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丹道 |
释义 | 丹道的修炼,是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悟下,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即是人的潜意识最深层处理性与感性的觉悟,对人命运的根本改变,由之长生久视及羽化成仙及得道飞升等等是最终极的追求与向往。 起源发展远古即产生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大多数门派的修炼步骤是“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了。内丹不是东汉道教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有的产物,是对我们民族养生的眷顾,由此产生的中医学皆是由此出。 理论基础丹道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这两部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相传自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开始,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金丹大道的诀窍。 中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老子很长寿。庄子在其著作之中 ,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养方法。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在形式上增添了宗教仪式等内容,然其修炼主旨却始终贯穿,成为中华道家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华道家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进行人体生命的可贵探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修炼学,形成了完整的理法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 早期丹家东汉时为道教内丹学奠基的著作,当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开创出"丹道"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著。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参同契》用《易经》的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领。《参同契》的出世标志著内丹学的形成。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性命双修而较重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晋时期成书的《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黄庭经》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内丹功法。《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内丹学奠基的经典著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内丹家必须诵习的珍籍。 早期的内丹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至南朝时,僧人慧思引道入佛“为护法故求长寿命”,称“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卷四六),内丹、外丹之名遂见于史籍。 继承发展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气功最著。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隋唐时各家气法交相争辉,且有不少内丹学著作出世。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佛教的止观、禅定说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司马承祯将儒、释的炼养理论融入道教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筠、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可知内丹学在唐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传唐末五代时,钟离权、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开宗立基。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陈朴著《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崔希范,著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著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 《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至陈抟而后,被张无梦、陈景元、刘玄英(又名刘操,号海蟾子)所继承,将内丹学发展到高峰,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 丹道各派要旨简述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经中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 大道渊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宗,又称龙门派。