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 |
释义 | 引言在世界上,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解决脊髓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纤维再生问题并实现再生神经纤维的功能重建,是各国医学界普遍关注并投入巨资广泛研究的重大难题。但由于脊髓损伤后自身的再生能力极其有限,而且即使有一定程度的轴突再生,也难以穿越损伤部位的瘢痕组织继续生长,迄今为止脊髓损伤后生物学再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鉴于采用医学生物学手段所面临的困难,东南大学的王志功教授,吕晓迎教授与南通大学的顾晓松教授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神经信号上下行信道通过有源桥接实现信号再生的设想。构思采用植入哺乳动物内与中断的中枢神经接口的微电子装置,实现中枢神经的有源(即具有信号放大和处理的)功能再生,并把这一装置称之为“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 技术简介利用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电极由脊髓神经束近脑端,即上神经元检测来自大脑的运动控制信号,采用植入的微电子器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再通过电极将信号传导至下神经元,实现神经功能重建。首先在受损神经纤维的近脑端施加神经信号检测电极,检测到的微弱神经信号然后送入一个专门设计的放大器,放大到一定电平后送入神经信号处理器,进行神经信号的识别和提取。接下去用提取出来的神经信号去控制功能电刺激(FES:Function Electric Stimulation)信号发生器。最后将FES信号施加到刺激电极上,从而将信号传递给脊髓运动神经元。整个系统最终将植入人体,包含能量和信息的无线传输,其系统框图如图所示。 应用实例 目前该课题组已将这一技术对蟾蜍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详见相关报道:蟾蜍相隔千里互感互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