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你逃我也逃 |
释义 | 1 1942年恩斯特·刘别谦导演电影《你逃我也逃》,美国影片,是一部相当有趣的战争喜剧,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 ◎ 基本信息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剧情/战争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 .i mdb. com/ title/tt 0035446/ 片 长 99 Min 导 演 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编 剧 Writer: 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story (uncredited) Melchior Lengyel ....(story) Edwin Justus Mayer ....(screenplay) ◎ 演职员表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制作人 Produced by: 亚历山大·柯达 Alexander Korda ....executive producer 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Werner R. Heymann 米克罗斯·罗兹萨 Miklós Rózsa ....(uncredited) 摄影 Cinematography:Rudolph Maté ....(photographed by) 剪辑 Film Editing:Dorothy Spencer 选角导演 Casting:Victor Sutker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Vincent Korda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McGarry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Tummel ....assistant director ◎ 影片简介德国导演大师刘别谦著名喜剧。本片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剧中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 经典黑色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影片表达了Lubitsch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1939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1983年重拍。 剧中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经典黑色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 主要奖项: 1943年提名奥斯卡奖 最佳音乐-音乐片/喜剧片配乐 美国百部最佳喜剧片排名49位 ◎ 电影剧情德国导演大师刘别谦著名喜剧。该片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剧中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 经典黑色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影片表达了Lubitsch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1939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1983年重拍。 ◎ 导演介绍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美国的大制片厂制度建立以后,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家,Ernst Lubitsch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优秀的一个。 生卒 1892年1月28日出生于柏林——1947年11月30日因心脏病卒于好莱坞 在刘别谦的葬礼上,比利?怀尔德感伤地说:“不会再有另一个刘别谦了。” 而威廉?惠勒则在刘别谦的葬礼上回应:“更糟的是,不会再有刘别谦的电影了。” 希区柯克说:Lubitsch是一个纯粹为电影而生的人。 卓别林说:Lubitsch能以高雅的方式表达性的优美和幽默。 奥逊。威尔斯说:Lubitsch是一个巨人,他的才能和独创性令人惊叹。 1、刘别谦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大师,一生共拍摄了近50部电影。 2、美国国会图书馆电影收藏处共收藏了他的四部电影,分别是:《天堂陷阱》《妮诺契卡》《你逃我也逃》《小店鸳鸯》。 3、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1947年获得终身成就奖,不久因突发心脏病去世。 4、最佳德国喜剧奖定名为“刘别谦奖”。 经历 1、1916年Lubitsch第一次执导影片。 2、20年代Lubitsch在德国时已经名满全球,以风格优雅的大部头历史剧著称。 3、1922年,应当时得令的演员“美国甜心”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邀请,到美国拍摄为她度身定造的历史片。