吕洞宾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陈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隐居宏景,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人元内丹,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学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要皆可以南北两宗范畴之。余则不足道矣,且亦皆可并入两宗之内也。 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此派经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闵小艮真人)刊行之《古书隐楼藏书》。 世常称南五祖者,系由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为主,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真中,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上阳子)。至南宗始祖,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门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悟真篇》为圣经。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白著全近禅理,尤切清修,为世所尊。(按陈撄宁曾言:“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认为白系清修证果。) 东派则为陆潜虚所创始,亦称为吕祖亲传。著有《方壶外史》丛编,传其法乳。嗣后傅金铨又大张门庭,并编著有《证道秘书十七种》广行于世。纯主阴阳双修丹法,要可属于南宗。潜虚翁之最高最秘诀要,在清修百曰后,用鼎一次即成。综考东派道脉与双修诀法,深有过于密宗无上瑜伽双身修法之欲乐大定,实为上乘大法。惟后世借附其说,下者流于房术采战,亦殊深可惜也。 西派则为李涵虚所开,亦称为吕祖亲传。曾有《道窍谈》、《三车秘旨》、《太上十三经注释》等行于世。虽亦为阴阳二品大丹,然较之东派,则又略有逊焉,以其丹法较为严繁也。惟仍可统属于南宗,其所分全在用鼎成丹之工程法,及其接命之术,略有异耳。 其次,世又有三丰派丹法,为张三丰所开。盛行于世,此又称丹家之新派,以其介于文始与少阳之间也。由其《玄谭全集》与《大道指要》等可见其要旨,系主清静阴阳双修者。坊间流行之《张三丰全集》,复渗杂另一张三峰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来面目,惟明眼人,则一见可别真伪。 至若世称中派者,则为尹真人师弟一派,有《性命圭旨》一书为其修持准绳,主三教合参。次如李道纯、黄元吉,亦为此派翘楚,此二巨匠,类多以儒说道,(着毅一子之杨毅廷亦然)彻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实际,亦可归入北派之清静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 复有伍柳派,系明万历时伍冲虚柳华阳师弟所创。理论以道佛为基,方法以修气修脉,锻炼精神为主。浅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极众。伍之《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柳之《金仙证论》与《慧命经》等书,几与北派经典,同等畅行。二人均系由禅转道者,实则二门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禅师而修丹法,伍祖则自幼好道,以禅作印证者。文中称二人于禅道二门均未得究竟,实非允论。盖伍柳二真,于禅虽未可说超佛胜祖,于道则功参化育,极证无上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议。)其法且极繁琐,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尤为奇谈。(按伍柳一脉丹法,纯以自力修行,实修实证,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简至易,至圣至神。“繁琐”二字,论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实为法诀之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实修实证之殊胜。)惟以其纯主清静修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则可列入北派之范畴。(按此段文字评论伍柳法脉,有失偏颇。) 次如青城派,则系以南北双修为主,与三丰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创始者为青城丈人,继起者为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后再南参以宏其功,双证以张其用。旨奥而诀幽,法简而功速,正如东派陆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无穷逸乐之功。惟门法最严,向不轻传。方内散人之江西派,衡岳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书四种,湖湘派有《崆峒微传》、《文始秘要》等经籍,均系以南北两宗双修同运为主者。 至若三峰派,乃朴阳子张三丰所创,属东派旁枝,世人常将其与张三丰混淆,实则非一人。其丹法则纯以泥水丹法为主,事阴阳采战,即世所谓左道旁门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故余常谓:左道,道也;旁门,门也。只要能心正意诚,并不止于入门,而复能升堂入室,则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 迄乎清代,道学鼎盛。