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西村 |
释义 | 历史沿革据临近大姑村钟文记载:“该村始建于清乾隆(公元1746年)以前。”清王朝信奉崇拜佛教,故庙宇、寺院在当时极为盛行。该村原有一庵堂名曰“登贞庵”;村南另有一庵,称“红庵”;村北建有宝泉寺,一寺一庵南北连成一线,“登贞庵”位于正中,故人称该村为“正安坊”后来随着“庵堂”与“寺院”逐渐消失,庵与安同音所称该村为“正安坊”。 1960年该村一分为二因,此村居西取名“正西村”。正西村地处兴平城郊东南1公里处,西紧邻高速引线、南临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丁家、李家、杨家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62户,2178人,耕地面积1629亩。 产业特点2010年东城办正西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今年来,正西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传统蔬菜种植的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大规模发展大中棚、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大露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930亩。截至2009年12月底,全村有各类蔬菜大棚426个,粮经比例达到6:4。正西村的大中棚蔬菜种植已有近十年的种植历史,其中大棚莴笋、芹菜种植占大中棚蔬菜的80%,其产品远销咸阳、西安、兰州等地,成为该村蔬菜的拳头产品。该村年产莴笋、芹菜、茼蒿等大中棚菜200多万吨,产值达14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净增800多元。全村新增高档水泥大棚、日光温室43个。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4亩,人均耕地1.1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5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9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8.5亩,其中草地60亩;荒山荒地135亩,其他面积6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2户通自来水,有5户饮用井水,有2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4户(分别占总数的95%和70%)。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4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户。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有2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27%;畜牧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7头,肉牛20头,肉羊70头);林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27%;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在省内务工4人,到省外务工1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24%。该村发展泡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20户,乡村人口77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41人。其中农业人口77人,劳动力52人。该村有彝族7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5人,享受低保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20户。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新村小学,中学生就读到东镇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5公里,距离中学16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 人,其中小学生9人,中学生5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2.2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13.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4人,党员中男党员3 人,女党员1人,有团员10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