茶叶等经济林果1万亩)。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木材、毛竹、食用竹、瓜果、蔬菜、板栗、蚕桑、药材等。已形成1个万亩、4个千亩的农林资源开发基地,有万亩中药材开发基地,千亩无公害茶园基地,千亩速生杉木林基地,千亩早园竹、桃园基地,千亩板栗基地,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名茶品种有七仙银芽、七仙碧螺春等。同时,每年向国家和市场提供大量的粮、油、猪、禽、蛋、鱼及特种水产品,自古以来享有“米市”之誉。 ◎ 工业丹阳市场繁荣,历来为周边十多个乡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以丹阳镇为核心的苏皖周边大市场已初具规模,新型的商业大街和仿古建筑交相辉映,各类专业市场异常活跃。“宁阳”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共有300多个摊位,总投资600万元。同时,粮油、旧货、建材、蔬果等市场彼此相邻,颇具特色。 丹阳工业兴起于八十年代,现有大小企业57个,以化工、机械、轻工、冶金、纺织、建材等为主。产品铝轧制油九五年获国家科技博览会银奖,填补了国内空白;海狮牌巾被、七仙长毛绒玩具、铸造工业中的体育用品、工艺品等远销海内外。 ◎ 交通运输丹阳地区交通便利,103国道穿镇而过,北有宁─丹线、云─丹线,西有丹─向线,南有芜─常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 通讯通讯快捷,2000门程控电话直通世界各地,移动电话设施齐全。电能充裕,拥有一座3.5万伏变电所。文化设施完善,光缆有线电视通达各户,可收看全国25个频道节目,被评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 ◎ 历史文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吴(指三国时吴国地域)丹阳有四:一为汉郡,一为吴郡,一为秦县,一为唐县。这四个“丹阳”出现在不同的时代的地点,同时又有郡、县、镇之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推行郡县制时,曾在今苏皖边界与今南京市江宁区境西南设丹阳县(辖地约在今江宁与溧水,当涂二县交界处),此谓之“秦县”。县治历沿以后几个朝代直至隋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县废,其地大部分并入溧水县。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此谓“汉郡”。 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史称“吴郡”。吴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203-253年)曾任吴国抚越将军,丹阳太守。东晋时,谢安之妻兄刘还在京师担任过丹阳尹(《晋书-刘-传》)。 有了“汉郡”、“吴郡”后,习惯上把原丹阳县称作“小丹阳”。《今县释名》记述:“……汉武帝设置丹阳郡,乃于县称小丹阳以别之”。今本《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治安徽当涂东北小丹阳镇。因汉以后属丹阳郡,故又称此处为“小丹阳”。唐贞观初并入当涂县。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曾过此至钱塘。那么,怎样认识这“杨”和“阳”呢? 《晋书·地理志》将“丹阳”记为“丹杨”。并解释“杨”,缘于“山多赤柳而名”。但据考,丹阳附近只有乔木山、太平山、鸡冠山等,并无丹杨山。而且按照植物生长特性,此一带山上植物是以绿色为主的,而“赤柳”却实属罕见。传说中的秦始皇东南巡时见山多赤柳,因名丹阳,也仅为传说而已,是无从稽考的。对此,清代《重修江宁府志》有了指正:“丹阳之县见《秦始皇本记》,……若因赤柳为丹阳,其言晚出唐修之晋书,宁必信乎?”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笔者与此意见同。《景定建康志》:“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以此证之,则丹阳为山名,山南为阳故曰丹阳。赭山、绛岩山、丹山,皆为赤山之意。”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部十三州,丹阳郡属扬州。扬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桥与冶城之间。 南朝谢?《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中之丹阳,指的古都建康丹阳郡(时,丹阳郡治所设在建康城内)诗句:“……汀葭稍靡靡,江(tǎn)(初生的芦荻)复依依。田鹄远相叫,沙鸨(比雁大的水鸟)争复飞。”写南京古城江边景象。“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诗中的“楚山”、“吴岫”即指古都建康周围之群山。“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中之“郊”即指建康城郊。 南朝陈代高僧昙瑗《游故园》诗:“丹阳松叶少,白水黍苗多。浸淫下客泪,哀怨动民歌。春淫度短葛,秋蒲没长莎。麋鹿自腾倚,车骑绝经过。萧条四野望,惆怅将如何?”写南陈时,建康城内受灾人民的苦难和四野的萧条景象。 而李白诗《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中之丹阳,乃指唐时的丹阳县,即今苏皖交界处的小丹阳。“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中所写之城,即唐丹阳县之城墙。诗中时作《白词》“放歌丹阳湖”之句中的丹阳湖,即丹阳附近赭山脚下的丹阳湖。小丹阳地处吴头楚尾,三面丘陵,一面临平原圩区。为“江(江宁)当(当涂)锁钥”。春秋时,吴、楚常在此引起战争。秦时,城初建;汉时,称此处为”楚地十六城之一” (语出《汉书》)。