如刘悟元、朱云阳,出入佛老,栖心禅寂。尽群经微旨,拨迷归宗;彻诸家指要,循流达渠,故又均能以学术鸣于世。朱之《参同契阐幽》与〈悟真篇阐幽〉两著,会心别出直彻真源。刘之《道书十二种》,显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难参证》一书,尤可视为丹道指南。二真享誉极盛,历久不衰。迨黄元可出,则又综罗儒道,会归一致;独标正鹄,体用不遗,有如揭灯去暗,拨云见曰者。其《乐育堂语录》,与老子《道德经精义》二书,说理谈经,无不彻达上乘,极高明而达中庸,极博大而尽精微,实当之无愧。惟以其修炼授受,概主清静,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刘门,为刘止唐所创,又有罗门,为罗春浦所传,均为盛极一时者。 丹道中千百门派,诀法实难尽述,口诀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经万卷,重在心传;天机口诀,须有师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门派之修炼要者,容后再为简述之。 丹道周天与丹经武学近一二十年来,社会上一些大名家言什么大小周天之运转,其中大有笑谈。本来人身体中的脉络,健康之人是完全疏通的。任督二脉统领一身的阳经为督脉,统领一身之阴阳经脉,正常人焉有不通之理,至于人身之六阴六阳之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统领一身之脉络,健康之人焉有不通之理。因此常人经络本来即通,倘若不通岂不是有病么?故常人“亦通”,练功者“固通”而已。 “经络疏通,百病不生”。是言其疏通经络之重要性。“每日寅时起肺经,……”是指“子午流注”而已。“河车搬运”与“周天搬运”功夫是丹道家专门修炼之法,并非指今日社会上广传的什么周天。这些所谓的“意念周天”“打通周天”,与丹道家所炼之“周天搬运功夫”是截然两途的东西,学人今多混淆不清。 《修真图》写得清楚,“顺则凡,逆则圣”。常人的气血行经,是走“顺则凡”的规律,并不属于丹道家修炼之范畴。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让读者有个明白的过程,不妨将丹道周天讲个究竟。声传海内外,名播数百年之“丹成九转图”是过去儒释道三家公认的“修真”教学蓝图。武当之丹道驰名天下,而“金丹”之所以为“金丹”,是喻炼成之后,可以把握不朽生命。 丹经所载,必须“由动入静,顺理成章”,动功来打通身中之经穴脉道。然后入静,自然水到渠成。这里所言水到渠成依然包含许多修丹道之内容。 当年吕洞宾留下“修墙补屋法”,是为欲求丹道而又身体欠佳者,以滋补人的元阴元阳,经过修补之后方可练丹道基础功。这丹道的基础,乃是道家丹经武法之专习法门——小炼形。 简而言之,经过锻炼而后,经络通畅,气血充盈,筋骨如绵。倘若元气亏损之人,则用“元明八势”采补“元真”。以“金龙三势”开通八脉,……以武演道这个原则,一直保留在武当丹经上。究其修真也不用什么周天的东西,丹道周天走的是“太乙循经”,其专业用语,自晋代一直流传至今天。丹道的第一步则是“持诀行功”,这个诀并不是“子午诀”,第一步“黄庭内景”是“金风吹脉”。 丹经武学是一个统一体,“持诀行功”是“以形鉴真”的内容。口诀是“以音弘法”的内容。“谱文”属于“以文观意”的范畴。三种缺一不可。这是权衡所谓“功夫”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任督二脉一通,百病自然消除”。这句老话一直流传了许久。可惜无人参透。又像书法学习的字帖上介绍古人学书“三年学成”等故事。可是后来的人为什么“三年无成”?人们忽视了一个社会问题,古人学书是在全社会沿习用毛笔写字的时代,在这个基础上,专心的学习三年,当然有个质的飞跃,故三年有成。今时之人学上三年五载的,还赶不上当年的“帐房先生”的水平,岂能成之。 当年丹道之习,是在超越常人的基础上操练功夫,日积月累,真气饱满,自然有成真之效。在原任督二脉已通的基础上,随着功夫之精进,又有推动任督之“元阳”做为动力,一直推着任督来循缠,自然有百病消除之效应。 记得当年师真曾以流于社会之“周天”概言“丹道周天”。泛传之周天是在意念观注下有的感觉(动中八触)。而丹道之周天则是练不练都有“神清气爽”的效用。除此,打坐于洞中,昼夜不停。白天坐时,眼前出现红色日轮,夜里出现白色月光。这红白光丸如日如月。这是天人合一的周天感应。 不说这些,就以周天之初而论。练过什么动功么?真气饱满的征兆是什么?不说大周天,就是小周天有了效应,在记忆力方面能否超常,头上稀疏的头发是否变浓密,白发是否变黑?这几方面都是考察的实证,不要人云亦云,不动脑筋去判断。 “艺者,道之形也”。这是古人提出来的。 我们今天不能把一个人随意搬至炼人炉中去烧,通过看其有无舍利来判断其修为如何。那只有看其在“艺”方面的展现。因为“艺”是“道的形迹”。这样审定一个人是否得道,用此来观察,大家是否认同?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不要说“道”,就是“艺”也肯定无法精专,难登大雅。 阅读丹经综述历代丹经数量巨大,可称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阅读,是有志于丹道研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 正确地分门别类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充分。 丹道有五派之说,包括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钟吕派、全真教等称法。应该说,这些分类方法,对研习丹经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产生很多混淆。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所谓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因为分类方法的不明晰,使许多入门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难言。其实只要不受俗成的分类影响,通过自身认真阅读、体会丹经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别宗派。当然,古文这一基本功,多少还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没有偷懒的余地的。 