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CVP |
释义 | 1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它可判断病人血容量、心功能与血管张力的综合情况,有别于周围静脉压力。后者受静脉腔内瓣膜与其他机械因素的影响,故不能确切反映血容量与心功能等状况。 CVP测定常用于:1.急性心力衰竭:2.大量输液或心脏病人输液时;3.危重病人或体外循环手术时。 CVP正常值为0.49—1.18kPa(5一12cmH2O),降低与增高均有重要临床意义。如休克病人CVP<0.49kPa表示血容量不足,应迅速补充血容量。而CVP>0.98kPa,则表示容量血管过度收缩或有心力衰竭的可能,应控制输液速度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若CVP>1.47一1.96kPa表示有明显心力衰竭,且有发生肺水肿的危险,应暂停输液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给予速效洋地黄制剂和利尿药或血管扩张剂。 如有明显腹胀、肠梗阻、腹内巨大肿瘤或腹部大手术时,利用股静脉插管测量的CVP可高达2.45kPa以上,但不能代表真正的CVP。 少数重症感染患者虽CVP<0.98kPa,也有发生肺水肿者,应予注意。 ◎ 注意事项1.如测压过程中发现静脉压突然出现显著波动性升高时,提示导管尖端进入右心室,立即退出一小段后再测,这是由于右心室收缩时压力明显升高所致。 2.如导管阻塞无血液流出,应用输液瓶中液体冲洗导管或变动其位置;若仍不通畅,则用肝素或枸橼酸钠冲洗。 3.导管留置时,需用抗凝剂冲洗,以防血栓形成;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时间过长易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 操作方法1、静脉选择单位。经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经右侧腹股沟大隐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一般认为上腔静脉测压较下腔静脉测压更能准确反映右房压力尤其在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 2、中心静脉搏压测定装置:用一直径0.8-1.0cm的玻璃管和刻有cmH20的标尺一起固定在输液架上,接上三通开关与连接管,一端与输液器相连,另一端接中心静脉导管。有条件医院可用心电监护仪,通过换能器,放大器和显示仪,显示压力波形与记录数据。 3、插管前将连接管及静脉导管内充满液体,排空气泡,测压管内充液,使液面高与预计的静脉压上。 4、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后插入静脉导管,无论经锁骨下静脉、颈骨静脉或股静脉穿入导管时,导管尖端均应达胸腔处。在扭动三通开关使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后,测压内液体迅速下降,当液体降至一定水平不再下降时,液平面在量尺上的读数即为中心静脉压。不测压时,扭动三通开关使输液瓶与静脉导管相通,以补液并保持静脉导管的通畅。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 H20)。 ◎ 适应症1、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测定中心静脉压借以鉴别是否血容量不足,抑或心功能不全。 2、需要大量补液、输血时,借以监测血容量的动态变化,防止发生循环负荷超重的危险。 3、拟行大手术的危重患者,借以监测血容量维持在最适当水平,更好耐受手术。 4、血压正常而伴少尿或无尿时,借以鉴别少尿为肾前性因素(脱水)抑或为肾性因素(肾功能衰竭) ◎ CVP监测的临床意义CVP与补液的关系 CVP 血压 原因 处理原则 低 低 血容量严重不足 充分补液 低 正常 血容量不足 适当补液 高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给予强心药,纠正酸中毒,舒张血管 高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 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2 本量利分析◎ 简介本量利分析(CVP)是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为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它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 本量利分析的产生发展本量利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非常完善,并在西方会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时至今日,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企业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保证。 ◎ 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销售数量、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例如,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可能呈线性关系也可能呈非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因为售价可能发生变动。为了建立本量利分析理论,必须对上述复杂的关系做一些基本假设,由此来严格限定本量利分析的范围,对于不符合这些基本假设的情况,可以进行本量利扩展分析。 ◎ 相关范围和线性关系假设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成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是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前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a,后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bx,所以,总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即 y=a+bx。相应的,假设售价也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这样,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呈线性关系,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以售价为斜率的直线y=px(p 为销售单价)。这样,在相关范围内,成本与销售收入均分别表现为直线。 由于有了相关范围和线性关系这种假设,就把在相关范围之外,成本和销售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非线性关系的实际情况排除在外了。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成本、销售收入和业务量之间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后面放宽这些假设,讨论非线性条件下的情况。 ◎ 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该假设是指在一个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企业里,每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很难始终按照一个固定的品种结构来销售产品,如果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必然导致利润与原来品种结构不变假设下预计的利润有很大差别。有了这种假定,就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关注价格、成本和业务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 产销平衡假设所谓产销平衡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销售出去,能够实现生产量等于销售量。在这一假设下,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就是指销售量而不是生产量,进一步讲,在销售价格不变时,这个量就是指销售收入。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量可能会不等于销售量,这时产量因素就会对本期利润产生影响。 正因为本量利分析建立在上述假设基础上,所以一般只适用于短期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本量利分析原理时,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条件、销售价格、品种结构和产销平衡等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分析结论。积极应用动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技术来克服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 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确定盈亏临界点,是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所谓盈亏临界点,就是指使得贡献毛益与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时的销售量。此时,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A.按实物单位计算,其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实物单位)= 固定成本 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B.按金额综合计算,其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金额单位)= 固定成本 贡献毛益率 其中, 贡献毛益率=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销售收入 ◎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应明确认识下列基本关系: 1.在销售总成本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售价的高低。单位售价越高,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售价越低,盈亏临界点越高。 2.在销售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则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3.在盈亏临界点不变的前提下,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小,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4.在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越低,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其基本公式是变动成本法下计算利润的公式,该公式反映了价格、成本、业务量和利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即:P=px-bx-a=(p-b)x-a 式中:P——税前利润 p——销售单价 b——单位变动成本 a——固定成本 x——销售量 该公式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以后的所有本量利分析可以说都是在该公式基础上进行的。 3 定义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测定CVP对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有重要意义。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H2O)。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