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逮柴 |
释义 | 一种民间游戏,是把木条放在较远处,用另一根木条去砸,以被砸木条以特殊形式翻转为胜利标志的赌博游戏,讲究技巧,胜者将所砸木条据为己有。民间玩此游戏者多为男孩,初时为赢生火之木材,后来范围扩大至家具建筑等用木材,现此游戏已极少有人玩。 打彩老天津卫有一种“逮柴(音dēi cǎi)”游戏,是以抛击劈柴柈来斗输赢,又叫“打彩”,也有人写作“打材”,现在四五十岁的老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玩的时候,先在地上画一道杠,也叫“疆”或“界”,参加玩的人“奔、瞧、果”分出先后顺序,大家把自己的“彩”(就是一块劈柴柈子)抛向远处,然后再依次投掷自己的“手彩”击打对方的“彩”,将“彩”打过“界”了,这块劈柴柈子就归你所有。其技巧主要在于打击的力量和角度,当然在材质的选择上,硬杂木或者树根,即自身较重的胜算就大。一个“逮柴”高手一次可以赢得很多“彩”,转天就可以为家里早晨点炉子的劈柴增加些分量了。这种“逮柴”游戏五六十年代盛行极了,那时的男孩子普遍爱玩,好像到了八十年代就见少了。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逮柴”游戏好像仅限于天津城里,据说那时候天津四郊五县就很少有人玩。比如一位出生在汉沽的朋友,少年时也是极爱玩的,可他在汉沽就根本没听说过“逮柴”。他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天津特别缺劈柴才有了这游戏呀?还真是的,那时天津城里家家户户生炉子都得用劈柴,而买劈柴全得凭“媒本”按户限量供应。 打皇帝这位朋友说,到是天津“打皇帝”的游戏,汉沽小孩都玩。“打皇帝”和“逮柴”差不多,都是一种投掷游戏,不过“打皇帝”用的是砖。这位朋友的话,给我们带来两个话题。 写法先说“逮柴”。这个游戏名称有三种写法,“逮柴”“打材”“打彩”但都不尽如人意。“逮”是个不准确的“直音字”。“逮”正音应为“dǎi”,意为“抓、捕”,但天津话读为“dēi”,同时天津土话管“投掷,丢、打”,都叫“dēi”。“dēi”正字应为(“扌加‘得’字右半部”),《康熙字典》注为:“拳打也,击也,挨也”。但《唐韵》《玉篇》作他得切,《集韵》作剔得切,与“dēi”音稍不谐,且《辞海》《现汉》等词典都不收,故只得用“逮”。“劈柴”天津话读作“pī cāi”。“逮柴”两字近于原声,且即使理解为“逮”之本义也说得过去。“打彩”容易产生歧义,因为戏曲演员们有一句行话,即演苦戏时,演员就跪在台上唱,观众往台上扔钱,这种钱主角不要,归收入较少的水锅(给演员打水的工人)和龙套等人分红,这叫现场“打彩”。“打材”就更不吉利了,“材”会理解为棺材。同时“彩”“材”与“财”谐音,为避讳“财”被“打跑了”,所以有人还把“打彩”干脆叫“打tǎi”。北京画家李有良就把它记为“逮苔”(见李著画册《童年的老游戏》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例似乎说明北京也玩这种游戏。权衡来看,将这个游戏名记为“逮柴”稍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