丹经派别从大的方面看,北宋,特别是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经典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们只要关注那些理法比较系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进行分类,则丹经大致可分为丹道祖经、早期丹经、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后期丹经。 1 、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和《阴符经》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 2 、早期丹经我们可以把北宋初年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三国和东汉以前,这些年代产生的丹道经典称为早期丹经。同时,我们也将未受西山流派、悟真流派影响的北宋丹经,归为早期丹经。比较著名的有《周易参同契》、《吕公泌园春丹词》、《真人高象先金丹诗》以及清静、内观、心印诸经等。 3 、西山流派西山派,是上述丹派中,在产生时间上最早的派别。该派由华阳子施肩吾在宋真宗时期创立。主要经典包括《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集》,受西山派影响的丹经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大丹直指》,紫清派也颇承西山派之说。 西山派的提法,潘雨廷先生在其《道藏书目提要》中多次论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的华阳子施肩吾,与唐代的栖真子施肩吾同名但非一人。 4 、悟真流派北宋张伯端于1075年最后完成《悟真篇》,这是内丹史上的重大事件,丹法因《悟真篇》而大畅其风。悟真派的经典自然是《悟真篇》,受其影响的丹经比比皆是,难以枚举,其注疏更是续出不绝。如《悟真篇注释》、《金丹四百字》、《金液还丹印证图》、《悟真篇三注》、《仙佛同源》、《金丹大要》、《大道论》及《道书十二种》等等,皆重要丹经。 5 、紫清流派所谓金丹南宗,实即紫清派。该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创,白玉蟾与朱熹同时人。白玉蟾有取于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别之,独标玄关一窍之说及凝神气穴之法,最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经典较多,有《紫清指玄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还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和《翠虚篇》等,本派丹经和受其影响的丹经也很多,如《金丹大成集》、《中和集》和《周易参同契发挥》等,而后期丹经则大部分宗承其玄关一窍之说。 6 、后期丹经陈致虚是丹道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经创造期的最大综合,也是宋元丹经创造期结束的标志。其后所产生的丹经,特别是明以后产生的丹经,我们统归于后期丹经。这一时期的丹经,大都承前人之说而扩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范围。全真心性修炼的工夫,自陈致虚大倡其说之后,逐渐在后期丹经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期丹经较重要的经典有《方壶外史》、《金丹正理大全》、《金丹真传》、《性命圭旨》、《张三丰先生全集》、《周易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藏书》、《园峤内篇》、《证道秘书》和《乐育堂语录》等。 以上挂一漏,简略勾述了丹经流派的大致情况。但要强调的是,丹经的分派,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更关注于从丹经本身的特质,包括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研习。 对数术的认识数术之学,也即所谓的阴阳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学问,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远超乎当今人们的想象。远至天道运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渗透着数术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数术之学的特点,在于用一个不是太复杂的框架,建立起了一个天地运行的动态模型。 那么于丹道而言,数术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要领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数术实际是整个丹道的大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没有数术之学,也就没有丹道之学。而数术之学的精要,则在于《易》。 在前面谈丹道祖经时,我们没有提到《周易》,并非轻视《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础。《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过十翼特别是系辞传(其它九翼同样重要)的发挥,是人们较为容易看到和参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处,则除部分专门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体见。 对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过于《复》卦。