此地为汉江都王刘敢的食邑,并为其诸侯国之都城。从秦建县后历沿至隋而废。唐武德三年(621年)重置丹阳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县降为镇。李白写此诗时,丹阳实际上已降为镇了。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六):“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有的注书中将此诗中之丹阳注释成了今镇江市之丹阳,实为误解。此诗中之丹阳,实是指吴郡丹阳。三国时的丹阳郡治,即在南京城中。南京城的石头山、幕府山等和镇江江边的北固山、焦山等,同为古吴地的军事要隘,故李白诗中称“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诗中是写战船浩浩荡荡,顺江东下,经过古丹阳郡(建业城)和京口北固山一带,而今镇江之丹阳并不在长江边,更非位于镇江的上游处。在那里,哪里会见到“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的壮观景象! 和李白同时代的孙逖(701--740)《丹阳行》诗:“丹阳古都洞庭阴,落日扁舟此路寻。传是东南旧都处,金陵中断碧江深。在昔风尘起,京都乱如,双阙戎虏间,千门战场里。传闻一马化为龙,南渡衣冠亦愿从。石头横帝里,京口拒戎锋。青枫林下回天跸,杜若洲前转国容。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昔年王气今何在,并向长安就尧日。……唯有空城多白天,春风浩荡无人见。”诗中所写,清清楚楚地都是古都金陵的景色和往事。 与李白、孙逖同时代的严维(--780年)有《丹阳送韦参军》诗:“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很清楚地写明他是在丹阳城的长江边给友人送行的。而此丹阳当然绝不可能是远在长江以南数十里外的今镇江地区的丹阳小城。 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载:“丹阳废而存丹阳镇,但镇江有丹阳县,故亦呼(江宁)丹阳为小丹阳,镇江(丹阳)为大丹阳。 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剌《水龙吟?赠友》:“秃鬓西风,短蓬落月,东吴西楚。怅丹阳郭里,相逢较晚……扬子江头,冻沙寒雨,暮天飞鹭。待明朝酒醒,金山过,瓜洲渡。” 至于后人诗歌中所写的“丹阳”,如明代中期陈所闻《南仙吕桂枝香-代寄丹阳》曲中有“望仙舟,你为甚雁去丹阳郭,我霜寒白玉楼”等句;明胡奎《丹阳》(“丹阳郭里夜闻箫,无限离情付柳条。却忆故人千里外,山青月白思遥遥。”等等,则多为怀古之作品中的古南京城的代称。 3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辖镇◎ 镇情概况丹阳镇位于淅川东南部。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淅(川)邓(州)公路过境。 ◎ 行政区划辖九重、解放、更生、夏庄、下孔、孔北、王家、刘沟、张楼、水闸、薛岗、王楼、太平、张河、程营、刘家营、周岗、武店、陶岔、张家、张冲、花栎扒、邹楼、王岗、曾岗、范岗、高家、孙营28个行政村。 ◎ 行政代码〔2006年代码〕411326105:~200九重村 ~201解放村 ~202更生村 ~203夏庄村 ~204下孔村 ~205孔北村 ~206王家村 ~207刘沟村 ~208张楼村 ~209水闸村 ~210薛岗村 ~211王楼村 ~212太平村 ~213张河村 ~214程营村 ~215刘家营村 ~216周岗村 ~217武店村 ~218陶岔村 ~219张家村 ~220张冲村 ~221花栎扒村 ~222邹楼村 ~223王岗村 ~224曾岗村 ~225范岗村 ~226高家村 ~227孙营村 ◎ 历史沿革原属邓州市管辖,1969年建九重公社,1972年划归淅川县,1984年改九重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九重、薛岗、刘沟、唐王桥、夏庄、更生、王家、孔北、下孔、水寨、张楼、张河、程营、张家、张冲、陶岔、武店、桦栎扒、周岗、曾岗、油坊岗、邹楼、范岗、高家、刘家营、太平、王楼、孙营28个行政村。2007年更名为丹阳镇。 4 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 乡镇概况丹阳镇位于连江县北部,与罗源县交界,距县城20千米,距福州市56千米。面积109.53平方千米(一说103平方千米),人口2.75万人(2004年)。辖1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204个村(居)民小组。 ◎ 历史沿革宋至清代属名闻乡安义里、中鹄里和进贤里(清改贤义里)。民国初为第五区。1958年成立红专公社,1961年更名丹阳公社,1984年6月改乡,同年11月改镇。1997年,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丹阳、坂顶、旺庄、坑口、溪尾、山边、文朱、新洋、东平、松岭、东山、花园、虎山、朱山、山兜、上周、桂林17个村委会和丹阳居委会。 ◎ 自然资源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资源丰富,花岗石展布全境,色质俱佳。104国道有17公里贯通全境南北,东西两侧有丹小和飞马县道,交通便捷,历来是县内主要农业区和粮食、木材、禽畜等商品集散地。 ◎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取得明显效益。1995年全镇17378亩耕地、13万亩山林、1.5万亩草场。建有万亩蔬菜和5500亩茶果基地。粮食总产13900吨,蔬菜产量11435吨,肉类产量2470吨,水果产量2061吨,农业总产值达11436万元。乡镇企业744家,总产值9696万元。社会总产值1.86亿元。出口商品交货总值1611万元。镇财政收入1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5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