但两人的合作并不愉快,只拍了一部片便分道扬镖。 4、此后Lubitsch跟华纳兄弟公司签约,拍了五部影片,专心炮制他在德国只能稍为涉猎的都市喜剧。这个时期得作品都是默片。 5、Lubitsch离开华纳加盟派拉蒙,开始拍有声电影。派拉蒙在好莱坞片厂中最具欧洲特色,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欧洲大陆移民。公司总裁阿道夫?塞加自己也来自欧洲,对导演很信任,让他们尽情发挥,刘别谦如雨得水。而刘别谦亦在一九三五年被指派为派拉蒙制片部经理,除了持续创作自己的作品外,也负责督导其它导演。 “刘别谦式触动”(Lubitsch Touch) 制片公司的公关人员将Lubitsch电影的独特风格特点归纳起来,定名为“刘别谦式触动”。理解Lubitsch Touch,是欣赏Lubitsch电影的关键: 1、妙语连珠的、风趣的、迷人的、雅致的、讨人喜欢的、多变的、若无其事的、放肆的。刘别谦的气质里带着一种吊儿郎当的调侃,却绝不酸刻,有一种刚好挠到你心里痒痒的感觉。他用一种独特的细腻的幽默感,敏锐的捕捉人们交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因此即使将每一个镜头分开来看,也显得趣致盎然。当然,有趣之外,还隐隐约约有种东西,在打动你。 2、微妙的性挑逗。刘别谦这个名字同他的电影挺般配,带着一种貌似矜持的幽默,骨子里却狡猾得像只老狐狸。刘别谦曾说过,“美国观众只有十二岁孩子的思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环境发生巨变,整个西方文明经过十九世纪的拘谨与道貌岸然,加上经济愈加发达,所谓“饱暖思淫欲”,西方人开始放纵性欲。但美国是清教徒国家,一时间不能适应这种风气。刘别谦精确地掌握了美国人的心理,将讽刺的主题锁定在两方面──性和金钱,30年代中期美国电检制度的严格也不得不让他的风格趋向于含蓄。为了不让人们找到破绽,镜头里最多也就拉个小手亲个小嘴,中国话称之为“点到为止”,刘别谦将故事背景设在国外,如巴黎、维也纳、布达佩斯等,或是一些神秘的小岛,但这些依然可让观众们(尤其是美国人)明显地发现他的意图——从中找到自己及周围熟悉的美国人身上不太光彩的行径、怪癖、缺点等等。但刘别谦并不是加以批判,而是以一种类似上帝的眼光宽容地看待这些缺点。 3、以某对象或小细节的画面作为戏剧上的转折,并以暗示慧黠、风趣或事实被揭露的诧异。以单一镜头或一短幕戏这种精简、浓缩的方式来呈现全剧讽刺的主题。比如:门是刘氏特别喜爱使用的道具,有人将刘别谦定义为“门的导演”。其实他是利用门来增加喜剧感,以省略方法挑引观众的想像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堂陷阱》) 4、时常使用某种微妙的对位法——在片中最欢乐的时刻付上一股淡淡的哀愁;这种雅致的风格看似不着边际,但妙趣横生,妙到言外有意。 故事 刘别谦电影的主人公们大多是俊男美女,或是风度翩翩,或是优雅动人,极具欺骗性,他们一边莺声燕语的好不动听,一边私下里你来我往暗中叫劲——当然,表面上看来,还是一派的彬彬有礼、优雅高贵。刘别谦也总是不失时机的主角们找些小麻烦,等到他们一个个都露出焦头烂额的可爱模样,事情也看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才“好心”的冒出来,游刃有余的将自己一手导演的团团乱麻的轻易化解开,乾净漂亮得不带一点泥水。于是大家各安其位,一个故事又欢天喜地,皆大欢喜。 影响 1、 现在知道Lubitsch的人不多了,30年代,不知有多少人沉迷于Lubitsch的电影。包括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最崇拜的导演也是Lubitsch。 2、刘别谦虽然来自于德国,却开创了非常美国化的喜剧片、爱情片、歌舞片风格;美国后来的“神经喜剧”也受他的影响。 3、刘别谦电影被很多人效法,却没有人能够真正模仿出他的味道; 4、刘别谦的电影很早被引入中国,因为很受欢迎,人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刘别谦。中国人甚至直接改编了几部刘别谦电影。 2 1983年Alan Johnson导演电影◎ 基本信息英文名称:To Be or Not to Be 发行时间:1983年 导演:Alan Johnson 演员: 梅尔·布鲁克斯 Mel Brooks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 查尔斯·德恩 Charles Durning José Ferrer 蒂姆·马特森 Tim Matheson Phil Adams Ivor Barry 地区:美国 色彩:彩色 时间:107min 类型: 剧情 喜剧 战争 语言:英语 ◎ 电影剧情1936年,纳粹军队咱领了莱因兰,一炮未发;1938年3月,占领了奥地利,一炮未发;1939年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还是一炮未发。欧洲处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但波兰的布朗斯基剧院却忘记了他们的处境,仍然 歌舞升平。在演员们感觉到战争的威胁的时候,剧院的老板兼主演的布朗斯基关心的只是他的戏剧和生意。而老板娘,也是整个城市最耀眼的女明星安娜也忙着和他的情人飞行员安德烈约会。 但好景不长,在那不久,剧团接到了演出的禁令,因为他们的演出节目有反希特勒的内容。而飞行员安德烈也飞往英国继续展开对纳粹的战斗,但因为军人们的疏忽,一份印有他们亲人朋友名字的名单落到了间谍萨兰斯基教授的手里。这封可能会摧毁波兰抵抗运动组织的密信事关重大,安德烈受命回国处理此事。但因为安娜的名字在名单上,剧院也被牵扯进来。 于是一群舞台剧演员在布朗斯基和他的妻子安娜的带领下,同纳粹展开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