《复》之初九,象征一阳初起,其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体现天地之心的,并非《复》卦本身,而是《坤》《复》之间!看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圆图中,下方标有天根,上方标有月窟的字样。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与《复》卦之间的地方。为什么前贤以《坤》《复》之间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于,易卦的阳爻,象征阳气,阳气主生。而《复》卦则是阳气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万物待发之象,所谓生意盎然就是指的这个景象。然而造化的奥秘,并非在此初生之阳气,而在于从阳气消隐,到阳气滋起的这段过程,这一段过程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睿智的圣人,却认识到此过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将之生动的表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复》卦之间的意象。[1] 《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道”,《道德经》所说的“天地根”、“归根”、“复命”,《阴符经》所说的“机”,都是讲的这个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纯阳。 《周易》先天之学,起创于北宋邵雍,尧夫先生在《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观物吟》,其中段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此诗虽非指示丹道修习,然而如能常诵此诗,体其精义妙动之处,绝胜于兀坐十年之功! 数术的内容,有的精深,有的则刻板乃至迷信,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古代《日书》这样非常初级,且有些死板的数术应用,也反映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范围天地”、“把握阴阳”的数术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现。先人们这种质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如果朋友们确实有志于丹道,那就绝不能避难畏艰,因离坎阴阳、四象五行、龙虎铅汞这此术语而止步不前! 阅读丹经理论上,我们应该阅读尽可能多的丹经,但广泛阅读必须与重点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经的关键内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鉴别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经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而重点阅读,则是要精研某些丹经,反复诵读,最好能烂熟于胸,以供修习之用。所以,所谓应该阅读哪些丹经的问题,实际是指应该重点阅读哪些丹经。 选择丹经阅读,是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因为个人喜好不同,又或传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导至大家选择的结果不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方案,同时也会给出我们的理由。 大体而论,除《周易参同契》外,丹经当以宋元为正(包括五代时期),明清为辅。宋元丹经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积淳,读来饶有意味,是我们最为推荐的,当然明清丹经也不应忽略。宋元丹经大都存于《道藏》之中,也有个别失收的,如赵友钦《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认为宋元丹经晦涩,我们的理解则不同。上一节我们提到说,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框架- 应用”模式。在一个框架下,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丹道与中医是类似的。实际上,二者同受数术之学的影响,“框架- 模型”的特点,正是禀承其质。既然是框架,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经,往往越不会直说其事,最明显的莫过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了。“参同”一词,不是很有些“框架- 应用”的味道吗?这些丹经的重点,在于传道,即丹道之框架。在这里,我们给研习丹道的朋友们一个建议,不要急于追求什么下手法,应该多参详丹理,领悟丹道之博大精深处(甚至不少丹经诗词,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为可观的),之后再寻法诀,自然得心应手。 宋元以前的道书丹经,《道德经》、《阴符经》和《周易参同契》是必须重要研读的。宋元丹经,我们推荐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金丹大要》(上药、妙用、须知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还源篇》《丹髓歌》《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示密论、修仙辨惑论、谢陈仙师寄书词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点) 《翠虚篇》(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着眼)《崔公入药镜》(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 《规中指南》《中和集》《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以上宜熟研,另外《吕公泌圆春丹词》、《破迷正道歌》、《周易参同契发挥》、《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参。 