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蓝曼蝽 |
释义 | 【昆虫名称】 紫蓝曼蝽 【学名】 Menida violacea Motschulsky 【异名】 紫蓝蝽 【生物学分类】 半翅目,蝽科 【分布】 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前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日本。属古北区系。 【寄主】 为害水稻、大豆、玉米、红子(Pyracantha spp.)、据记载还可为害梨、榆及小麦 【形态特征】 虫:体长8-10毫米,宽4-5.5毫米,椭圆形,紫蓝色,有金绿闪光,密布黑色点刻。头中叶基部的后面,有2条纵走细白纹,头腹面侧叶边缘黄白色,喙及触角黑色,但两者第1节均为黄色。前胸背板前缘及前侧缘黄白,后区有黄白色宽带,小盾片末端黄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前翅膜片稍过腹末。腹部背面黑色,侧接缘有半圆形黄白色斑,节缝两侧金绿紫蓝色,腹部腹面基部中央有1黄色锐刺,伸至中足基节前。腹面黄褐色。 卵:高约1毫米,直径0.7毫米,桶形,上下端稍小,苹果绿色,具光泽,假卵盖略隆起,周缘具末端略膨大的细丝。 若虫:一龄体长1-1.4毫米,宽0.9-1.1毫米,近圆形,初孵苹果绿色,复眼红色,以后颜色变深,头、触角、喙、足、胸部及腹部斑纹均为黑色,复眼红黑,腹背侧缘及末缘桔红色,第3,4,5斑上各生臭腺孔1对,腹面淡红黄色。二龄体长1.5-2毫米,宽1.3-1.8毫米,全体密被黑色点刻。头、触角、喙、胸部及各足均为黑色,复眼棕红,胸侧缘具细齿,腹部绿色,背面中区黑斑周围红色。五龄体长6.5-7毫米,宽4-5毫米,密被黑色点刻。头、前胸背板、翅芽及小盾片金绿色有闪光,复眼、触角及喙黑色。前胸背板侧缘锯齿状,具黄白至深黄色窄边,中胸背侧缘基端具黄白色短边,翅芽伸达第3腹节。胸部腹面除各足间及足基节为深黄色外,其余均黑色。腹部深黄至紫红色,腹背两侧点刻更密集,中区及侧缘长形斑蓝绿色,上具同色点刻,基部有2条由点刻联成的细横线。腹部腹面中区斑块及侧缘长形斑,黑色,无点刻。 【生活习性】 贵州毕节5月中下旬当红子开花盛期,可发现大量成虫。成虫能多次交尾,每次1小时左右,卵块产,每块10余粒至20余粒,多产在叶背,个别成虫会刺吸卵粒的汁液。一龄若虫群集在卵壳上,二龄起渐分散。据室内饲养观察,卵期5-9天,一龄期4-5天,二龄期9天。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卵块。(2)药剂防治,可用4.5%高效乳氰菊酯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40%氰戊菊酯6000倍液进行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