明清丹经,可以先看如下几篇:大道论(《张三丰先生全集》)玄肤论(《方壶外史》)修真辨难(《道书十二种》)悟真直指(《道书十二种》) 三车秘旨(《圆峤内篇》) 这些都是丹经主流,历代都很重视,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还有很多丹经,各有其价值存在,可作为下一步研习的内容,以领略丹经的变化万端,于中寻见其宗,也是一大乐事。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备两本《道藏提要》(最新版是第三版)、《中国道教史》(四卷修订本)之类的工具书,以便随时检索。 解析丹经丹经隐语众好,大都比喻,要想入室窥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比喻也好,隐语也好,基本还是有一定规则的,并非杂乱无章。而这些规则,为我们理解丹经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一些丹经,如《规中指南》,也对丹道理法作了准确的提炼,使我们在寻找解析丹经的方法时,少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解析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框架的模式,一是趋向于以最小单位丹经而非以作者或流派为解析对象。 先说第一点。 我们解析丹经的框架,由五部分组成,它们是: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规中指南》在其内丹三要篇中,脂出了玄牝、药物、火候为丹道修炼的三个关键,可谓得法。我们的框架,就是在《规中指南》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中,内丹三要中的玄牝,我们改称为关窍。三要之外,另增鼎炉作为丹法要素之一。理法特点,则是一个辅助性的内容,用以揭示某部丹经较为独特的地方。 下面对框架的五部分简要的作一个介绍: 鼎炉:或泛称鼎器,是炼丹的器具。丹经中有以鼎炉为不同的两样东西,比如以乾坤为鼎器、以身心为鼎炉。也有鼎炉混一的,比如以太虚为鼎炉。安炉立鼎是丹道工程的第一步,大家应有充分的认识。 药物:金丹和产生金丹的物质,都可称为药物,二者有区别,但同等重要。丹经中更多的是讨论产生金丹的两种物质,称呼很多,有真阴与真阳、真铅与真汞、离与坎、龙与虎、乌与兔、金公与木母、夫与妻、水与火、日与月、气与液、神与气等等,还有以戊己真土为药物的,不管怎样称呼,药物都可归于“阴、阳”两个字。但有的丹经特重阳的一面,其所说药物,仅指称属阳的那个物质,比如 以先天一气(真铅)为药物。另外,阴阳、龙虎、铅汞之间的搭配,丹经也有许多差别。 火候:火候有两种。一是采取火候,是指使产生金丹的阴阳物质发生和合作用的手段。一是温养火候,是指金丹产生后直到脱胎神化的过程的消息控制。火候的具体内容为丹道隐秘,颇难发掘。而就仅就火候过程长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丹经也可谓众说芬芸,有说百日的,有说三百日(十月)的有说九十日的,有说三十日的,有说千日(三年)的,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丹法的千差万别。 关窍:关窍的定义很难下,因为丹经中提到关窍,所指非一,而是各有其性质。这一点与药物之各异名不同。丹经中提到的各类关窍也很多,较重要的有:玄牝之门、戊己之门、玄关一窍(玄牝窍、玄窍、玄关窍、气穴、神气穴等均为其异名)、肾间一点等等。其中,玄牝之门和玄关一窍,当是丹道最重要的关窍,但二者是一还是异,丹经各有其说。 理法特点:一部丹经或某些丹经,有其区别于另一些丹经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理法特点。比如,气液相生是一些丹经的特点,先天一气又是另一些丹经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留心的地方。 有了上面所说的框架,我们就可以像填表格一样,对众多的丹经进行解析。当然,丹经千差万别,有的过于简略,可能无法填满五项。而有的又篇幅较大,析看不易,需要努力做功课。甚至有的丹经内容前后矛盾,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了。 再说我们解析方法的第二个特点。 解析丹经而不考虑其流派,有两原因。一是通常所说的派别,大多不是以丹经的理法内容为基础划分的,无法真实反映丹经的特点,反而可能产生错误的先入之见。二是前面我们提到的丹经框架表一旦出来,作一个索引,流派自然可以一目而见,你可以看到,可能有玄关一窍派、先天一气派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得出的派别,是有充分解析基础的,最为可据。 有一些丹经,可以确定为作者本人之作,或为其弟子所编,比如《悟真篇》、《紫清指玄集》等,但更多则是托名之作,比如《青华秘文》。排除因托名丹经而可能产生的错误理解,是我们忽略作者,以丹经为解析对象的原因。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不重视作者,实际上,我们都应该感谢和敬重丹经的作者和编辑者。只是在解析丹经时,我们暂避这个问题,待有了充分的阅读积累后,自然会有分晓。 再者,有的丹经可能由于编辑原因,将两种或更多的丹经编在了一起,比如《还丹复命篇》中有误编入的《丹髓歌》。这就促使我们要将后者剥离出来,作为独立对象解析。这叫以最小单位丹经作为解析对象。对一些汇编类的丹经,如《道枢》等,更需如此。 阅读与研习认真阅读丹经,对于研习丹道,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明理解惑。这是解决“我们在做什么”的问题,明确丹道的旨趣所在。二、辨法修真。这是解决“我们该寻求什么”的问题,帮助大家辨别正邪,直入真途。但是,对真正有志实践丹道者来说,阅读是不能取代实际修习的。丹道是一门必须身体力行的学问,除了实修,别无登真之路。 总而言之,有效的阅读丹经,对研习丹道大有裨益。 丹道文献早期丹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著。 《南华真经》,又名《庄子》,庄周著。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著作。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 《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 《胎息经》即《高上玉皇胎息经》,收录于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该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查考 《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 《龙虎经》即《古文龙虎上经》,又名《古文龙虎经》或《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收入明《正统道藏》太玄部 《入药镜》《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钟吕派主要著作) 《悟真篇》,道教内丹学著名典籍,成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张伯端,后人奉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北派著作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该书题为王喆撰,收入《道藏》太平部。在该书正文前题有「三诀同卷」字样,其意是指此卷除「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之外还包括「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及「马自然金丹口诀」 《灵源大道歌》,系宋徽宗时曹文逸女真人所作,曹文逸即赵匡胤之大将曹彬之孙女。《孙不二元君法语》著者生平:孙不二(1119-1182),金朝宁海人(今山东牟平)。名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世人称为孙仙姑 《大丹直指》,系全真道龙门派内丹学代表作,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元代全真道士丘处机撰 《中和集》,内丹学代表作之一,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共计六卷。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著述 《性命圭旨》撰者:相传为尹真人高弟。但尹真人及其弟子事迹不详,约为明世宗、穆宗时人 《金丹大要》,全称《上阳子金丹大要》,是南宋以来一部有特色的内丹典籍,收录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共计十六卷...... 《指玄篇》系内丹学著述之一,包括两部分。收入《藏外道书》第6册,宋代白玉蟾撰 明清丹经 《天仙正理》,明代内丹学重要著作,收录于《藏外道书》第5册。明末道士伍守阳著。该书共分九章讨论内丹修炼的九方面问题 《乐育堂语录》 《古书隐楼藏书》,闵小艮著 《道书十二种》(又名《指南针》)收录于《藏外道书》第8册。清代全真道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撰著 《三车秘旨》收录于《藏外道书》第26册。清末道士李西月撰著。该书作为内丹西派的基本经典为后世历代门徒所重视。 请大家参看胡浮琛先生写的《道学通论》 丹道释名1、丹者一也。以纯阳为本,归一为用,修持内景功夫,内炼气脉,以结内丹者,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2、丹家朱也。以阳火为本,阴质为用,所炼丹药,属于纯阳,名曰外丹。炼外丹亦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世有称为丹灶家,盖从采炼外丹,立炉安鼎而言,曲解为丹灶家耳。 可知修持“内景”以结内丹,以藉外丹为助,具有各种法门者,谓之丹道家。 故丹道家以修持内景结自身内丹为主,炼外丹为辅,以医药度人间苦厄,则为修积外功,在次第上属次要者也。又,丹法属“有部”的“小乘法”。 故各宗各派,不能离此传统次第。苟能超其次第者,在宗教界而论,则为地上菩萨,非丹道家小乘法所能望其项背矣。 然因其立法属于“有部”,故具有物质基础,所谓祛病延年者,皆医药之用。 3、丹道家各宗各派之内容及其讹传。丹道家自晋后至于唐时符节不能统一,派别纷起,其大者以五岳为代表,现在所知者,武当派及青城派二派,为金莲正宗,具备心法药法各种法门,较得丹道之全。 武当派居位最尊,为五岳之首,其余各派于心法心药,性功和命功,各有所偏。其余小宗派中之修命功者,流而为武功,炼药物者,局限于治伤,虽有丹道之名,而无其实矣。 4、武当派。命功与性功之修持,俱甚高明,其教下之证得成就者甚多,丹药中用于性功尸解坐化之大还丹在元婴未成之前,用于转世夺舍移居坐死关之固魄胶(无此胶之助,不能成就,相当于佛家所说之四果徒,惟四果徒中无坐死关一门),各宗派于需要时,皆往拜请。 又用于命功中,武功治伤科之八步回生丹和铁扇散,亦著称于各宗派。 5、青城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专修少阳脉为基本功夫,修持有得者,长年仅着单衣或夹衣一件寒暑不侵,教下之证得成就者极多。 丹药以五行丹为各宗派所景仰的,外功上,用毒龙丹,有二十四候之传授,是为精到,其法是根据一百二十种病,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二十四候以统摄之,盖其作用,因人身之病,不能离天地阴阳气机的“升降开合”之作用,合乎其疾之气机者,必能有益无损。 例如春生时,阳陷于阴者,其阳亦必因之有升,以升药从其性而治之,其效大彰,虽阴虚火炎者,投以此药,则从其性而发越之,亦可无害也。故其门下以之治病者,皆能有功。 6、华山派。武当派传自华山,因邱祖故,符节之传,归于武当,故其内容及修炼法诀,与武当派完全相同,药物中以松针不老丹为最,非他派所能及,盖得地利与遍山皆松之利耳。炼气士之坐茅蓬者,皆往请为服饵,其次为各种花露,亦著称于各派。 a.松针为初坐茅蓬者,辟谷时必要之服饵,于清明春分间炼之,共炼七次(一般只炼三次),法以初生松针,用水鼎配合桑柴灰炼之,先将松针内之血水炼出,再将余味炼尽,至秧黄甘淡为度。 b.松针得木火之精,为纯阳之物,以阴中之阳为大用,又能耐寒,三冬不凋,色青中空,而炼出之汁其红如血,将此种阴质炼出后,方能以阴中之阳为用,在修炼上善伏三尸虫,可耐饥渴;治病用于内科,可通经活血;用于痹症,可外用内服;用于外伤,可止血生肌;用于服饵,可耐饥寒。白龙丹青菜汁能解之。 7、峨嵋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黄庭内景经》、《黄鹿外景经》、《阴符经》和《清净经》的功法和劝理来炼修气修脉。 学术探微:《周易参同契》与外丹道与气功很多人是从气功开始认识丹道的,但是丹道和气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应该说气功这个名字并不好,太宽泛了,什么都可以塞进去。而且现在的大多数气功层次太低,用的意念太多,很容易出偏或者出现别的问题。气功,可以说是丹道的基础阶段。因为丹道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气神。而气功一般是病人或者身体不好的人练得,目的是追求健康。网上流传很广的真气运行法,便是丹道的筑基法变形过来的,逐步修习属业北派清修丹法。 气功是50年代刘贵珍创造的一个名词,他在<气功疗法实践>写到:“‘气功’这个词概括了静坐、吐呐、导引、内功等修练方法。”“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呐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也就是说气功历史只有几十年,它是现代人根据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功、丹道创编的。往往是患病的人东练一种功西练一种功把身体练好,他就创编出一种功法来。俗话是: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是炼气在人体内,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及震荡人体气机强筋壮骨的动静训练及刚柔训练。是必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及人体的顺应自然的气机开合规律进行系列的导引活动。凡是这类健体活动,可以配合各类仪器进行数据跟踪,指标分析。其功用及宗旨即是:活气,活血,增强体能。起到增强体内的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也可以说,防外御能力。等等,最后达延年益寿的好处。就气功而言。任何熟悉了解人体经络,脏腑气机循环规则的人,换句话说,熟通中医理论基础的人都可进入指导及编排气功修炼方法。比喻:炼站桩,炼导引。炼太极,练硬功等等。都是一系列促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但有的气功运动,也必须老师亲临指导。以防气行偏差 气功的缺点第一、气功的功境层次是停留在大小周天。 气功功法很多,绝大多数气功功法是不讲究周天的,比如气功功法开创者刘贵珍的内养功就没有周天说。另外讲究周天的功法把通周天视为最高境界,“周天通百病除”,这是气功界流行说法。 由于气功的功法多数是根据自身病患练成显效或康复创编出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为病状各异,身体阴阳各人不同。就使到气功爱好见功法就练,气功练了几十种病患却不见有好。另外一些是为了赚钱获利根据流行功法、丹道下手练精化气方法、释家初禅、儒家养生法汇编成。没有深层次的内景修炼操作方法,反而用道教、佛教唯心论的无限量功能来武装自己。把物质性的练功治病变成意识无量功能,最后被邪教所利用,毁了整个业界。 第二、 气功重功能轻修性 在气功界里,看重的是功能训练。这样就产生很强的功利性,后来气功变成一种赚钱工具,就形成功能挂帅了。重功能轻修性的后果是什么?容易使人走火入魔。在气功热时很多气功爱好者把命练掉,也很多名家英年早逝,把神经练成精神病,把本来不太坏身体给练坏了。严重的被邪教所惑自杀自焚,与当局作对,企图获取政治资本。很多人练几日十几日就去手感探病、测病、发外气帮人治病,遥感、遥视,把刚刚练出的一些气给消耗掉。外人没帮着反害了自己,这是重功能的体现。 为什么要修性功?性功:性情、道德品质、世界观、认知、行为所有意识方面的修炼。在练出气得充满境界,如果性情不纯粹,道德不涵养,世界观不改变,认知不规矩,行为不依循。气就会助动这些作为的,比如性情张扬、轻狂、自大,它会助强这些性情的。性情暴戾、道德败坏、世界观杂乱、认知蛮强、行为乖张,心就难虚静。心不寂静,体内的气就会散乱。最常出现的是睡眠中体内气会乱冲乱突、冲奔不堪。有些人还把内气汹涌澎湃当功境高深,用意加以引导,这样气会攻心令人猝死的。 性功命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性功,心不恬静,气不生焉。没有命功,气不出来,心难寂静。 第三、 气功的理论基础缺失 气功是兼备道、释、儒、医、武,很多气功功法介绍都是综合这些门科总结出来的。不过要统一某些学科,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几代人努力才能有成果。宋朝王重阳就一生致力于道、释、儒三合一的推广应用,结果没有成功。他的徒弟邱处机就另创纯道教的龙门派,全真教现在没有了,道教龙门派现在仍流行就是证明。道、释、儒、医、武有相通,理论也互相兼并,内涵和功用都不同的。气功是从这些学科兴起的一门健身疗病的功法,它只兴盛了20多年,为什么兴盛那么短?就是它的理论基础太薄,特别是它没有功能测量标准,就容易被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那些骗子利用气功的理论缺失和功力衡量标准而大吹特吹,无限上纲地吹嘘气功的功能,大搞个人崇拜,建派造神。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气功有志之士以身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取得一些科学数据。由于这些科学实验只是肤表的,没有突破“气”的原理。这种科学实验活动又为气功骗子所利用,披上科学外衣进行诈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